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

〈‪#‎咖啡師養成‬:服務型咖啡師,必經困難與解決辦法〉

結束三個月後的初心者磨練,延續至服務型咖啡師,本身的服務技巧與人格特質,成熟後,一樣還是會有服務面向上的困難需要自己去克服與尋找出解決辦法。
  
就整體而言,服務型咖啡師會面臨到三方面的困難,從客人角度、同事之間到與經營者或身為經營者本身等不同的需求,而衍伸出的困難。
  • 客人:
咖啡店裡,總有幾名熟客,偎在角落的沙發上閱讀刊物,或攀坐吧台前與咖啡師閒聊,一直都是人群對於咖啡店的既定印象,這是美的,這是人文的美感在咖啡店裡面的表現!而這樣子的氛圍,看似對經營者是一個穩定收入;咖啡師能經由熟客的建立,而提供更到位的服務;客人本身,也因為熟客文化的建立下,得到有別於一杯咖啡以外的歸屬感!這些固然都是咖啡店本身該具有也同時是存在於既定印象的浪漫情節。
  
但人情問題總是會不經意地出現在與熟客的互動,當店家與熟客之間的距離拉近到像是朋友,甚至是客人會反過來關心咖啡師,極近似家人的狀況時,交易行為中,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等價交換,時常會開始出現「人情」債務。
  
在熟客開始出現能否為他煮一杯專屬於他的特調、提供有別於其他客人的服務,從提供折扣、加贈商品、縮短等待時間或能否插隊提早點單等或大或小的差別性服務,其實這些在台灣都非常常見,同時,也不只存在於咖啡業中。
  
在餐飲服務業,熟客會被區分為好熟客與壞熟客(亦可稱之為奧客),但在服務型咖啡師的範疇裡面,其實熟客不分好壞,但在店務執行上,在自己早期總是沒辦法好好處理這類的顧客需求,直至抽離開自己在第一份咖啡工作後,對於熟客的處理,反倒是在小咖啡店工作後,學會了與客人相處時,適時地保持好距離才是服務該有的狀態
  
這裡指的保持好距離,不是指完全不跟客人親近的冷處理,而是具有一定原則的內方外圓,把持好自己在咖啡師工作上的原則,提供原則內的標準服務,對於原則外的要求,以婉拒為主要作法,這是自己工作至今,就算現在人在澳洲,也都是以這個方向去處理客人與自己的互動。
  • 同事:
如同本篇連載一開頭所寫的世界觀,一家咖啡店本來就不是每個咖啡師都具有極高度的服務熱忱為出發點,有些是以技術、學識或管理熱忱為主軸的咖啡師,這與人格特質有關以外,亦源自於個人選擇這份工作的出發點。因此,一家咖啡店不同的咖啡師所提供的服務,基於咖啡師本身的取向不同時,開始出現加諸在一次性商品上的服務差異性,小從咖啡品質的口味不同,大到每一位咖啡師應該要提出怎樣的服務,才算是一次完整且到位的服務。
  
(延伸閱讀:https://goo.gl/bfxIVI #咖啡師養成:世界觀)
  
例如:單一個熟客,可能會提出風味上的客製化服務、先領取咖啡後再一起結帳的日週月結帳服務、排隊隊伍較長時,提早製作等。
  
在不同服務差異性的可能存在下,不免造成客人之間對於店內的不同咖啡師的服務品質做出評價與議論,如果在溝通上沒有做好,不同咖啡師之間不免出現心結還有內鬥問題,同時在店營運上,客人所接收到的服務品質矛盾問題,也會擴大到店營運對外的品牌印象與店家評價。
  
在同事與同事之間的解決辦法上,其實自己會趨向和不同咖啡師之間,以生活閒聊的方式,討論某某熟客,他常常需要的服務是為何,除了互相交流自己口袋裡的熟客名單以外,最大的幫助是在於彼此休假,熟客又剛好來店消費時,能有個底是服務的品質不會落差過大。
  • 經營者/與經營者
與上述兩個腳色截然不同角度的經營者,其實成為一名服務型咖啡師或者聘用一名服務型咖啡師,對於店務經營上,通常有顯著的正面助益,從客戶服務、客群穩定到甚至是客群開發,同樣地在原先既有的服務熱忱上,加諸於其上的服務原則,通常在實際運作上都不會有咖啡師無法實際落實的問題,但事實是如此嗎?
  
