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豆子,有事嗎?〉Whittard - Costa Rican




這一系列的文章,來到了最後一篇,最後一盒烘焙度2的Costa Rican。

位於中美洲的Costa Rica,是少數咖啡產地國,政府傾全力扶植咖啡農業的國家。從主動取締羅伯斯特種植到培育咖啡農家族子嗣接手家業、處理法改良,甚至到三大處理法中,有較高難度的蜜處理法,都是這一個產區所拿手的。

而由於地裡海拔梯度,多數咖啡農在海拔超過約1300m的高度進行種植,甚至在中部山區West Valley,種植海拔平均都超過2000m,因高海拔種植進而得到的高密度咖啡豆,不管是在後續的處理、烘焙、風味上,有突出的表現!其實這邊又要用台灣最常見的飲食習慣來說明為什麼有這個優點了!

相信大家吃過梨山高冷蔬菜吧?就以高麗菜為例子吧?

在正常的菜價下,高麗菜一顆了不起50~100元之間游走(如遇颱風菜蟲炒菜價請跳過),而只要掛了梨山高冷蔬菜,基本上都是150元起跳,甚至我還看過一顆高麗菜喊到300元起跳都有!而回到植物生理上,當氣候越冷或者氣候變化過大時,成長速度變緩(甚至為了儲備養分),植物細胞壁裡面儲存的胺基酸、糖份都會相對比較充足,而作為植物傳宗接代的種子,也會相對應拿到更充足的養分,進而原本就是植物種子的咖啡豆,獲得了比起一般種植環境中更多的養分,作為在高海拔環境中要繁殖下一代。


而這一款豆子又是怎樣的一款豆子呢?如果以卡波的咖啡筆記說,他是這麼一款咖啡:

  • 氣味:沖泡前,蜜桃乾;沖泡後,葡萄乾,開心果。

  • 酸度:輕

  • 醇度:輕~中等

  • 風味:奶油、椪柑、可可

在這麼一款輕烘焙的咖啡豆,其實很意外他沒有所謂的輕烘焙咖啡特有的果酸,反倒是溫潤的奶油厚實感,伴隨著像是椪柑的柑橘甜味,和可可特有的舌根粉感,如果要和前七款來比,最後這一盒,真的是令人驚艷的溫潤!雖說是輕烘焙、拉丁美洲產區,但在溫度降下來後,卻又有近似亞洲太平常才會有的厚實感,在舌根有淡淡的回甘。

而Whittard咖啡豆寫到最後一盒咖啡豆的時間點,剛好也是卡波我結束台中的工作回到雲林老家生活,同時自己私底下開始自我訓練手沖Pour-Over和賽風Syphon的日子,由於近期入手咖啡豆為小咖啡僅在Costco販售的Breakfast Blend、高雄咖啡自然醒的Banama Elida,兩款咖啡豆明確的風味表現,確實有讓自己發現除了自己慣用的French Press品嚐方式以外,Pour-Over手沖適合喝層次的清中烘焙、Syphon適合喝厚實感的中重烘焙,這兩個特點讓自己也是離開了小咖啡才發現的。當然地,這樣子的品嚐嗜好,也是源自於卡波一路上的咖啡訓練圓自於自發性,而非台灣常見的拜師,所以大多我手邊的資訊都是以歐美咖啡體系為主,如果誤差,敬請原諒也多多指教。

回到這系列常提的,如果要以小咖啡常過的豆子來說,這一款咖啡豆基本上,小咖啡是嚐不到的,從烘焙度、風味變化上,基本上小咖啡是不會有如此輕烘焙但又溫潤的風味。

卡波手頭上的Whittard咖啡豆禮盒組,也正式喝完了!謝謝讀者在這一系列文章的追文,接下來分享的就會是卡波在一般生活中練習Pour-Over跟Syphon用的豆子,以及相關的咖啡烹煮技法,謝謝觀看。

Whittard官方網站:http://www.whittard.co.uk/

本系列使用的咖啡為八款


後記:

因Cost Rican已為whittard絕版咖啡豆,在本次咖啡豆分享文章中,就不在附上官方網站介紹,敬請包含。

2015年1月25日 星期日

關於Barista一說:

