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澳洲一年。生活篇。

在農場生活時,算是自己真正見識到各國文化不同的地方,從餐飲習慣到各國人對於工作的態度,消極懶散到團結一致,而台灣人常說的韓國人比較團結、日本人就比較有禮貌、歐洲人就比較隨性之類的刻板印象,在農場工作的三個多月來,自己看到的卻有很大的不同。

先從出國就要面對的英文說起吧?

在台灣,我們總是會用半開玩笑的諷刺嘲諷同儕之間,誰比較愛「烙」英文!進而讓練習英文說英文成為一種好像是炫耀自己能力的行為,而在澳洲生活的日子裡,自己更是驚嘆頻頻遇到英文完全不通卻一點都不想要加強語言,而要抱怨澳洲的好工作,大多都要英文能力好,這十足讓自己哭笑不得。

我遇見的韓國人,卻是意外讓自己知道,對於韓國人而言,如果不能把英文說得流利且正確,他們寧願選擇不去說這個語言,進而形成一群一群團體生活的狀況,這也成為台灣國人背包客眼中的「團結」,實則反倒是一種尷尬的諷刺,或許對於英文有著一種堅持,某些時候也會變成阻饒自己成長的絆腳石。

那說說一直都是台灣旅遊景點首選之一的日本。在澳洲與日本人的相處,與自己在台灣看多了日本卡通日劇中的日本人刻板印象,其實有非常大的差別!在此並不是責罵,或者帶著負面的口氣,只是常常遇到的日本旅人,總是堅持看到黃種人開口就是日文,又堅持以自己的國家五十音去拼音英文字詞的念法,某些時候,就連自己想幫忙都幫不上的那種日本人武士精神堅持,實在讓自己不知所措。

說完了語言,來說說日常生活中必須的飲食文化。

在這一年來讓自己感觸很大的飲食文化衝擊,分別是泰國越南料理和外食文化。

在台灣,或許我們的月收入偏低,但相對的外食文化中,比較收入與外食的基本消費額,台灣比起澳洲,還是處於一個非常便宜的狀態。以我為例,在台灣我一個月薪水平均落在23~24K,在台中生活,外頭吃碗湯麵點個小菜,消費落在5080元之間,換算成澳幣約略是月收入1.1K,外食消費額單次為2~4澳幣。在澳洲,以自己咖啡師的薪水粗估平均4k,但外食消費額單次卻是20~30澳幣之間。當然地,有人會說澳洲就是賺多,但消費也高,這我也不反對!

只是因為工作就是在餐飲服務業,對於一份餐點、一杯飲料的成本,當然有初步的概念去換算,在澳洲,在外頭點一杯咖啡,以我服務的Elston Restaurant & Bar來說,小杯240c.c. 4元澳幣,大杯360c.c. 5元澳幣,而一罐家庭號牛奶 2L只要2元澳幣,很明顯地怎麼算都知道咖啡比牛奶貴很多,但本質上呢?咖啡豆+牛奶,一杯成本根本不到1元澳幣,而一樣的情形也在一份餐點裡面出現,食材成本永遠不及一份商品售價的20%,但明知如此,澳洲人還是會買單!

久而久之才發現,自己習以為慣的台灣便利外食文化,是建立在不尊重幫你烹飪的廚子為前提下,才能壓低價格。在澳洲的每一份餐點都有人力成本很高的占比,店務經營固然需要經費,只是當自己去細算成本後,才發覺澳洲一份基本的餐點,在平常日,人事成本可能就高達30~40%,更別說在Public Holiday中,自己常常出現的加薪加給,更是拉高人事成本費用到50%占比都不過份。

如此的感觸更是在自己些許時候會去亞洲餐廳用餐時,越加深刻!會到亞洲餐廳用餐,莫過於平均單次消費額相較於澳洲當地餐廳而言,算是少了一半以外,同時也是比較相近於自己習慣吃的口味。幾次消費後,才體會到另外一種感觸是,當台灣市場常常出現薄利多銷的口號時,那所謂的「薄利」是免除了多少本應該給廚子們的收入才有的?而其中又牽扯到更深刻的,為了一碗滷肉飯、一杯手搖茶、一盤炒得火侯十足到位的什錦菜,你願意花多少錢去買這個廚子咖啡師的技術?當然地,各國各地都有所謂的基本物價和消費文化,只是當自己看足了澳洲咖啡業和餐飲業對於人事的注重後,是不是在未來開店中,也要嘗試些不同的做法?

