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周前到雪梨旅行五天,參訪雪梨市區幾家不錯的咖啡師店,爾後接續著回到店裡工作五天,從觀察到的工作習慣到自己的工作吧台上,時間上也剛好碰上新的吧檯手的應徵與試用,搭著自己在這個時間點上開始書寫的〈咖啡師養成〉短篇,不得不說,感觸良多!
在雪梨的所見所識,其實與自己目前處於的Queensland咖啡業的工作體驗些許不同,除了更密集的都市消費型態,拉近也加快了取得咖啡飲品的距離與時間,在如此狀況下,各家咖啡店的生存,更是取決於咖啡店本身能否提供快速、高品質且具有品牌辨識度的商品,很慶幸的是自己這一輪拜訪的三家咖啡店,都給了自己非常大的驚喜!從位於Strand Arcade裏頭小而美的Gumption by Alchemy,那厚實台二砂糖香氣,卻沒有甜膩感的核國甜味Flat White、位於Livepool St.和Crown St.交界的街角極簡風格設計的Edition Coffee Roaster,爽朗清香的莓果基調Pour Over,到雪梨車站站前Reservoit St.路旁的Single Origin Roasters,都讓自己看到屬於這個繁忙城市裡,各家咖啡店為求生存而自成一格的風味。
(延伸閱讀:https://goo.gl/Q0G2qP 澳洲咖啡店介紹)
或許是嚐到更好的咖啡以後,身體也更想精進些,回到店裡工作後,每天早上在做風味校正的時候,除了原先已經習慣的,搭配著一杯氣泡水,好在每一次試shot後,可以馬上清除口中餘味,好辨認接下來的每一把shot的風味!同時開始學著金杯理論裡的,定量萃取,藉由秤量自己常用的粉量,與機器水量,開始去換算自己習以為常的萃取率,也就是所謂的總量TDS。一兩天後,的確在客人的反應上,有很直接的回饋是,咖啡風味有相對變好些,亦即先前的咖啡風味確實不穩定,但操作上還是會有一些誤差,或者是不熟悉流程或者秤取咖啡粉時,會因為趕單而忽略,看來還是要找到自己吧台進步的途徑,不然淪為理論派,對於一名總是在最前線煮咖啡給客人喝的咖啡師而言,還是太過於不切實際。
而接續到新的咖啡師的到來,背景是咖啡師學校出身的咖啡師,其實在合作中,自己早有心理準備是缺乏實務經驗,所以常常在面對點單上的客製化或者工作環境中的問題解決能力上,常常會出現反應沒那麼好的狀況。而作為一個前輩如何的,在星巴克時期也有過幾次,自己不算生疏,也因為經歷過幾任不同特色的店長,逐漸找到自己的領導風格和教育方式。
其實在和新咖啡師相處的過程中,最讓自己感到最驚訝的還是莫過於她想成為咖啡師的原因,竟然是因為在澳洲,成為一名咖啡師的收入比較好,而選擇「淪為」咖啡師時,我總想勸退這樣子的人!畢竟自己在咖啡師也不長不短地快邁向第五年,要說自己是老鳥嗎?一點都不是,我也只是對於咖啡領域的東西,比較好奇一點,說起話來比較有邏輯性一點,全然不敢把自己稱作已經是所謂的咖啡達人這一類的位置上。只是當看到後進者,只是因為收入考量而進入到這一個產業時,不免想起先前聽過前輩曾經因為我跟他抱怨為什麼同事之間,不能像自己一樣地積極時,他說了句:
你要知道並不是每個人都像你一樣,每天積極向上!要學著欣賞別人的平淡!
是啊!如同自己在好幾篇文章常提到的,咖啡的本質還是人為出發點,煮咖啡的人、喝咖啡的人。如果是為收入而選擇咖啡師一途,其實那又有何錯有?他也只是沒預先評估風險,就為了自己的人生做了一個決定後,就開始了自己的咖啡師人生!那後果下場如何?其實一點都不關乎自己些關聯,如果真要說,不就是同事之間的相處愉快,我讓自己做事更加順手,進而傳授她些我自己一路上的工作技巧罷了!
無須費心於其上,每個人的職涯發展,本該就自己負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