寫了好多工作日記,以及發佈了好幾篇關於豆子的品嚐文章,至於關於如何烹煮,我也不用特地去撰寫做法,而是看法這事情我會比較想去分享,而這篇要說的都不是這些,而是以自己台灣大小咖啡店繞了繞,接續著要準備出國闖闖的小小咖啡業界心得。

不短不長地,在台灣的咖啡業界已經混了三年有,也因為第一份工作在星巴克的關係,豐厚的企業資源在培養一個Barista咖啡師傅上,是有很大的幫助,不管是製作飲品、咖啡味蕾建構,甚至到最學理系統化的烘焙度、產區特色、處理法特色,烹煮咖啡用的硬體的哩哩摳摳知識,我應該算是在星巴克構築了大半部分對於咖啡的認知,這是我要感謝也道歉的。由星巴克為出發點的咖啡知識,有絕大部分有些癥結點是可被挑出來說的,譬如商業指向、義式咖啡重烘焙文化、SOP製程降低人為影響,這些是我離開星巴克後反思自己身上的學識而觀察到的盲點,也以此做為發展,到了下一家咖啡店,也就是台中科博館後面的那一家魔豆咖啡店。

在民間的小咖啡店裡,我看到的極致costdown所產生的企業春藥現象,這是台灣餐飲服務業最常見的,一昧降低食材成本(甚至引發食安問題都在所不惜)、人力成本(就算違反勞基法都振振有詞),我在之前所培養成的咖啡知識在這時期基本上都用不到,甚至連同星巴克好服務血統在這裡都是多餘,直到自己正式出書,轉任早班工讀,試著去降低工時,讓自己有更多時間去沉思時,才發覺自己一路上所學的指向是為了開一家店時,其實那是令人興奮的!而也照著如此的想法走時,才發覺自己在星巴克後期、魔豆咖啡整個時期,都沉浸在精品咖啡,台灣到底哪邊可以入門著手起?的尋找,直到自己的〈咖啡‧踹共〉咖啡講座巡迴結束,我還是覺得沒有任何一個機會點。

直到最後開始去反思自己一直關注的幾家咖啡店(Intelligentsia Coffee & TeaBlue Bottle Coffee CompanyStumptown Coffee RoastersSecond Cup CompanyBean Around The World Coffees and Cowboy Coffee)位置大多集中在美國西岸西雅圖、加拿大西岸溫哥華,更別說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 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America)亦是位於美國西部洛杉磯,而又正值25歲人生一關卡,想出國進修或者打工旅行的念頭也就此萌生。

而回歸到出國的初衷,不外乎自己對於咖啡的熱情,而精品咖啡如何的,如果真要用自己現在的程度來說,就用自己咖啡講座常用的飲食經驗來說吧?

如果我們用吃飯這件事情來譬喻喝咖啡(儘管咖啡不能當飯吃),喝一般的咖啡這件事情就跟吃一般的白米飯差不多「意象」,更別說即溶咖啡就像是泡麵裡面的有一種叫做泡飯的即食飯那樣乾癟無深度可言,而精品咖啡就像是特地去挑不同品種的米飯,更別說去挑不同認證,有機的、公平交易的、具生產履歷的、不同品種的諸如此類的印象,以此為出發點,每一種烹煮咖啡的器材就像是烹煮米飯的各種鍋具,鑄鐵鍋、大同電鍋、電子鍋,甚至像西班牙燉飯專用的雙耳淺鐵鍋,這樣子的烹飪器皿不同所烹煮出來的米飯型態也有所不同,更別說因為個別鍋具的特色所引申而出的不同米飯料理,雖本為米飯,但因為國情、器皿、地理、氣候,甚至是文化不同而有所不同!這樣子的構想,完全可以投遞在咖啡這件事上頭,而我這三年來最大的感想就是如此。

Barista就如同一位廚子,先依照既定的菜單烹煮出客人所想要的料理。但在不同的狀況下,我會想引導著客人從吃即食泡飯的那種即飲咖啡,先轉化成吃白米飯的一般咖啡,到開始吃不同品種、認證的米飯料理,但如果要我這個廚子說什麼最好,我依舊沒有相對答案,即溶咖啡畢竟還是有他的存在價值,而一般咖啡的espresso也不是該死,那精品咖啡特有的黑咖啡文化,更不是絕對的正確!畢竟回歸到咖啡本質上時,他就是一種飲料!當自己要多些什麼去轉化別人看法時,不免讓自己淪落為星巴克時期所學的行銷話術,當服務好也只等同於話說得好時,那時候的我不覺得如何,卻在歷經過魔豆咖啡時期後,發覺餐飲服務的本質,真的不該只是如此!

