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08/17、19、20

由於一份Casual型態的咖啡工作,還是不能滿足自己現況的生活收入需求(房租+伙食費+每週固定存款,為了將來的開店或者讀書用),在朋友介紹下,再接了一份旅行社的小零工,作為每週伙食費的收入。

回來到Surfers從第一二週找不到工作的半休假,到正式上工也算是進入到第四個禮拜,生活也算是找到個節奏是,兼具打工和渡假的速度。很坦誠的,有別於多數台灣人來澳洲的目的:賺錢,反倒覺得自己的澳洲生活過得極其悠哉!

時常反省的是,當自己準備著回台灣想開店,或者未來有機會就留在澳洲進修烹飪時,反觀到現實面考量,自己的資本真的夠嗎?又或者自己在不知不覺中,竟也習慣了貧窮,不去「力爭」生活品質些什麼。

對於自己一路上的咖啡歷練,始終覺得是不著邊際的,又或者都只是在加強學理上的知識,如同自己可以分享些咖啡知識與歷史時,我其實更希望自己可以多加磨練實務面的操作,手沖的技法、拉花的穩定度、澳洲人所謂紮實的Espresso壓粉諸如此類能具體體現的經驗累積。

時常會去反思自己的是,從事咖啡業這一個浪漫主義為主軸,但常常需佐以現實主義為輔的餐飲業的我,是不是有時候太空口言在虛度人生?而忘了最務實實在地累積身份資本!語言能力也好,財務資本也罷,當自己把自己丟到一個與原生背景不一樣的國家時,才發現好多事情是在台灣以為距離自己遙遠的,但反倒來到了一個遙遠的國家後,才發現這一些如此的迫切著,需要自己下定決心。

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豆子,有事嗎?>Merlo Coffee - Australia Skybury



從日前,人還在台灣,收到在英國工作的客人一盒Whittard的咖啡豆禮盒後,開始了這一系列的小專欄,分享自己用星巴克的品嚐方式來書寫不同品牌的風味與品嚐感想,約略一年後的今天,我來到澳洲打工旅行,從3月剛落地,積極地蒐集澳洲當地的咖啡農場資訊、結束一般農場工作、回到黃金海岸正式開始從在地咖啡連鎖品牌The Coffee Club的第一份澳洲咖啡工作。

而在澳洲最常看到的咖啡豆烘豆品牌,Merlo Coffee、Campos Coffee、Toby's Estate,都有所謂的咖啡豆合作供應商的店家,意即店家是獨立品牌以外,但掛牌使用來自上述的咖啡豆烘焙商的咖啡豆,但同時,自己住家附近也有一家Merlo Coffee,雖然沒順利申請到這一家咖啡品牌的工作,但至少可以品嚐他們家的咖啡豆,而接下來的<豆子,有事嗎?>就會以品嚐Merlo Coffee這一家的咖啡豆為主!

而相似於台灣擁有小量的自產咖啡,澳洲亦有自己的咖啡農場,但相較於台灣的飲用市場規模和咖啡豆自產產量,澳洲自產的咖啡豆更是不足於內需市場,同樣是有生產咖啡豆,但在當地咖啡業的想法裡頭,還是會以進口為主,不僅是產量與價格的考量以外,在不同產地與品種、處理法的前提下,咖啡的風味固然有所不同,而如果只是堅持單一產區,固然沒錯!但就跟選擇威士忌一樣,單一純麥和混和,總是有人站台,在這樣子的觀念裡下,Merlo Coffee的咖啡豆,有所謂的常態配方Blend,單一產區Single Origins,更有特別的Bean of the Month每月一豆與Limited Edition Beans限量豆,比起自己以前工作的星巴克,其實在選擇上多出了很多以外,也更是多元地了解自己喜歡且選擇的咖啡豆背景。

而今天這一款豆子,就是Australia當地的豆子,依照豆子名稱來看的話,Skybury是位於Australia Queensland北邊的一個名叫Mareeba小鎮,他是位於知名海潛觀光勝地Carins隔壁的農業小鎮,除了生產咖啡豆以外,同時也產熱帶水果,像是木瓜香蕉酪梨鳳梨荔枝芒果這一類亞熱帶的水果。

在Coffee Obsession一書中,對於澳洲的咖啡所提及的,莫過於他位於亞洲太平洋產區,卻不同於亞洲太平常產區的既定印象:草本與土質香氣,反倒近似於拉丁美洲會有的核果及可可風味!而在世界排名與世界市場佔有率上,還是偏低的第50名,同時不到0.01%的市佔率,這的確是這一個產區的小小不顯眼,但相較於產能產量與世界排名,澳洲當地的咖啡飲用文化,確實知名於世界舞台,從咖啡文化著名的Melbourne到專屬澳洲才有的咖啡飲品:Flat White與Piccolo Latte,特有的熱飲玻璃杯裝盛,亦為澳洲特有的咖啡文化所在。

如果以Merlo自家官方語言來敘述這一款豆子是這樣子的:

Tasting notes of chocolate with nutty finish and smooth mouth feel. This bean has a high acidity and mild body.

