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在星巴克工作到離開星巴克,其實一直有個念頭是:
一個跨國企業,再怎麼跨國,一定會有一個市場是沒辦法如此順利地進入,或者是經營的!
⋯⋯
而這樣子的念頭與想法,到了澳洲之後,果然讓自己完全體認到也發覺,真有這麼一個國家的咖啡市場是,讓星巴克不能像在台灣一樣囂張的地方。在我工作的Gold Coast裡,唯一有讓我看到星巴克的就是Surfers Paradise這個觀光小鎮上的兩家,而又談論起喝咖啡的客人,每每我經過這兩家,總是只見到冰飲外帶杯的客人坐在內用桌上,喝的無非就是星巴克自豪的配方飲料:星冰樂!
這當然無關乎對錯!以自己在澳洲咖啡業工作加上四處喝咖啡的心得,澳洲本地的飲品文化的確沒有像美國企業那樣的多樣化,咖啡店內的飲料無非就是espresso系列的咖啡飲品、冰淇淋為基底的milk shake/thick shake、以當季新鮮水果為主的mocktail這三種方向,外加罐裝飲料,像是能量飲料、調味乳、氣泡飲料,說到底,在澳洲要喝飲料真的會無聊到令人無法選擇!
而星巴克的冰飲型態,的確是比起澳洲當地的飲品文化來得多元,以自家專利配方糖漿為出發點的星冰樂,外加動不動就季節商品化的限定口味,確實在澳洲還存在著,可能算是不被取代的地位。而事實是同樣為嗜好品、飲料店性質的冰淇淋店,其口味之多樣化,就連我這個愛好咖啡的人,也會嘴饞想去嘗試看看,更別說比起喝乳脂肪含量相對不夠,而沒有真正綿密滑順的口感的星冰樂,在喜歡口味較為厚實的澳洲人選擇中,星巴克還是略輸一點。
而撇開那些咖啡飲品以外的選擇,回歸到咖啡文化上,我所見識到的是,價位比拚以外的真實品味。如果要以澳洲星巴克一杯大杯的那堤4.4澳幣480c.c. 16oz來說,望眼放去澳洲可能很多獨立咖啡小店早就被打趴了!(澳洲當地的咖啡店多數以360c.c.為大杯,價位落在5元左右),以品質與相對價位而言,星巴克可是占了很大的便宜。
但很奇特的地方就在於,大多數的澳洲客人,反倒選擇當地的小咖啡,或者澳洲當地的咖啡連鎖店Gloria Jean’s、The Coffee Club、Zaraffa’s這一類的咖啡店,就連自己工作的複合式餐廳中的咖啡,也常常出現饕客特地上門來光顧。一開始因為不知道,偶而會去跟客人閒聊自己觀察到的趣事,反倒聊了一輪下來,很明確地感受到,客人與客人之間,寧願選擇小咖啡多過於星巴克這樣子的跨國連鎖,不外乎就是口味,而這又跟澳洲當地的咖啡業運作方式汲汲相關。
以自己工作的Elston Restaurant & Bar為例,我們家用的豆子是Dimattina,運作的方式是由Dmattina業務端來跟店經理洽談,進而開始使用它們家的豆子,也經由洽談的內容,有些店家是需要用咖啡豆公司自家的廣告製作物,像是陽傘、遮雨棚或者LOGO看板,而以目前自己知道的,以這種方式在自己待的城市,蓬勃發展的咖啡豆公司,分別是Toby establishment、merlo coffee、veneziano coffee,還有我餐廳用的Dimattina。在同咖啡豆,不同店家與咖啡師的狀況下,反倒給予了客人品嚐不同手藝的機會,而這是星巴克無法提供給澳洲消費者,同時也因為如此,加深了澳洲當地對於「本地咖啡」品牌的印象。
如果要以吧檯技術面來看,我當然沒辦法反駁星巴克跨國企業的標準化流程與品質控管,甚至以最簡單的牛奶不二蒸這事情,可能我自己覺得好喝的獨立咖啡店,為了節省牛奶,二蒸三蒸都可能會發生。可事實是星巴克在我待的城市,生意比不上澳洲的本地品牌。
如果強盛的消費意識背後,其付諸的更是這一個國家對於咖啡文化的堅持,如果以自己在台灣所學的咖啡知識而言,espresso飲品不外乎單一份的single espresso、黑咖啡Americano、拿鐵Latte、卡布奇諾Cappuccino,而在澳洲全然不同,一樣以espresso為出發點,single espresso或者double espresso是常見到不能再常見的單品咖啡點法,而在台灣幾乎是沒有人會點購的espresso machiato,在這邊甚至會出現進階的Long machiato,那常見不到的拿鐵、卡布奇諾,反倒在這邊還出現了Flat White,那如果要說差別,真要從杯具本身看起,而這就不在這一篇文章裡贅述。
反觀自己國家:台灣,是否能有那個機會點是,漸進式的培養出消費者本身的文化素養是,只支持或者點購屬於自己國家該有的飲品,而不是隨著大眾媒體鼓動,而忘了自己所要的為何物?