有如自己待過的大小咖啡店一樣,我見識到制度完善與不完善對於一位員工的工作品質影響,更別說當自己在制度完善的星巴克,到最後也會萌生離職的念頭時,一家咖啡店的管理,說到頭來卻是跟一家咖啡店的咖啡有同等需要被關注發展的地方,莫不讓自己感到些羞恥的是,我應該是要在星巴克做到店長才去萌生離職的念頭,會有此念頭莫過於是讓自己先熟悉一輪大企業下的門市人事管理實作,以此做為延伸到自己未來想開的店。而這樣子的管理知識缺陷,正也是刺激自己出國的一個原因,想去看看有別於台灣大小咖啡店以外的管理型態,進而找到未來可以實際在店裡運作的Business Mode。

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

〈豆子,有事嗎?〉Whittard - Mocha Djimmah

DSC_0690



事隔將近快三周,前兩周的〈咖啡‧踹共〉台北場、高雄場,分別將自己對於精品咖啡、文創產類型的咖啡店文化分享給讀者後,〈豆子,有事嗎?〉這專欄也剩下接下來的兩款烘焙度2的Mocha Djimmah及Costa Rican。

而今天就從Mocha Djimmah這款豆子來說說。

位於衣索比亞的西部山區,Djimmah算是台灣最為熟悉的一個地方,不僅是咖啡文化的起源地,同時,從小到大的「摩卡」咖啡一詞,也與他擺脫不了關係。記然說到摩卡一詞,不如就先把市面上的飲料摩卡(Mocha)、豆子摩卡(Mocha Djimmah/Mocha Matari)、品種摩卡(Mokka/Mocha/Moka)都提出來說一輪。

如果就以飲料摩卡(Mocha)來說摩卡這詞,統稱是咖啡+巧克力+奶(牛奶、奶精、奶水、煉乳沒有硬性規定),而此一做法源自於豆子摩卡在深烘焙過程中,會呈現可可一風味,請注意!這裡卡波可能要澄清一件事情,咖啡常見的可可風味,通常跟飲食生活中的那種健達出奇蛋、金沙或者最簡單的77乳加巧克力的奶香甜膩的巧克力味有些不同,如果真要形容,應該是近似77%巧克力那種苦甜,甚至我在小咖啡時期,飲用Verona這款豆子時,更像我以前高中家政課製作巧克力,灑在上頭的黑可可粉一樣,粉質苦味極度明顯。也因為如此,咖啡飲品裡面的摩卡會加入巧克力,以重現豆子摩卡在深烘焙過程中出現的可可風味,也造成後續食品用詞上有摩卡醬與巧克力醬的差別,卡波我也是正式進入咖啡業界以後,才發現兩者在本質上的差異。

而在豆子摩卡(Mocha Djimmah/Mocha Matari),關於Djimmah跟Matari兩者差別,不如用正房與偏房來形容這兩者差別,原摩卡一詞的出現,源自於葉門外銷咖啡的港口小鎮(Mocha),在17世紀時,從葉門銷往澳洲(當時已Holland為最大宗),從摩卡港出口的豆子,因其風味大受好評,故得名Mocha,而至今諸多寫法,但念音卻相似,雖無明確資料去標明何種寫法才是正確,卻也因為如此,變為咖啡館一個很好玩的話題之一。

回到正題,而其中葉門的咖啡豆到了近年來又以Matari為大宗,其中淺焙的野香,重焙後的可可基調,時常被列為真正的「摩卡咖啡豆」,而地理位置在當時候也沾了點光的隔壁國Ethiopia的Djimmah小鎮,也因為藉由當時候對外出口咖啡豆出名的港口小鎮(Mocha)進行咖啡豆出口,進而也沾了點光也被冠上了Mocha。但在市場上除了風味有明確差別以外,也經常有人說Mocha Matari才是喝精品咖啡的摩卡,而Mocha Djimmah是商業用咖啡,也就是在台灣老式咖啡店常見的摩卡咖啡豆本尊,風味和Mocha Matari是大相庭徑的,但今天喝的可是Mocha Djimmah,所以就從平民階段往回嚐起吧!

