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

〈‪#‎咖啡師養成‬:服務型咖啡師,必經困難與解決辦法〉

結束三個月後的初心者磨練,延續至服務型咖啡師,本身的服務技巧與人格特質,成熟後,一樣還是會有服務面向上的困難需要自己去克服與尋找出解決辦法。
  
就整體而言,服務型咖啡師會面臨到三方面的困難,從客人角度、同事之間到與經營者或身為經營者本身等不同的需求,而衍伸出的困難。
  • 客人:
咖啡店裡,總有幾名熟客,偎在角落的沙發上閱讀刊物,或攀坐吧台前與咖啡師閒聊,一直都是人群對於咖啡店的既定印象,這是美的,這是人文的美感在咖啡店裡面的表現!而這樣子的氛圍,看似對經營者是一個穩定收入;咖啡師能經由熟客的建立,而提供更到位的服務;客人本身,也因為熟客文化的建立下,得到有別於一杯咖啡以外的歸屬感!這些固然都是咖啡店本身該具有也同時是存在於既定印象的浪漫情節。
  
但人情問題總是會不經意地出現在與熟客的互動,當店家與熟客之間的距離拉近到像是朋友,甚至是客人會反過來關心咖啡師,極近似家人的狀況時,交易行為中,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等價交換,時常會開始出現「人情」債務。
  
在熟客開始出現能否為他煮一杯專屬於他的特調、提供有別於其他客人的服務,從提供折扣、加贈商品、縮短等待時間或能否插隊提早點單等或大或小的差別性服務,其實這些在台灣都非常常見,同時,也不只存在於咖啡業中。
  
在餐飲服務業,熟客會被區分為好熟客與壞熟客(亦可稱之為奧客),但在服務型咖啡師的範疇裡面,其實熟客不分好壞,但在店務執行上,在自己早期總是沒辦法好好處理這類的顧客需求,直至抽離開自己在第一份咖啡工作後,對於熟客的處理,反倒是在小咖啡店工作後,學會了與客人相處時,適時地保持好距離才是服務該有的狀態
  
這裡指的保持好距離,不是指完全不跟客人親近的冷處理,而是具有一定原則的內方外圓,把持好自己在咖啡師工作上的原則,提供原則內的標準服務,對於原則外的要求,以婉拒為主要作法,這是自己工作至今,就算現在人在澳洲,也都是以這個方向去處理客人與自己的互動。
  • 同事:
如同本篇連載一開頭所寫的世界觀,一家咖啡店本來就不是每個咖啡師都具有極高度的服務熱忱為出發點,有些是以技術、學識或管理熱忱為主軸的咖啡師,這與人格特質有關以外,亦源自於個人選擇這份工作的出發點。因此,一家咖啡店不同的咖啡師所提供的服務,基於咖啡師本身的取向不同時,開始出現加諸在一次性商品上的服務差異性,小從咖啡品質的口味不同,大到每一位咖啡師應該要提出怎樣的服務,才算是一次完整且到位的服務。
  
(延伸閱讀:https://goo.gl/bfxIVI #咖啡師養成:世界觀)
  
例如:單一個熟客,可能會提出風味上的客製化服務、先領取咖啡後再一起結帳的日週月結帳服務、排隊隊伍較長時,提早製作等。
  
在不同服務差異性的可能存在下,不免造成客人之間對於店內的不同咖啡師的服務品質做出評價與議論,如果在溝通上沒有做好,不同咖啡師之間不免出現心結還有內鬥問題,同時在店營運上,客人所接收到的服務品質矛盾問題,也會擴大到店營運對外的品牌印象與店家評價。
  
在同事與同事之間的解決辦法上,其實自己會趨向和不同咖啡師之間,以生活閒聊的方式,討論某某熟客,他常常需要的服務是為何,除了互相交流自己口袋裡的熟客名單以外,最大的幫助是在於彼此休假,熟客又剛好來店消費時,能有個底是服務的品質不會落差過大。
  • 經營者/與經營者
與上述兩個腳色截然不同角度的經營者,其實成為一名服務型咖啡師或者聘用一名服務型咖啡師,對於店務經營上,通常有顯著的正面助益,從客戶服務、客群穩定到甚至是客群開發,同樣地在原先既有的服務熱忱上,加諸於其上的服務原則,通常在實際運作上都不會有咖啡師無法實際落實的問題,但事實是如此嗎?
  
提到工作,或者聘用關係,其實不免會遇到員工個人心態問題!在每一位正式開始工作的咖啡師、初心者,又或者非咖啡師但同為餐飲服務業的從業人員,一路上的工作經驗裡,總會存在著幾位心態不怎麼積極,但還不到拖垮公司營運的員工,又或者存在著真會拖垮公司營運的那幾位。而服務型咖啡師,常常會因為在店務處理上,是屬於勞/智力貢獻積極的那群人,進而會出現「被利用」的心態落差感。
  
在這裡不去探討怎麼處理這樣子的怠惰員工的管理者做法,而是對於咖啡師本身遇到這問題時,要如何去處理,是對於一家店比較好的做法。
  
對於服務型咖啡師而言,應該要去關注的點是,何為「服務」客人,而不是「服務」同事好讓他得到偷懶的機會,這同為是管理者在面對這類問題時,要和咖啡師溝通的!免得咖啡師心態產生誤解是,多做多錯的反勞動氛圍,這對於店務中的員工聘用、教育訓練環節裡,可是一種很忌諱的門市文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