這當然無關乎對錯!以自己在澳洲咖啡業工作加上四處喝咖啡的心得,澳洲本地的飲品文化的確沒有像美國企業那樣的多樣化,咖啡店內的飲料無非就是espresso系列的咖啡飲品、冰淇淋為基底的milk shake/thick shake、以當季新鮮水果為主的mocktail這三種方向,外加罐裝飲料,像是能量飲料、調味乳、氣泡飲料,說到底,在澳洲要喝飲料真的會無聊到令人無法選擇!
而星巴克的冰飲型態,的確是比起澳洲當地的飲品文化來得多元,以自家專利配方糖漿為出發點的星冰樂,外加動不動就季節商品化的限定口味,確實在澳洲還存在著,可能算是不被取代的地位。而事實是同樣為嗜好品、飲料店性質的冰淇淋店,其口味之多樣化,就連我這個愛好咖啡的人,也會嘴饞想去嘗試看看,更別說比起喝乳脂肪含量相對不夠,而沒有真正綿密滑順的口感的星冰樂,在喜歡口味較為厚實的澳洲人選擇中,星巴克還是略輸一點。
而撇開那些咖啡飲品以外的選擇,回歸到咖啡文化上,我所見識到的是,價位比拚以外的真實品味。如果要以澳洲星巴克一杯大杯的那堤4.4澳幣480c.c. 16oz來說,望眼放去澳洲可能很多獨立咖啡小店早就被打趴了!(澳洲當地的咖啡店多數以360c.c.為大杯,價位落在5元左右),以品質與相對價位而言,星巴克可是占了很大的便宜。
但很奇特的地方就在於,大多數的澳洲客人,反倒選擇當地的小咖啡,或者澳洲當地的咖啡連鎖店Gloria Jean’s、The Coffee Club、Zaraffa’s這一類的咖啡店,就連自己工作的複合式餐廳中的咖啡,也常常出現饕客特地上門來光顧。一開始因為不知道,偶而會去跟客人閒聊自己觀察到的趣事,反倒聊了一輪下來,很明確地感受到,客人與客人之間,寧願選擇小咖啡多過於星巴克這樣子的跨國連鎖,不外乎就是口味,而這又跟澳洲當地的咖啡業運作方式汲汲相關。
以自己工作的Elston Restaurant & Bar為例,我們家用的豆子是Dimattina,運作的方式是由Dmattina業務端來跟店經理洽談,進而開始使用它們家的豆子,也經由洽談的內容,有些店家是需要用咖啡豆公司自家的廣告製作物,像是陽傘、遮雨棚或者LOGO看板,而以目前自己知道的,以這種方式在自己待的城市,蓬勃發展的咖啡豆公司,分別是Toby establishment、merlo coffee、veneziano coffee,還有我餐廳用的Dimattina。在同咖啡豆,不同店家與咖啡師的狀況下,反倒給予了客人品嚐不同手藝的機會,而這是星巴克無法提供給澳洲消費者,同時也因為如此,加深了澳洲當地對於「本地咖啡」品牌的印象。
如果要以吧檯技術面來看,我當然沒辦法反駁星巴克跨國企業的標準化流程與品質控管,甚至以最簡單的牛奶不二蒸這事情,可能我自己覺得好喝的獨立咖啡店,為了節省牛奶,二蒸三蒸都可能會發生。可事實是星巴克在我待的城市,生意比不上澳洲的本地品牌。
如果強盛的消費意識背後,其付諸的更是這一個國家對於咖啡文化的堅持,如果以自己在台灣所學的咖啡知識而言,espresso飲品不外乎單一份的single espresso、黑咖啡Americano、拿鐵Latte、卡布奇諾Cappuccino,而在澳洲全然不同,一樣以espresso為出發點,single espresso或者double espresso是常見到不能再常見的單品咖啡點法,而在台灣幾乎是沒有人會點購的espresso machiato,在這邊甚至會出現進階的Long machiato,那常見不到的拿鐵、卡布奇諾,反倒在這邊還出現了Flat White,那如果要說差別,真要從杯具本身看起,而這就不在這一篇文章裡贅述。
反觀自己國家:台灣,是否能有那個機會點是,漸進式的培養出消費者本身的文化素養是,只支持或者點購屬於自己國家該有的飲品,而不是隨著大眾媒體鼓動,而忘了自己所要的為何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