另一個讓自己感觸一樣深刻的,莫過於泰國越南料理。在台灣,其實自己對於泰國越南料理,總是沒辦法很直接清楚的辨認,或者說出幾道經典料理,有的也只是台灣泰式的「月亮蝦餅」、演變成台灣醬味的「金邊牛肉炒河粉」諸如此類,早就與台灣飲食文化同化的菜式。泰式料理中注重香料的各式咖哩,越南料理中強調新鮮辛香佐料與魚露的湯粉料理,是自己結束農場生活,回到Gold Coast生活後,開始去學習認知的。

泰式料理中經典湯品的Tom YunTom KahPanang與另外一道自己一直說不出正確名稱的咖哩料理,越南料理的冷麵、PhoTri colorCafé Suda。從開始接觸到現在,自己也嚐了嚐將近20多道經典家常或者特殊菜式,最讓自己驚訝的不外乎是在台灣生活時,當我們總是半開玩笑地戲謔叫著阿泰阿勞的負面稱呼,甚至把泰國越南料理店歸類到外勞社交場所時,沒發現的是,兩國之間在料理上的多樣性,有時候連台灣菜都比不上!

同時,更讓自己感到訝異的是,在澳洲三大連鎖超市ColesWooliesAldi中,時不時可以看到泰國、越南料理的材料,以專區的方式販售,而台灣料理的相關材料,則是與香港、日本、韓國,呈現一種曖昧不明地一起擺著賣。上街逛逛,打著台灣菜式的餐廳,少之又少!極度諷刺的是,在台灣,我們總是以自己為核心,不願去融合、不願去接納東南亞文化中那讓人炫目的餐飲與民族文化!而遠在澳洲,台灣的文化,則一點都不是!更別說自己在和澳洲朋友自我介紹時,Taiwan還是會有跟Thailand搞混的問題,這實在讓自己很想做些什麼,好讓自己國家的文化可以正式的在各國有強烈的印象。

而回到生活本質上,在澳洲生活有很多令自己忘卻不了的在地人小故事。

對於初期落地澳洲正式開始生活時,最大的不同是在於公家機關與銀行機構在處理相關行政事務的效率與方便性,基本上我到現在回台灣投票,所有相關財務、簽證事宜,都是以網路、電話就幫自己處理到好,如果真要說有親自面對面處理的,那就是自己到新加坡轉機半天使用的NAB Travel Debit Card!而且還是因為跟行員閒聊起貨幣、澳洲金融業時,行員順口推薦才申辦的便利服務。

如果要說台灣精典菸品是長壽黃色塑膠小圓桶裝的長壽黃菸,那澳洲當地人的老牌子菸品即為Winfield,同時Winfield也是位於QueenslandBundaberg農業小鎮北邊的一個偏遠小鄉鎮。其菸品品嘗起來,同樣有厚實的菸味,但與長壽黃菸不同的是,黃菸會有股中老年老菸槍特有的菸焦油濃厚後勁,而Winfiled則是有著菸草特有的甘苦餘味在舌根上,更別說打開包裝時,可以聞到特殊的李子梅果香氣,這實在是讓自己驚豔高品質的香草可以有這麼特別的香味。(非後續處理過程中添加的香料,而是菸草本身的香氣近似李子梅果香氣。)

同樣是菸酒品,一提到台灣就想到的金門高粱、紹興,澳洲也有自己國家自豪的Rum(萊姆酒)和紅酒,因紅酒是從前陣子自己開始擔任侍酒師之後,才正式開始接觸的,所以所見所聞還不足在本文提出自己的觀點。而國產Rum,又以Bundaberg農業大鎮出產的為著名,Rum產製初期,是源自於Bundaberg是一個產糖的農業大鎮,在製糖工業中,多餘的甘蔗則轉作Rum發酵的原料,進而讓Bundaberg Rum酒精工業穩定發展,以白熊為商品,市面上以三年內的White rum、五年和八年的Dark Rum為市場常見也是熱銷品以外,以Rum本身酒品特色,Bundaberg更是開發出Premix的罐裝氣泡飲料:ColaDark N Stormy,以及TropicalChocolateChocolate & Coffee的調味利口酒,其中又以Chocolate Chocolate & Coffee讓自己感到特別,同時也成為自己咖啡調酒酒譜裡面的幾支會用到的利口酒。

在生活調味用品上,同是以Bundaberg糖業為出發點,如果說台灣的國產唐會冠上台糖兩字,那澳洲的國產糖就會冠上Bundaberg!即便Bundaberg大鎮本身的糖業早就開始融合其他糖業小鎮,像是New South WalesLismore附近的糖廠,在商標上,還是會標上Bundaberg作為國產糖的商標。

如果要說打工旅行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想學著以澳洲人的方式過著澳洲人的生活,正是我覺得最重要的意義所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