提到工作,或者聘用關係,其實不免會遇到員工個人心態問題!在每一位正式開始工作的咖啡師、初心者,又或者非咖啡師但同為餐飲服務業的從業人員,一路上的工作經驗裡,總會存在著幾位心態不怎麼積極,但還不到拖垮公司營運的員工,又或者存在著真會拖垮公司營運的那幾位。而服務型咖啡師,常常會因為在店務處理上,是屬於勞/智力貢獻積極的那群人,進而會出現「被利用」的心態落差感。
  
在這裡不去探討怎麼處理這樣子的怠惰員工的管理者做法,而是對於咖啡師本身遇到這問題時,要如何去處理,是對於一家店比較好的做法。
  
對於服務型咖啡師而言,應該要去關注的點是,何為「服務」客人,而不是「服務」同事好讓他得到偷懶的機會,這同為是管理者在面對這類問題時,要和咖啡師溝通的!免得咖啡師心態產生誤解是,多做多錯的反勞動氛圍,這對於店務中的員工聘用、教育訓練環節裡,可是一種很忌諱的門市文化。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咖啡師養成:服務型〉

正式發覺自己是一名服務型的咖啡師,算是在星巴克工作後期,當自己開始延伸閱讀相關的書籍,去奠定自己對於咖啡師一職的特性的認知後,反觀自己在早期所受的訓練,以及後來自己展現的成果,進而推斷出自己是先從初心者,延伸到服務型咖啡師,這一個看似簡單,但基本上不簡單的咖啡師特性。
  
通常提到服務,好像是低聲下氣的服務,而不帶有個人情緒、特質什麼的,但在自己還在星巴克,甚至後來的獨立咖啡小店,甚至到澳洲的咖啡店工作後,我不得不承認,先成為一名服務型的咖啡師,真的有助於自己在咖啡師這一份工作上的職涯發展,特別是工作熱忱這件事。
  
身為一名服務型咖啡師,所謂的「服務型」,不是指身段放多低!是個人散發出來的特質,與相關的技藝去構成一名咖啡師呈現出服務為主軸的狀態。個人特質,不外乎與咖啡師本身的家庭教育、天生人格有關,在這一點上,自己其實沒辦法很明確地說,怎樣的人格,才能勝認咖啡師這份工作!畢竟自己從事咖啡師四年快五年有,見過共事過的咖啡師,各個本身所具有的特質有所不同。
  
但以自己的個性為出發點,我能給的建議是,「沉住氣!」,不管狀況多麼糟糕,其實都不應該背棄咖啡師這份工作。這與自己從事咖啡業初期,曾因為手腕疼痛,不懂得去溝通能否有人接替自己的咖啡吧檯崗位,手腕發疼自生悶氣以後,摔了裝滿牛奶的牛奶搖杯,頭也不回地走人,進而搞得店務當下整個停擺,爾後多虧店長副店長多方溝通也不放棄自己,自己才保有咖啡師這份工作與熱忱。
〈詳情請見「不好意思,今天沒有買一送一」一書,W門市時期〉
  
而個人技藝,以自己的學習進度而言,「話術」,是目前自己認為成為一名服務型咖啡師的基石,人常道:「做得好,不如說得好!」,在咖啡業中,這一個通則一樣可行!從面銷過程中和消費者溝通,傾聽、分析、提出建議,從一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消費行為中,提供出更專業的見解以外,服務,不光只是知識性與商業性。
  
「同理心」,是除了「話術」之外,讓服務型咖啡師更貼近人群的核心,但會把他歸類到技藝這邊,而不是個人特質上,是源自於自己也是經歷過後天培育出同理心的過程。如果只是因為客人付了錢,所以自己要相對提供對等的服務與關懷時,其實如此的想法,並不會對咖啡師本身的自我成長動機有所啟發,不管是製作咖啡的技藝本身,或者與客人的應對進退,又或者對於店務經營上的貢獻上,少了自主性,其實就會消減退很多!
  
