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了好多工作日記,以及發佈了好幾篇關於豆子的品嚐文章,至於關於如何烹煮,我也不用特地去撰寫做法,而是看法這事情我會比較想去分享,而這篇要說的都不是這些,而是以自己台灣大小咖啡店繞了繞,接續著要準備出國闖闖的小小咖啡業界心得。
不短不長地,在台灣的咖啡業界已經混了三年有,也因為第一份工作在星巴克的關係,豐厚的企業資源在培養一個Barista咖啡師傅上,是有很大的幫助,不管是製作飲品、咖啡味蕾建構,甚至到最學理系統化的烘焙度、產區特色、處理法特色,烹煮咖啡用的硬體的哩哩摳摳知識,我應該算是在星巴克構築了大半部分對於咖啡的認知,這是我要感謝也道歉的。由星巴克為出發點的咖啡知識,有絕大部分有些癥結點是可被挑出來說的,譬如商業指向、義式咖啡重烘焙文化、SOP製程降低人為影響,這些是我離開星巴克後反思自己身上的學識而觀察到的盲點,也以此做為發展,到了下一家咖啡店,也就是台中科博館後面的那一家魔豆咖啡店。
在民間的小咖啡店裡,我看到的極致costdown所產生的企業春藥現象,這是台灣餐飲服務業最常見的,一昧降低食材成本(甚至引發食安問題都在所不惜)、人力成本(就算違反勞基法都振振有詞),我在之前所培養成的咖啡知識在這時期基本上都用不到,甚至連同星巴克好服務血統在這裡都是多餘,直到自己正式出書,轉任早班工讀,試著去降低工時,讓自己有更多時間去沉思時,才發覺自己一路上所學的指向是為了開一家店時,其實那是令人興奮的!而也照著如此的想法走時,才發覺自己在星巴克後期、魔豆咖啡整個時期,都沉浸在精品咖啡,台灣到底哪邊可以入門著手起?的尋找,直到自己的〈咖啡‧踹共〉咖啡講座巡迴結束,我還是覺得沒有任何一個機會點。
直到最後開始去反思自己一直關注的幾家咖啡店(Intelligentsia Coffee & Tea、Blue Bottle Coffee Company、Stumptown Coffee Roasters、Second Cup Company、Bean Around The World Coffees and Cowboy Coffee)位置大多集中在美國西岸西雅圖、加拿大西岸溫哥華,更別說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 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America)亦是位於美國西部洛杉磯,而又正值25歲人生一關卡,想出國進修或者打工旅行的念頭也就此萌生。
而回歸到出國的初衷,不外乎自己對於咖啡的熱情,而精品咖啡如何的,如果真要用自己現在的程度來說,就用自己咖啡講座常用的飲食經驗來說吧?
如果我們用吃飯這件事情來譬喻喝咖啡(儘管咖啡不能當飯吃),喝一般的咖啡這件事情就跟吃一般的白米飯差不多「意象」,更別說即溶咖啡就像是泡麵裡面的有一種叫做泡飯的即食飯那樣乾癟無深度可言,而精品咖啡就像是特地去挑不同品種的米飯,更別說去挑不同認證,有機的、公平交易的、具生產履歷的、不同品種的諸如此類的印象,以此為出發點,每一種烹煮咖啡的器材就像是烹煮米飯的各種鍋具,鑄鐵鍋、大同電鍋、電子鍋,甚至像西班牙燉飯專用的雙耳淺鐵鍋,這樣子的烹飪器皿不同所烹煮出來的米飯型態也有所不同,更別說因為個別鍋具的特色所引申而出的不同米飯料理,雖本為米飯,但因為國情、器皿、地理、氣候,甚至是文化不同而有所不同!這樣子的構想,完全可以投遞在咖啡這件事上頭,而我這三年來最大的感想就是如此。
Barista就如同一位廚子,先依照既定的菜單烹煮出客人所想要的料理。但在不同的狀況下,我會想引導著客人從吃即食泡飯的那種即飲咖啡,先轉化成吃白米飯的一般咖啡,到開始吃不同品種、認證的米飯料理,但如果要我這個廚子說什麼最好,我依舊沒有相對答案,即溶咖啡畢竟還是有他的存在價值,而一般咖啡的espresso也不是該死,那精品咖啡特有的黑咖啡文化,更不是絕對的正確!畢竟回歸到咖啡本質上時,他就是一種飲料!當自己要多些什麼去轉化別人看法時,不免讓自己淪落為星巴克時期所學的行銷話術,當服務好也只等同於話說得好時,那時候的我不覺得如何,卻在歷經過魔豆咖啡時期後,發覺餐飲服務的本質,真的不該只是如此!
有如自己待過的大小咖啡店一樣,我見識到制度完善與不完善對於一位員工的工作品質影響,更別說當自己在制度完善的星巴克,到最後也會萌生離職的念頭時,一家咖啡店的管理,說到頭來卻是跟一家咖啡店的咖啡有同等需要被關注發展的地方,莫不讓自己感到些羞恥的是,我應該是要在星巴克做到店長才去萌生離職的念頭,會有此念頭莫過於是讓自己先熟悉一輪大企業下的門市人事管理實作,以此做為延伸到自己未來想開的店。而這樣子的管理知識缺陷,正也是刺激自己出國的一個原因,想去看看有別於台灣大小咖啡店以外的管理型態,進而找到未來可以實際在店裡運作的Business Mod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