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10/22、23、24、25

休假四天後的上班,果不其然像是自己所預料的,店裡頭回到自己還沒來這一家店上班的樣子,糕點管理、環境衛生什麼的,其實也因為如此才正式去反觀自己一路上的磨練是對於一家店舖經營的訓練。

這一周也算是自己正式開始以自己過往的閱讀經驗去嘗試咖啡調酒的一周,才發覺以咖啡常見的基調風味來尋找且拼湊出一份酒譜的過程,如同在複習自己以前在星巴克努力學習咖啡入門知識一樣,三大產區的特色風味與優劣質咖啡在味蕾上的表現方式,剛好可以用於咖啡調酒在找基酒或者利口酒Liqueur的方向,同時,將咖啡原本的苦味來源作為調酒常考慮的bitter苦味來源,延伸出來的調法又能分成掩蓋與陪襯、融合,如同在咖啡中,用糖和奶精去掩蓋劣質咖啡特有的腥臭味;用極好的奶泡與蒸奶陪襯出咖啡的醇香;以苦甜的巧克力加上核果柑橘基調的咖啡融合出特殊的摩卡風味。

在咖啡學問中的磨練,總有些地方很恰巧地相似又不雷同!很慶幸自己來到了澳洲遇上了好東家以外,更讓自己興奮的是莫過於咖啡本行中,拉花,這一門學問在台灣一直苦無機會,找不著一個學習的對象!(後來在魔豆咖啡的半年,只是讓自己習慣手動式咖啡機的排程作業,至於拉花真的沒什麼幫助!)剛好同為是Barista的Jinny,出身於韓國咖啡體系,一問之下才知道已經有4、5年的經歷了!每次看他在拉花時的穩定度與專注,真的是讓自己感嘆先前的經驗不是經驗以外!同時也開始去思考些事情是:

當自己的拉花技術還不足以端上檯面,但店裡客人已經先對自己的咖啡手藝有所稱讚時,那訓練好自己的拉花與充實自己在客人等待咖啡時,可以供閒聊的話題的能力,是不是一種做好自己工作的本分的認知?

在澳洲的打工旅行日子,確實有很多地方是超乎自己想像,從當地的咖啡文化到實際自己参與其中,實在體會到有別於台灣沉浸於名號的咖啡文化,在這裡,風味與服務,才是一家咖啡店能長久的本質所在。而拉遠來看,未來呢?自己回到台灣開店以後的生活?能否在台灣找到與自己在澳洲磨練的咖啡店,那樣子極好的咖啡豆、牛奶,以及那樣子總是對於風味有所堅持而不妥協於行銷用詞之中的客人?

一杯咖啡,能傳遞的,實在很多!而一位咖啡師,能做好的,不就是蒸上一杯極好的牛奶與絲綢綿密的奶泡,和著力道壓得恰好,香醇卻帶著產地風味與烘豆師手藝的一杯好咖啡?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10/14、15、16、17

工作是這樣子的,隨著工作滿月後,先前工作的經驗反倒讓自己很快地掌握這一家咖啡店的營運方式,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每天相處的同事,也開始有些徵兆是,就算人來到了澳洲,喝起洋墨水,領起澳幣薪水後,一樣的非善類問題,還是在店內持續著。

怠惰。

店內有一位員工的背景,和自己有些相像!同樣也是打工旅行來到了澳洲打拼的女生Ange,他同時也幸運地從我工作的Elston Restaurant & Bar取得了工作商業簽證,等同能在澳洲多留下4年的簽證。卻在幾次搭班之後,開始發現Ange在店務上,其實沒自己所想像的認真盡責,更甚之,很多時候會做出對店務運作上的干擾行為,像是直接把收到的履歷丟掉、客人的點單放到已經出單的針山上、出菜時,直接略過廚房和吧檯的響鈴通知,久而久之,這其實是很令人無力感的。


如果一家店的老員工出現了很嚴重的疲態,甚至已經開始出現破壞店營運的行為時,那做為一個員工,該如何反應?又或者,當自己是一名管理者時,那該怎麼處理?

Ange是因為工作商業簽證才得以留在店哩,卻也因為如此,沒了可以自由替換工作的選擇權,或許是對店裡的工作感到厭倦,又或者最根本的,身為管理階層的店長,沒有認真地去處理這些員工激勵的人資管理。哪一天自己開了店,這也是自己會去面對的吧?特別是在店務已趨穩定,開始需要穩定經營人資這一塊時,如果自己遇到了老員工有了疲態,自己又該如何安慰激勵起?

關於開店,確實還有很多需要努力學習的。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10/05、07、08、10、11

在澳洲的日子,一天一天過,隨著越加熟悉店內的店務,同樣悲慘的事情又如同先前自己在魔豆咖啡所經歷的:

如果當自己所識所學的管理與做事方法,都是源自於大型連鎖企業體,那在一般獨立咖啡店的不習慣與不自在,是源自於?