而「同理心」正是設身處地地去思考身為一名消費者、管理者,他們會期待的咖啡師,為它們帶來怎樣的咖啡與服務,這其實不只是自己能成為一名服務型咖啡師的契機,更是延伸到後來自己開始鑽研技術面與管理面的契子。
  
如果用台灣餐飲服務業的現況來看,所謂的「服務型」咖啡師,可能會淪為一種既定印象是:
  

「你不就是賣咖啡的,服務,不就是你本身該做好的?」


如果就自己在台灣服務時的工作想法,我一定會說這是無庸置疑的!必須做到好的!但自從自己來到澳洲闖蕩後,真感受到很實在的是,當身為咖啡師的我們,真提供出服務時,客人是否個個都值得服務?這不單指是雙方之間對彼此職業的認知,更深刻些的是,整個國家對於一個職業的認同感!
  
至此,能成為一個「服務型」咖啡師的每一位,我都想至上最高的敬意!
  
自己一直很喜歡看的漫畫:王牌酒保(Bartender)裡面曾提說過一段:
  
社會學家Arlie Russell Hochschild提到,除了頭腦勞動、肉體勞動,還有「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ur)。比方說從事服務業的人,無論受到多麼無理取鬧的客人抱怨,也要割捨自己的感情,面帶笑容地應對客人。於是身為人類的情緒能量就會枯竭,便很容易得到「身心耗竭症候群」(Burnoout Syndrome)。
  
此話一點都不假,自己將近五年來的工作經驗,多少次情緒關卡的考驗,其實最後成為「服務型」咖啡師的關鍵點,真的就只是自己能不能沉住氣!對於一家咖啡店如果真有幸雇用到一名「服務型」咖啡師,我真的必須說,請珍惜身邊每一位有服務熱忱的咖啡師。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Barista's daily life 04/07~11

正式和店長提預計五月離職到墨爾本闖蕩的計畫,等同自己也剩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要離開目前服務的餐廳。
  
回過頭來說說,值得嗎?
  
從離開農場後,來到了這一家餐廳,曾經旅費燒到快枯竭差點回台灣,直至現在自己能有一小筆錢可以讓自己在澳洲生活無慮!加上正式去接觸澳洲最真實的咖啡文化:餐廳,而不是先從進階的精品咖啡店做起,某方面而言,自己算是給了自己一個環境是全然英文與澳洲客咖啡至上的學習環境。
  
要給後輩一樣的建議嗎?
  
如果說要從跟我一樣服務的餐廳開始接觸澳洲咖啡業,我應該會先說練好英文,至少好到可以以全英文表達自己的基本生活要求與對話,到不用進階到能說明學理,只是當自己早期因為英文不好所受的虧,確實直到現在,回過頭想想,為什麼當初在大學求學時期,甚至更早先的國高中時期,自己是沉浸在文憑主義的分數掛帥,而不是加強自己最核心的溝通能力?至此,語言能力,是自己會第一個跟所有想前來澳洲體驗真實的澳洲咖啡業生態的咖啡師所說的第一個建議。
  
而第二個建議呢?
  