而第三個品種摩卡(Mokka/Mocha/Moka),更是接續著豆子摩卡(Mocha Djimmah/Mocha Matari)風味緣由,在近年來的精品咖啡品種透明化下,葉門摩卡,也就是Mocha Matari本身的樹身矮小,豆體也較為小而精緻,一般被認作為Bourbon波旁的變種/亞種。

總結其上三個小故事,今天市面上才會出現三種不同說法的「摩卡」。

而在這也要另外提出一個關於Mocha Djimmah的一個產地知識,拉掉Mocha一詞不說,同位於Ethiopia中西部的Djimmah小鎮與隔壁的Limu小鎮所產的咖啡豆通常都會同時出現的在咖啡豆市集上,那如果要判斷的話,Limu小鎮所產的咖啡豆以水洗法為主,而Djimmah小鎮則是以日曬法為主,此一處理法差別除了造就很大的風味差別以外,與同一產區的Sidamo、Yirgacheffe、Harar,更有不同的味譜特色。

以目前自己喝過的Sidamo、Yirgacheffe印象相比,這一次喝的Mocha Djimmah確實溫潤很多,整體像是蔓越莓果茶,又如同吃完葡萄乾會有的甜膩感,而冠在前頭的Mocha,反倒不突出。

DSC_0691



而說了這麼多小故事,如果用卡波的咖啡筆記來形容這款豆子,他會是這樣子的:


  • 氣味:沖泡前,糖漬櫻桃;沖泡後,草味、甜可殼。

  • 酸度:輕

  • 醇度:中等

  • 風味:葡萄乾、蔓越莓果乾、陳皮

如果用Whittard 官方網站的說法來形容這一款豆子,如下:


  • Origin: Djimmah, Ethiopia

  • Body: Full-bodied

  • Roast: Light/Medium Roast (2)

  • Summary of taste:Dark chocolate, rich and winey

  • Whittard recommends: Using a filter, cafetière or aeropress and enjoying black or with milk according to taste

  • When to drink:Throughout the day

Grown at a high altitude beneath the shade of dense forests, the beans laid out to dry in the scorching sun. Known for their bittersweet chocolate intensity, these Mocha beans give a hit of boozy fruit, and a delicious nutty aftertaste. Mature and multi-layered, this coffee has a flavour as rich as its history.

有別於官網所說的黑可可與酒味,這次喝起來的感覺確實是小咖啡很少見的,依照自己以前在小咖啡著墨過的輕烘焙豆子,莫過於輕柳、閑庭這兩款豆子,但兩款豆子的風味表現,相近的清爽柑橘基調以外,也只是差別在閑庭的核果風味再加重些,整體兩款豆子都還沒有Whittard的Mocha Djimmah的果乾風味明顯。

所以這一次品嚐下來,如果要用小咖啡近似的咖啡豆來相比,基本上我會說這款豆子是小咖啡沒有的味道,所以只能喝Whittard的囉!但如果與自己一路上喝過的Mocha Djimmah,也就是一般咖啡店的摩卡黑咖啡(如果沒有錯的話,用Syphon煮的Mocha,沒有特地標明Matari,十之八九就是Djimmah),Whittard烘焙度2的豆子,應該是一爆左右就下鍋,可可風味與核果甘苦確實比較沒有出現,但舒服的果乾風味,確實讓人想在嚐嚐看。