在初嚐這一款豆子的時候,確實對平穩純粹的咖啡核果風味感到驚訝!對於一路上嘗過的亞洲太平洋產區,時常會有的草本風味,甚至我直接會用四物湯、桂枝、熟地黃這一類日常飲食會吃到的中藥材,來形容我喝到的草本甘苦風味,而富有核果與相似於可可風味的亞洲太平洋產區,反倒驚喜許多!




如果用以星巴克的咖啡筆記來說這款豆子,它會是這樣子的:
氣味:焦糖、核桃、糖漿
酸度:中
醇度:中等
風味:可可風味、近似星巴克Verona的手沖版本

咖啡豆的外觀如附圖,以產區的介紹來說,這個地區是以Arabic的K7、Catuai、Mundo Novo、Typica、Bourbon為主,澳洲北部產區又以水洗Catuai為大宗,而相較於先前看過的豆型,這一款Australia Skybury的豆子,偏小以外,更帶著一股很強烈的核果與甜味氣味,算是很辨識度的一款豆子!

其實開始品嚐澳洲的咖啡以後,開始會去反思一路上在台灣所學的咖啡知識,會不會是淪為一種自滿?在平常休假日,會去圖書館或者附近的咖啡店坐坐,常會驚訝於對於餐飲知識,特別是自己所屬的咖啡業界,自己在台灣能接觸到的,還是太少!特別是咖啡品種與各國咖啡的歷史,台灣還是會處於需要翻譯過後,或者少量的原文書,這樣子預先被過濾過的知識環境。

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08/13、14、15

工作正式來到了第三週,先前擔心的語言問題,確實在工作時,特別是交代些任務或者事項時,因為不知道專有名詞,所以還要一而再三地確認,有時候不知道怎麼表示自己的慚愧!反倒是服務客人過程中的基本對話,還沒有太大的問題。

說回到自己一個月來的工作樣子,從頻頻驚訝澳洲咖啡業文化和台灣不同的地方到,開始發覺也有些地方是大方向類似,而發展出不一樣的做法後,逐漸開始知道自己先前工作的經驗該怎麼發揮在這一份工作上,像是上機蒸奶泡、壓粉煮Espresso、對於飲品品質的控管、配方的背誦與熟記,算是兩家不同類型咖啡店的吧台經驗,讓自己能習慣配方跟做法上的變動,但很實在地,到現在我仍舊驚訝自己待的咖啡店,對於熱飲咖啡的要求,奶泡、熱牛奶、espresso,雖說這是每一家咖啡店的共同重點!但第一次用透明的玻璃杯盛裝Latte類飲品,讓奶泡厚度無所謂遁形,的確讓自己在一開始站吧台上機做咖啡時,有些自我錯覺是,是不是太久沒有上機做咖啡,退步太多的錯覺?(事實上,應該也真的是退步許多!畢竟將近半年沒有接觸吧台!)

前幾篇也提及很多澳洲咖啡工作迷人所在,但這篇來說說跟澳洲人工作時,我常常驚見些什麼:

比起在台灣店員除了跟熟客聊談以外,在澳洲不管陌生或者熟客,常常會看見店員駐足超過3分鐘以上的閒談,這一點是我工作到現在,常常在送餐或者外場當個Runner,無法想像的!特別是吧台或者廚房,已經響鈴多次(Ding for coming back.響鈴就要回來拿餐點。)有別於台灣客氣式聊天,澳洲咖啡店與客人的閒聊,可真說是掏心肺地跟你聊聊生活的細節,反觀自稱是最美風景是人的台灣,反倒多的是疏遠吧?(我待的城市是澳洲觀光景點城市:Surfers Paradise,這邊應該無關乎城市與鄉鎮的差別,畢竟這裡也是年輕人上班族很多,所以城鄉差距的問題,反倒先被排除了!)