吧檯技術,毫無疑問地,練好自己的吧檯技術儼然是存活在澳洲咖啡業最實在的另外一個建議。並不是炫技的拉花或者高超的手沖、賽風烹煮技法如何,是最基礎的espresso機器與蒸奶穩定度、點單排程技術、兩人或以上的複數咖啡師合作穩定度等吧檯基本功,這些說來好像距離感遙遠,但說實了,這些不過就是身為一名「咖啡師」該具有的基本技能?當然地,如果以自己另外一篇連載〈咖啡師養成〉來說,以軍團制出身的咖啡師,也就是連鎖企業體系出身,其實特別去點明,也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誤解!在澳洲咖啡業裡,其實說到底沒人在乎過你的出身為何,只在乎你的咖啡煮得好壞與否,外表儀容是否得體得當。
  
以上除此之外,其實我一點都不建議沒有咖啡熱忱的咖啡師,來澳洲以咖啡業為生活收入,相較於台灣,收入當然相對地好,但同時要負擔的責任也大!客人對於咖啡的要求不同於台灣,只看重份量與品牌,更深刻一點的是,看好一杯杯可喝能喝值得喝的咖啡才想花每一筆錢,自己也因此在服務初期,歷經過了一陣子很辛苦的磨練期。
  
僅此,願後進之輩,澳洲咖啡之旅滿載而歸。

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Barista's daily life 03/31~04/04

接續著上周,這周對於出發去墨爾本的決定與躁動,隨著禮拜六早上,一對來自墨爾本的夫婦一席話安慰也激勵了自己,在喝過自己的咖啡後,來到吧檯致謝,在自己鞠躬致謝後,說了一席話:
  
Please don't be that! You should be proud of yourself! If you have a chance, make sure you will come to Melbourne. You really make best coffee at Surfers, and Melbourne would be more suitable for you!
  
(千萬別這樣子!你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才是!如果你有機會,請到墨爾本闖闖!在Surfers,你真的煮得一手好咖啡!同時墨爾本,會比這裡更適合你!)
  
就如同自己一路上的經驗,似乎自己生活應該要有些作為時,身邊諸多的現象或者自己的想法,總會開始出現很特別的變化是,之於生活的現況的人事物,自己思考的面向,更加趨向想突破現況!對於自己來到澳洲,挑戰自己在咖啡業的專業的決定,我如同一如往常的感謝,也期許自己不要放棄!但更積極些的是,要怎麼延續熱情與目前的經歷到未來的生活,要求現任雇主的推薦函、尋找欣賞自己的下一任雇主,與台灣有些不同的是,至少在澳洲,自己可以尋找到的是看重自己技術面的咖啡店,而不是單一個只看性別或者無關乎咖啡技術的因素,這是最感慨也最有體悟的地方之一。
  
對於未來的苦難,自己當然有做好心理準備,在自己找到這份工作前,也是經歷了兩次三個禮拜,共一個半月的失業狀態,在當時候,自己甚至自問過:
  
「對於咖啡,真值得自己這樣子拚嗎?」
  
看著戶頭剩不到一千元澳幣,生活將近進入倒數的困頓時期!追求夢想的途中,其實最真實也最恐怖的,莫過於現實生活的磨練,總遠比自己所想像的殘酷,一份一份履歷送出去,得到回應的,總比不上十分之一的多,甚至有時候連被賞臉看一眼都機會都沒有,就被店家打發而走,自己履歷上寫著working holiday,像是鬼見愁一樣,早先時期的澳洲咖啡業闖蕩,其實更多的是自己心性上的磨練。
  
忘記走了多遠多長的路途,送過了幾家咖啡店的履歷,只記得那時期,自己換了一雙又一雙鞋子,鞋底磨破了,好似是一天兩頭常常發生一樣。家門口右轉的那一家Paradox收了自己五次履歷,十五分鐘路程外的Merlo Coffee投了網路與實體門市履歷四次,Surfers大街上的兩家星巴克,連自己以前服務的門市店長推薦函看都不看就烙下一句:
  
We don't hire working holiday worker.   (我們不雇用打工旅行背包客。)

實在也血腥,卻一點都不殘忍!這就是自己所見得的澳洲咖啡業,它最真實的一面,對於沒有實際可被斟酌的條件的咖啡師應徵者,基本上就是不被看重!儘管當時的自己與現在一樣,熱情依舊,咖啡熱忱不變,但真希望未來到墨爾本的生活,是可以更順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