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咖啡‧踹共〉讀者活動:高雄場會後文

IMG_2537  


連三場的〈咖啡‧踹共〉講座到了最後一場,接續著台中場和台北場的小型講座,先感謝高雄Cafe自然醒的宣傳,到16號正式開講前,還是自己有在當天中午在檢查一次報名名單才發現,出現很大的疏失,報名人數爆額,使得10~15人的小型講座,增加到20人有,只好一一致電致歉。


 


直到講座工作結束之後,我還是存著一些對於現實的剝離感,從星巴克離職、正式考慮出書、正式出書、開始為自己的書南來北往地連絡起以前的朋友到正式開始辦理活動後,對於未來要開店一事,其實我有些迷惘了!是不是當初不要離開星巴克,現在的生活會很穩定,頂多是在臉書上抱怨一下今天的客人、最近的業務很煩人如何的,但實際上自己能有多少作為,我一點都不敢多想。而話也不說絕的是,我確實在高雄場的前後準備及確認工作中,有看到自己想被肯定的一面,那是在星巴克時期就一直有感知道的自我人格特質,不一定要金錢肯定,但絕對不能物質缺乏,而物慾正式驅使著自己想學更多關於咖啡的種種,有求知慾固然好,但更多時候是,發覺自己把自己過絕了!反倒咖啡以外,自己還能做些什麼,自己都不敢說了。


 


所以直到活動結束,我真帶著些感謝是,高雄場的到場讀者,您們還真是我最後一道救命方呀!至少讓我知道我過往的所做所為不是荒廢。


 


最後,還是說不完的感謝!也期待未來出國申請順利。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關於未來,老子怕慘了!

結束台中的所有工作,包括咖啡店、講師,甚至連住的地方,「又」回到雲林這個老家了,如同前年離開台中星巴克,轉掉雲林西螺星巴克一樣,又回到了原點。


 


其實活到25歲這個年頭,從自己真有「自我意識」要完成些什麼的念頭時,差不多是22歲,大四主修剛畢業,在那時候我信誓旦旦希望自己能在化妝品業界闖下一片天,在這之前的大學生活我認真學習那些一路上總是在口上說的企業管理、文化產業,直到我正式投入業界後,卻發現什麼都不是!藉由朋友的介紹,我進入到統一星巴克,從打工到轉正職,最後我成了儲備幹部,在星巴克的努力,有時候我會歸咎到只是我自己在自說自話,連同我最有自信的咖啡文化經營上,有些時候我真的不知道我大量閱讀而累積出來的「說法」,到底是融會貫通,還是自圓其說。


 


說到這裡,我確實要跟一路上聽我說咖啡的人說句:「謝謝!」,謝謝你們願意聽我分享我一路上對於咖啡所學與所識,不能說自己還是個能人,但我希望這股熱忱能帶著我往前。


 


而又回到現在呢?


 


三月要申請加拿大WH千正、4月要申請英國WH簽證,等5、6月簽證是否成功揭曉,我依舊知道我自己要幹什麼,只是因為這樣子更加恐懼,看著自己的存款沒有穩定收入,心中難免會有股擔心是從小到大被教育的那種,學生畢業後就要找一份穩定工作養好自己的刻板印象,壓得自己喘不過氣!我固然知道身旁很多朋友鼓勵我在沒有家累的情況下,趕快去國外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只是最難過的,莫過於自己那關,總是負面思考困死自己,


2015年1月10日 星期六

〈咖啡‧踹共〉讀者活動:台北場會後文

10918984_833043073401749_5188419660887629462_o    


〈咖啡‧踹共〉台北場有了前一場的經驗做練習,其實這一場一開始的籌備是順利的,直到自己前一天去店家進行試喝的時候,意外得知台北的果子咖啡店家傳承自台灣老牌連鎖咖啡店:真鍋咖啡一重焙體系的咖啡豆風味,當下真的有一點驚訝以外,原本預定三種咖啡做為講座講述咖啡不同樣貌用的星巴克濃縮綜合咖啡豆,反到侷限了自己的主講方向,臨時想到以前也是星巴克一員的Luke,目前任職的Cama自家烘焙體系,剛推出高山極硬豆,情急之下以過往自己的飲用經驗選出兩款豆子,分別是水洗的衣索比亞西達摩和日曬的西索比亞椰加雪夫,試圖改成Instant-Pour.Over-French Press,三種方式來傳達自己想表達的咖啡風味不同,幸好到活動開始的前一刻,正式聞到豆子以後,既往的咖啡豆飲用經驗與直覺派上用場,同時,也讓這場講座沒落掉這一系列講座所要傳達的:


〈各種形式的咖啡,自有它存在的價值。〉


不得不說的是自己依舊不足,原定六點半開始入場,六點45~50正式開始的講座,確實在大部分的讀者朋友提早到場後,自己亂了自己的陣腳,反倒變成提早開講,店家手沖的速度也趕不上以外,也讓自己的一開場些許的單調,更別說在場有朋友是專職活動辦理的,不免讓自己想到前幾周閱讀的〈味覺獵人〉一書所提及到的五感體驗,也算是達到自己想要的練習目的,每次的活動到頭來,不只是自己分享自己一路上所學給到場的讀者朋友,更是從每次活動的辦理、講述些故事的過程,驗證且改進自己的做事方法。


除此之外,不得不提及的是1/8我離開魔豆咖啡這份工作的同時,如同我離開星巴克一樣,身體起了些抗議,感冒以外也讓自己正式體會到〈味覺獵人〉一書提及的味/嗅覺因疾病而產生干擾的問題,直到講座活動正式開始前,嚴重的鼻塞問題,讓我一度擔心晚上的咖啡講座會不會因為這樣子而沒辦法有精準到位的感官體驗。這件事不免讓自己緊張以外也體會到事業固然重要以外,如何調整心態到可以怡然自得地處理生活中的大小壓力,以免每次離職或者結束一項大案子後,身體就急著潰堤,這議題看來是接下來自己出國進修咖啡、語言以外,另外一個自修的議題。


但回過頭來,晚上咖啡分享過程中,我才發現當自己常常會去說日本星巴克的黑圍裙伊藤篤臣來台灣發揚阿里山咖啡的美好,而自己卻對在地有些陌生,想用些農會認證來舉例說明美國精品協會認證的基本意義所在時,我能朗朗上口的幾個台灣有名的農作物,卻只有那幾種,到此我為我對台灣這塊土地如此陌生,感到無比抱歉,更別說我是在農業都城長大的雲林男孩,以這樣子的思維,在正式出國前,除了自主練習Pour Over跟Syphon這兩種咖啡技能以外,我也應該自己去多接觸台灣農業的文章,以健全自己想要用台灣人生活經驗的例子去說明咖啡文化中的種種名詞、制度、形容詞時,自己不會淪為語塞。


最後莫不還是要繼續說感謝,對於咖啡一職的不足,藉由一場場的活動承辦下來,開始檢視自己哪些地方不足,進而知道要去哪裡學習這一點,我十足感謝各界朋友給自己的幫忙。


期待下周最終場:高雄廠的活動吧!感謝大家。.


後記:


台北場特別提供的磅蛋糕,威士忌蘋果與奶酒巧克力,意外地與今天晚上講座的咖啡相互輝映,確實讓自己很意外!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o-vk9PaZiRYjEx9abEbsNzjFqL8w_kqsKkpmGHb1Gds/viewform?c=0&w=1 (網址為磅蛋糕品牌Look & Luke線上訂購網址)


2015年1月9日 星期五

就是那家科博館後面的魔豆咖啡-第170~171天 - End

1/7、8


 


正式離職後,有別於星巴克離職的愛恨情仇,反倒是對於店內毫無管理、男女歧視,帶著半年多來的重度怨憤,打了最後一次卡下班,在這整個半年來,我也真像現世報一樣,墮入自我困頓的輪迴。


 


對於未來不能說自己沒有任何規劃,只是太多時候是自己靜不下心去聽聽自己到底是要些什麼,一下子怨怒前一段感情給自己的挫敗感,一下子後悔前一份咖啡工作的完整制度,卻忘了最重要的是活在當下和展望未來,連同前一份工作留給自己的最大禮物:咖啡熱忱與親近人群的兩個特質,都在這時期差點半毀,甚至在某幾次不合理的的店長、老闆謾罵下,我還差點犯傻暴走做了些啥傻事…至此,我為我這半年來的情緒管理道歉。