與台灣人相同愛喝咖啡,但比起喝品牌與喝名氣,澳洲人常注重的是好喝不好喝與吧台手呈現的方式,咖啡豆的選擇更不是所謂輕中重烘焙、產區、處理法為前提,而是哪一個是適合自己胃口為前提,這實在是讓自己驚訝一個咖啡文化能成熟到如此,而不讓自己消費的選擇落入廣告與說法之中。每次在外場送餐時,總是禮貌地詢問客人:

How was your coffee?(今天的咖啡如何?)
總會聽到些讚美或者指教是:
Beautiful as usual!(和以往一樣的好!)
Who do this?Perfect!(今天是誰煮的呢?非常好喝!)
A little bitter, but still nice.(有些苦,但還是好喝)

反觀自己一路上在台灣的客人,當然也不是特意去批評或者讚賞貶抑哪一種消費模式是對是錯,只是當一個產業內的消費者,越有能力分辨產品的好與壞時,是不是相對地促使一個產業自身對產品的品質把關更加上升?而避免各種商業上的弊端作為。

(近日我自己對於台灣咖啡業界及相關產業,感到最大的醜聞莫過於85度C在澳洲的低薪黑工問題與台灣味全林鳳營牛奶還能繼續生存。)

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08/07、08/08

工作來到了第二週,基本的外場送餐的英文對話與送餐禮儀,同時處理客訴與需求,都算找回到以前在台灣咖啡店工作的感覺以外,在上下班和用餐時,開始嘗試著去壓粉蒸奶,除了複習許久沒有站的吧台以外,自己也開始和店長討論學習澳洲當地的咖啡文化與做法,確實將近快半年沒站的爸台,頭兩杯馬上被打槍,自己一路上所學的Free Pour,一倒就是半杯奶泡的星巴克式Cappuccino,除了自己苦笑以外,店長也頻頻安慰別著急!這確實成為自己現在最需要練習的!

半個月來的外場工作,除了體會到不同於台灣咖啡店的工作文化以外,與人來人往的客人相處之下,總有幾個客人是店裡常來的熟客以外,也常有幾段對話是讓自己驚訝的,像是在這禮拜五下午,由於隔天是禮拜六日週末,也就是澳洲當地人固定的休假日,同時對於餐飲服務業,週六日平均會自動加薪,每小時20%,在當時候有位婦人,在我清潔外場桌面的餐盤,順勢問候,反倒讓我印象深刻,

How was your coffee? Nice?(今天的咖啡還可以嗎?不錯?)
As usual, I wanna ask you about the daily trade time?(和平常一樣不錯,我想問你這邊的營業時間,不知道方不方便?)
Opp, it is start at 7 in the morning and end about  three half to four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可以啊!這邊七點開始營業,差不多下午三點半四點之間就會結束營業。)
Seriously? It is really hard and long timing work. (真的嗎?這真的是很辛苦又工時長的工作。)
Haha, thank you. No worries. To service you is my pleasure.(哈哈,謝謝你。但真的還好,能為你服務是我的榮幸。)

其實這位常客早就比我更早出現這間店裏,至於營業時間,他壓根比我更清楚吧?只是相較於此,一模一樣的詢問營業時間,我在台灣的魔豆咖啡,也曾經遇過,

不好意思,這是你的黑咖啡。
謝謝啊!帥哥問你一下喔!你公告那邊時間變成營業到四點,是不是啊?
是啊!變成提早一個小時關店!
你們早上幾點開始啊?
就七點,但我們六點半會過來準備,所以基本上可以提出個10分鐘來也沒關係!
不應該啊你們!最早以前是早上六點到晚上六點,越來越偷懶!
不好意思啊!剛好店長跟老闆說要改時間。

一模一樣都是相近年紀的中年婦女,不同國籍之下的價值觀,竟然讓自己如此詫異!說真的,在澳洲的工作每天因為是Casual的形式,加上店鋪的人力成本控管,每天上班的時間是很少超過6小時的!但薪資上確實足夠支付自己生活的開銷,而相較於台灣永遠嫌少的高工時,而薪資卻勉強打平生活所需!

當然地,去比較兩國之間的薪資結構,當然不能用這麼簡單的對話來突顯澳洲的好與台灣的差,畢竟產業結構性的問題,真的不是今天一個產業,突然在某一天開會決議一起漲薪水,然後調漲價位,同時拉高降低營業時間,這種直覺式的決策可以立即性解決的。而國情上對於服務業的看法,同時也是影響著咖啡店工作的我去評斷兩國咖啡產業的誘因。

如果用實體店面來說明兩國之間的差別,台灣的咖啡產業有如日式的喫茶館,對於服務人員的品質與技藝,像是個老師傅一樣的,尤奇專精挑剔講究,但相對的薪資與員工社經地位,卻是相對地卑微;澳洲的咖啡產業反倒像是英國的俱樂部,對於用餐品質和氣氛,服務人員的特質,有著像是老饕的歡樂對話與關懷,兩者之間當然沒有誰對誰錯,但相較於一個國家的產業發展,我始終偏好後者!畢竟那才是一種長遠的做法,而不是消耗一個產業內的人力物力,而去成就沒有長遠永續經營,或者進展為一個國家的咖啡文化,就以越南的phin與Algeria的Mazagran這一類有著濃厚國家文化色彩的咖啡飲品,這是到現在,還沒能在台灣看到的。

確實在澳洲工作的日子裡,除了工作的基本收入是構成自己能活在這裡,還能慢慢體會人生的基本以外,自己深愛的咖啡業界以外,其實也在考慮些更深刻的,是不是該留在這裡讀書或者生活如何的?