不得不去承認的是,些許時候認真工作所帶來的個人鋒芒畢露,搞得團隊裡的小人無所四處藏躲,反倒頭來惡搞中傷自己時,歸咎其原因,莫過於自己不夠內斂吧?些許時候自己的確是這樣子的,帶著你不做那我來做,我來做就是沒做好不罷休的報復心態。

拉遠來看,對於一個店鋪經營上,自己的出發點是好?還是壞?當然有其被討論的空間!而只是光就一個做人處事的道理上,頑固不靈,莫過於我這種全力投入店務的傻子。

抽離開一點,這種打工旅行中的反思,不正是其意思所在?

在台灣,忙著賺錢、忙著生活中的無關緊要卻不能不做的瑣事;在澳洲,惟一讓自己關心與注意的,也就只有一個,正是找到一份養得活自己的工作以後,其他時間點只要好好關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反思一路上自己的所作所為,規畫些未來該何去何從,久而久之,在澳洲打工旅行的工作,比起在台灣的「勞苦付出」,更兼具了生活本質上的意義:「活著」,體會生活中的大事或小事。說來也會讓自己唏噓不已的是,在台灣,辛苦地工作、努力地充實自己在工作上的知能與技能,來到了澳洲,卻都回歸到最原點:「客人」。

餐飲服務業,說到頭來最重點的,還是客人本身買不買單自己的服務,反觀自己在咖啡業中,的確是努力充實著自己的知能與技能,卻常常忘記最重要的是,遞出去的每一杯咖啡,是不是真的讓每一位客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用心?還是到最後只是淪為一種口頭上教條式的自我訓則,實則虛度一天又一天,淪為工作上的奴隸式思考,只求溫飽,而不求個人成長的日子,不正是自己在魔豆咖啡的日子?

那猶如地獄輪迴般的無所適從,卻只能隨著生活隨波逐流的勞動工作日子。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09/30、10/01、02、03、04

工作即將屆滿一個月的一週,對店務有了基本上的認知。


來到國外,正式開始在咖啡吧台工作,一天一天煮了幾十杯咖啡後,出了國門到了澳洲,對於咖啡業,還是離不開餐飲服務業的大原則:

衛生、品質、味道、速度

相較於在台灣星巴克常常有讓自己不知所云的買一送一和奧客問題,在前一家因為沒有正式站過吧檯,反倒在這一家站過幾次吧台後,著實被這裡的咖啡文化嚇著!從會去跟自己計較奶泡的綿密程度,espresso壓粉的味道表現,到會因為咖啡煮得好喝,特地走來吧檯前致謝且自我介紹的客人。前兩項是技術面,這本來就是自己該做好的,但能遇到特別關注的客人,不免讓自己驚喜萬分,畢竟比起在台灣讓自己不懂是在買超商罐頭咖啡還是星巴克的客人,那去冰牛奶加到半糖少糖去奶泡的客製化,說到頭來真的是為了喝一杯品質極好的「咖啡」嗎?倒不如說是幫自己買了個星巴克LOGO的咖啡。

而特地走來吧台致謝,更是讓自己堅信來這裡的目的不無虛假,也是自己想要來的地方!

那除了不同於台灣咖啡文化的體驗以外,另外一個讓自己越加感觸的,莫過於店內同事,說是跟台灣國籍不一樣,有個韓國籍女咖啡師,和眾多澳籍咖啡師、服務生、外場領班。儘管來到了離台灣六千多公里遠的澳洲,語言和台灣也不同,人群組成,客人的消費習慣,當地的咖啡文化,許許多多都與台灣不同,但只要餐飲服務業是以人為出發點,不管是客人還是店員,還是離不開管理。

店裡也確實有人員怠惰跟溝通問題,比起在台灣語言前提是可溝通的狀況下,在澳洲簡直是令人頭皮發麻地恐怖!自己是亞洲打工旅行背包客以外,加上自己是新員工與非英文母語,時常見到老員工近乎惡搞式的拖垮店務,真有時候感到雞皮疙瘩的是,當今天是穩穩且認真的工作,卻被老員工視作為眼中釘時,那...這一家咖啡店之所以還能生存的原因是?

另外一部份還沒沉淪且認真工作的員工付出嗎?

那這一個管理議題還真是耐人尋味,畢竟已知幾位老員工已經實屬於店務運作上的冗員,那相較於此,像是我這樣子的店務貢獻者的打工旅行簽證員工或者其他兼/正職員工,要如何去溝通與解決這辦法?那輪到自己回台灣正式開店後,自己要怎麼避免開店員老員工到後期喪失工作熱情?

新的工作環境,果然還是可以激起自己新的工作熱情與給自己更多的工作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