 


如同周遭朋友所熟悉的我,在這半年來,我出了本<不好意思,今天沒有買一送一>的工作日記書,同時也承接了母校靜宜大學的講座講師/主持人工作,不好也不壞的是我間接練習了小資創業、文本自造、議題經營與客席講座活動辦理,這些細碎但卻會成為我未來咖啡店想經營的商業模式元素,要說這段期間是自己生命的黑暗期嗎?是的,我莫不要承認,更但他更像是更狄斯的雙城記開頭「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個最壞的時代。」,我獲得了好多無形的成長,對於感情,知道分手後別自怨自艾,要活在當下、知道自行創業就該懂得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義務支持自己、知道自我管理的本質,是紮紮實實地把想的做到,而不是說說口號;而我卻輸了更多有形的收入,比起同年級的朋友,這段時期的收入簡直只有慘字能形容、為了感情意氣用事離開星巴克,緊急找個住所、小咖啡店,讓自己到後期的生活品質低落到病魔纏身,從六度隱翅蟲纏身、右耳中耳炎慢性發炎、頻頻高燒,說到最後我確實對自己為什麼把自己搞成這麼落魄,卻是感到一絲罪惡感是,自己明明有能力過更好的生活,為何要把自己過得如此卑微?


 


接續著這樣子的思維,期望自己的下一段人生能更為自己負責一點,哎呀,說到這裡莫不要替自己禱告跟宣告,期望未來的未來,別再時常自我困頓,把自己困在迴圈裡跳不出來,我自己都為自己感到心痛了。


 


願未來人生精彩。


2015年1月6日 星期二

就是那家科博館後面的魔豆咖啡-第157~169天

12/23、24、25、27、28、29、30、31、1/1、2、3、4、6


 


請原諒我直接把這家店的工作日記濃縮到如此地步,如果沒意外這一篇是倒數第二篇,我承認我對於咖啡的熱情依舊,我還是會希望自己能有點作為。抱怨店內管理缺陷的事情也就不去提了,反倒是回到檢討自己的生活時,我確實承認太多的自我困頓與怠惰,不知不覺中消耗了自己,很常見的是我早上打工的下午,我總是會看些書或者書寫些東西,然後時間默默地過去,總覺得自己該做點什麼才不是荒廢這一段時間,但又回過頭來,看著自己筆記本上的規劃,有時候到底該安慰自己進度超前還是困頓不前,太多時候,真的是一種困在迴圈中的自我咽嗚不成聲,好想快一點進到下一個階段。


 


期待下一段人生精彩。


就是那家科博館後面的魔豆咖啡-第157~169天

12/23、24、25、27、28、29、30、31、1/1、2、3、4、6


 


請原諒我直接把這家店的工作日記濃縮到如此地步,如果沒意外這一篇是倒數第二篇,我承認我對於咖啡的熱情依舊,我還是會希望自己能有點作為。抱怨店內管理缺陷的事情也就不去提了,反倒是回到檢討自己的生活時,我確實承認太多的自我困頓與怠惰,不知不覺中消耗了自己,很常見的是我早上打工的下午,我總是會看些書或者書寫些東西,然後時間默默地過去,總覺得自己該做點什麼才不是荒廢這一段時間,但又回過頭來,看著自己筆記本上的規劃,有時候到底該安慰自己進度超前還是困頓不前,太多時候,真的是一種困在迴圈中的自我咽嗚不成聲,好想快一點進到下一個階段。


 


期待下一段人生精彩。


2015年1月1日 星期四

〈豆子,有事嗎?〉Whittard - Pico Duarte


 


由於上一周咖啡講座而延一周的咖啡文章,本周就從同是烘焙度3的Pico Duarte開始。


 


來自於Dominican Republic的Constanza山谷,Pico Duarte是旁邊那座山的名稱。如果用一路上的飲用經驗,Pico Duarte算是靠近台灣人最常聽到的藍山,牙馬加隔壁那座島,其實用以往的經驗來說,多明尼加的豆子,今天算是第一次喝。


 


如果就以往小咖啡的學習經驗來說,以產地土壤性質為風味來源的特色的豆子,可以說是沒有出現過,僅在季節豆或者特殊門市才會出現。在Whittard的官方網站上的敘述如下:


 


The balmy, humid climate and limestone-rich soil of the Dominican Republic’s Constanza Valley provide a clue to this coffee’s unique taste profile.