的確,離開台灣以後,才會認真反思些不同於自己原生土地的議題。

題外話:台灣近幾個月來,好不刺激!天災人禍都齊全了!     

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08/03、08/04

在一個禮拜過後,正式收到自己在澳洲咖啡工作的第一份薪水,很實在地,比起在台灣努力工作了大半天,每個月看到低薪的慘況(工作滿兩年,月薪從沒超過24K,做的事情也不比人少),反倒在澳洲,與其說悠哉,不如說我自己都慚愧!如果有第一週的工作狀況下去換算,等同我在台灣工作,週休四天,每天5小時,月入33K!(也難怪店長總是很要求著自己的英文與服務品質!)

有著先前在台灣三年的咖啡從業經驗在先,不免在工作過程中有所比較,或許這就是自己來到澳洲的初衷:來看看與自己背景不同的咖啡文化。在台灣的日子,總是覺得要努力地工作,貢獻自己所學所識在店裡,努力地規劃咖啡文化經營、畫好每一張社區看板、盡可能地在每一季的銷售活動上衝高業績、誠心誠意地服務每一位客人,只是到最後回饋到自己身上的,如果降到最低限,以物質來獎勵,過往的工作一點都不足夠!也當然地,自己也懂得台灣企業最常走榮譽、精神獎勵這條更直接與虛幻的作法。

當然地,澳洲服務業的高薪,確實讓自己好不羨慕!同時也有些激起留在澳洲生活的念頭。但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原生故鄉:台灣,相較於澳洲的已經成熟的咖啡市場,經營的方向可就選擇店家類型為優先,台灣給我的感覺卻像是選擇店家類型的同時,也要肩負教育消費者的責任!是的,工作一週下來,也看了一輪當地人買咖啡的台灣跟想法,如果說台灣買杯咖啡,還有可能被解釋成喝星巴克,等同喜歡買一送一或者有錢沒品味、超商咖啡就是上班族必要、罐頭咖啡就是運將司機的最愛、年紀太早喝咖啡傷身這一類的既定印象,那我在澳洲看到的咖啡消費文化,其實也等同我們在台灣日常的手搖店文化,總該不會再買珍珠奶茶的時候,多去細問珍珠用什麼做,而茶葉哪裡來,反倒到專注在請把飲料做好喝以及自己要的客製化,也當然地把持堅守飲料本身的品質,本來就是店家責任,而不是讓消費者去擔憂的!

關於這一點,我還是要再說一次,對於台灣失心瘋的商人,不管是黑心食品,還有高工時低薪壓榨,我到現在還是沒辦法想像!為什麼台灣人可以默認這一切?

接續著店家當然不分國籍都要去把關餐飲品質時,在各家企業的營業宗旨下,教育員工,這些都是千律一篇的企業在精神面營運守則。但反觀到市場消費者身上,物質面上的經營,咖啡市場中,不外乎會被提及到咖啡飲品(概括咖啡豆來源及背景敘述、咖啡烹煮方式、飲用方式)、餐點供給(概括美式餐飲、跨國結合、簡餐與套餐)、服務特色(外帶、內用、文化、品牌、一對一、教學指向),店家是否在早已呈現出曖昧的藍海市場中,做出自己的咖啡特色,更是一門學問  。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07/28、29、08/02

在正式集滿二簽天數所需要的88天後,告別了Bungdaberg的農場生活,前往Gold Coast找尋在澳洲的第一份咖啡工作!

在正式錄取咖啡工作前,自己當然也預設了兩個禮拜的時間給自己當緩衝與投履歷的期限,如果在這時間內,沒辦法找到一份穩定的咖啡工作,就要前往下一個城市尋找!

如果要比起現在正式開始工作和先前在農場工作的心境,在找尋咖啡工作的兩週空窗期,說是渡假也不算悠哉地過著!或許是帶著剛過26歲生日後的些許危機意識,除了走遍Gold Coast大小角落的咖啡店,用著自己還不太有自信的英文遞出一份份履歷,同時聊談著在澳洲咖啡業工作的可能性,很實在地替自己上了一課叫做夢想多大,麵包也要多大!