 


而富石灰質的土壤,到不如用肥沃的土壤來形容,如果用台灣的說法,就像是個豐饒的嘉南平原盛產農作物一樣,雖然這麼說一定會有人說不就是肥料跟農藥用得好,才會有今天這番田地,嚴謹的農作議題就不在這裡去深究。但又回到植物種植的基本概念上,如果生長環境營養提供足夠,長出來的果實也會相對地豐厚,這樣子的論調,等同出現在台灣常見的農作物黑金鋼蓮霧、哈密瓜、愛文芒果


,而咖啡說到底其實也是種植物的種子去製作的飲料,而豐沃的種植土壤,確實是讓種子健康長成的關鍵,在市場上確實有所謂的小圓豆咖啡(Peaberry),源自於咖啡豆的雙瓣在成長過程中,其中一部分取得較多養分時,就會長得比較大且圓,同一時間另外一半因養分不足,就會變成市場上被淘汰的空殼豆、不全豆,更別說其實生長不全的豆子,在三種處理法到烘焙,基本上所謂的缺陷豆在風味上,就如同少了水份的乾扁西瓜,吃起來難吃又少了靈魂啊!


 


說了這麼多,如果用卡波的咖啡筆記來形容這一款豆子,如下:


 



  • 氣味:沖泡前,甜可可、焦糖;沖泡後,焦糖、漿果、草味。

  • 酸度:輕

  • 醇度:中等

  • 風味:青草味、柳丁白皮、黑可可



 


可可風味如同我以前在小咖啡喝摩卡會有的口中殘留餘味,這算是我到現在喝過的咖啡豆裡面,可可風為最直接的一款,與既定的小咖啡來比較,佛羅娜會近似但沒有這一款豆子特有的中等溫順,畢竟佛羅娜在小咖啡的分級裡面是屬於重烘焙。而另外一個令人驚訝的莫過於青草味,這算是自己在小咖啡季節豆才有常過的味道,三產區,但小咖啡這一款季節豆是由三個不同的產區組成的風味,哥倫比亞、巴布新幾內亞、蘇門答臘,三種個別的風味組成的特殊風味,而Pico Duarte這一款單一產區豆子竟然可以有如此相似的味道,這算是挺令人驚艷的。


 


如果用Whittard 官方網站的說法來形容這一款豆子,如下:


 



  • Origin: Dominican Republic, Caribbean

  • Body: Medium-bodied

  • Roast: Medium Roast (3)

  • Summary of taste: Milk chocolate pralines

  • Whittard recommends: Using a filter or cafetière and enjoying black or with milk according to taste 

  • When to drink: Throughout the day


 


A diverse cocktail of sweet fruitiness and praline chocolate notes, you’ll find the soft chocolatey tones spiked by a crisp apply acidity, and topped off with a delicate nutty aftertaste. Complex yet balanced, this coffee takes you on a Caribbean beach holiday, without skimping on the culture...


 


其實寫到這一款豆子最後讓感受最多的是,一樣用文字跟語言去描述一款咖啡豆的風味,英文總是可以用最直接簡單的字眼,馬上令人感受到那風味原來就是這個字眼,像是nutty、floral、citrus、pralines之類的,那如果說到中文常提到的焦糖、可可、檸檬之類的,反倒需要口頭去引導現在正在你口腔內發生的味覺變化為何者,說倒頭來這也是這一系列文章和卡波為什麼會想做咖啡這一行的原因所在,我當然有我沒嚐過或者嚐不到的風味,同時,這也可能會變成我品嘗咖啡的盲點。


 


最後這款豆子如果真硬要挑起幾款小咖啡與他相似的豆子,應該是就是佛羅那、三產區,跟部分門市才喝得到的咖霧,我比較會推薦這款咖啡給喜歡可可風味的客人,跟喜歡常常看咖啡豆有不一樣樣貌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