找不著工作固然緊張以外,更緊張的是莫過於自己澳洲之後的路,該怎麼走?

從07/21的試工三小時,正式錄取Golda Coast Surfers Paradise Cavill Avenue The Coffee Club後,與自己先前的台灣工作來看,和魔豆咖啡幾乎是一模一樣!但更扎實的是對於咖啡的想法,與餐飲的品質、作業流程的設計,如果說跟魔豆咖啡一模一樣,仔細研究去分辨,其實還是可以看到分歧點!

從內場配置有洗碗機這一點,其實就是一個很大的差異點存在,從節省外場人員清潔桌面後的碗盤清洗時間,拉高桌邊服務的可能性,同時加強外場機動性!還記得我在魔豆咖啡,總是花大半時間再清洗營業過程中產生的盤子與杯子,光這事情就讓我曾經翻臉過幾次,真的花了很多時間又完全沒有效益可言!

回到The Coffee Club本身,在第一週的工作上,其實相對時數沒有很多!但也因為自己先前有了星巴克與小型咖啡店的經驗,所以進度算是有在理想以上,同時也驚嘆些澳洲的餐飲服務業的做法,像是之前快離開星巴克前,曾意外接觸的second service,在台灣自己還沒有正式體會到!反倒在正式上班後的第二天,由店內的長輩示範給我看,何為以關心與閒聊為出發點,進而促成的銷售技巧。只能說,直到現在,我還是很驚訝澳洲人對於餐飲服務業的尊重與意見接納!畢竟隨手收個杯子,聊問一下咖啡或者餐點,推薦自己理想的組合,沒想到客人二話不說的買單,這一回事在我將近三年的咖啡店人生裡頭,連我自己都沒遇過半次,更別說服務別人時,把進階銷售當成喝水一樣的自然!

看來新的咖啡工作,確實有另外一層面的目標與知識,好讓自己去學習跟吸收。

期待未來一切順利!

2015年8月2日 星期日

Chapter 2. Days near to bar

Intro:

在完成蒐集二簽所需要的指定天數後,我離開了Bundaberg,回來到我在澳洲的第一站城市:Gold Coast - Surfers Paradise,在正式找到目前自己工作的The Coffee Club以前,我嘗試著去考取RSA這張在澳洲販售酒精飲料所需要的證照,在過程中,除了英文有點沒辦法應付以外,自己也在掃街投履歷的過程中,自問著:

「如果我這樣子投完一圈履歷,還沒有下文的話,我的下一站呢?」

從前往農場工作、農場工作、到結束之後的離開,來到了這一個城市,我承認比起在台灣的追求夢想,在澳洲,我學會更重要的是,想要飛多高,底下的臺階就該有多穩的道理!

農場的工作,其實是薪水很不穩定的工作,同時伴隨著周遭的同事、老闆,時常都是與自己不同國籍的歐亞澳洲人,在這種狀況下,自己反倒培養出一套保全生活穩定與品質的做法,而學會協商,正是這一段時期讓自己受益最大的一項!不得不去提到的拖薪問題,直到離開,我的確承認還欠缺幾筆錢沒有到我戶頭裡,只是有一筆Zucchini農場的薪水,在我到達Surfers一週後,正式清薪結清先前拖欠的款項,詢問當時候的同事,才知道我是唯一一個已經完全領全薪的員工!反觀幾個月來在農場,遇到拖欠薪水的事情時,自己相對應的處理方式,都是先表達自己的立場與需求,同時清楚標明自己的工作時間與數量(同一份工作的不同時期,分為計件與計時!),而省略謾罵與威脅,反倒最後自己清薪沒有遇到任何問題,這反倒是前一陣子最大的收穫。

而前後當面投了快30幾家Gold Coast當地的咖啡店履歷,其中甚至連Pacific Fair大型購物中心的Coles特殊門市的咖啡吧也不例外,碰壁的碰壁、拒絕的拒絕,比起在台灣離開星巴克後的找不著工作,在澳洲找不著工作,可是更令自己心裡發慌!完成了二簽天數,可以跟老闆雇主保證工作可以做滿一年,加上自己有三年的咖啡工作經驗,基本上沒有教育空窗期的問題,但還是找不到工作時,難免會讓人臆測是不是自己淪為民族歧視的犧牲品?

直到正式錄取後,卻是萬分感謝The Coffee Club - Cavill Mall分店的店經理Melda,而第二章節所寫的,就是我從正式錄取,還沒正式接手吧台工作前的見習生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