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關於自己在澳洲打工旅行的倒數100天的日子:



我沒辦法說自己在澳洲的日子,是多麼愉快的!這跟自己打從決定來澳洲,就是瞄準好咖啡業的計畫,有很大的因果關係,也因為如此,我確實得到很多很多關於咖啡師本身的知識與經驗,同時因為自己的堅持(其實也是種過分的執著,留在澳洲餐飲業的想法,也給了自己很多預想以外的磨練,從種族歧視、語言障礙到甚至最根本的,咖啡吧檯技術。這一路上的成長,有太多是自己設想以外的好。
   
說說自己在墨爾本咖啡業的見識吧?
   
自從懂事以來,我總堅持著一些事情是,身為一個咖啡師傅,做好自己最基本的,也就是咖啡吧檯一事,再來談其他的!這是我在墨爾本闖蕩將近八個月來的經驗,同時地,這樣子的作法也讓自己無慮地去換了一份又一份工作,從咖啡吧檯技術本身的要求,一再升高,同時,薪水也水漲船高,到目前的第三份工作的19.5澳幣,正要跳轉到第四份時,新雇主已經先和自己談好,自己開多少就是多少的給薪條件,這其實也無形之中成為自己由外在物質條件回頭來肯定自己的成長。
但如此的優勢,也會有常常相對應的風險與壓力,從班表出現高時薪低工時、工作現場出現語言溝通問題(執意把你的英文當作聽不懂的荒唐,前兩周才知道自己的IELTS口說6,聽力7,依照官方文件,屬於中等英文使用者,在基本的生活對話與稍微進階的討論,是沒有問題的。)、種族歧視等,但在相對於台灣就業環境的高薪狀況下,這些上述的問題,其實都還可以用「忍一忍,技術學完,錢也賺到了,別想太多!」這種用心理價值平復物質世界中的壓力。
   
可當自己在每次更換工作時,如同自己工作性質一樣,餐飲服務業本來就是一份入世的工作,上街找工作,是我在澳洲咖啡業的日常,帶著自己履歷與牛奶鋼杯,回到最基本面上,讓新的店家檢視自己的經歷跟能力時,其實自己也開始領悟到些事情是:
「說到底,咖啡要煮到多好,才能跨過語言與種族?」
今天我拉花拉得再漂亮、吧檯流程再怎麼熟練、處理點單再怎麼神速如何的,今天肯喝我一杯咖啡的人,又有幾個?肯雇用我,付我一筆薪水好讓我生活無憂無慮,得以在這邊說說自己人生經歷的人,又是哪幾個?某些時候,這種由第三者給自己認同的職業生態,也能設想到餐飲服務業中的其他職位上,當今天一個廚師、調酒師、侍酒師,甚至是更基本的外場服務生,今天如果有人執意用負面的觀點來看你這個人,我想多少成就與技術都會付諸於流水,而被當成一個無用之人來被對待,這是我在澳洲咖啡業將近兩年後,最大的感觸:
「永遠別自豪於自己的成就,你一切的辛苦,可能別人一句話就帶過了!」
多少次登門拜訪、多少次握手致意、多少次遞上履歷、多少次用完全陌生的咖啡機器,蒸奶,拉花,得到讚美、多少次看到自己履歷被丟掉、多少次因為人種,因為口音,談都沒談就被回絕、多少次被詆毀、多少次被毀謗成無法溝通,很實在地,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不同家的咖啡店之間游走的經驗,也足夠讓自己長出點自信是,技術是有的,謙卑也不能忘的傲骨。
   
而外在的環境,其實有那麼一塊到現在還是讓自己很錯愕,也就是華人的低薪文化。
   
在澳洲的餐飲服務業裏頭,真有那麼一派經營者是,要求員工需要有著高等的技術,卻沒有相對應的薪資收入,起初,自己覺得有些荒唐!但幾次上街找工作的經驗後,確實自己也見識到如此「慘況」是,當華人雇主在Trail時,和我提出多少的技術要求時,我也依照他所要的呈現他要的咖啡飲品時,談到薪水就非常慘淡!(依照墨爾本當地的薪水平均,具有實務經驗的咖啡師,平均起薪在20~25澳幣左右),硬生生說一句:
「這一家咖啡店就是17元,現金支薪」

自己當然知道現金支薪就是為了要逃稅,也知道低薪的本質倒是底為了店營運想要降低人力支出,只是當這種在華人世界的經營方式,為何又有何道理出現在澳洲的餐飲服務業裡?這是我無解也不太想去理解的困境,但很實在的是,我實在無法認同這種華人自相抵毀的行為。(到別人國家去,然後把別人家經營好好的咖啡業界生態,整個帶壞,要是我在台灣,我一定一家一家去檢舉!這根本就是蝗蟲過境式的不負責任的經營心態。)

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Barista's daily life II 07/30~08/03

任職的倒數第二周,其實也是開始看出一家門市對於員工的去留,有沒有存乎一種感恩感激的心理的最佳好時間點。在台灣星巴克時期,自己一直很重視的一個環境就是如此,一份工作的開始與善終,其實也是一家門市對外的公關處理,同時也是一個門市文化的經營。特別是在澳洲闖蕩的日子中,其實我之於每一份工作的那種疏離感,也就是無親無故的感受,更是強烈!當店家經營者與我這一類的背包打工客職員相處,沒有多照料的情況下,其實撇下一切走人,在沒有經濟的需求,對於一個背包客而言,換一份工作,只不過就是找到一份新的收入、工作環境、技術磨練與還是和自己母語不同的人際關係,重新連結而已。
  
當然地,自己也會規畫離職的提出後,何去何從的下一步決定跟方向,與其盲目地找尋目標,自己三周前決定的:以咖啡機機型來找尋咖啡店的決定,在這時期的確起了些作用是,在過濾店家時,會先跳過自己已經接觸過或者便宜廉價的副牌機型,同時也讓自己免除品牌迷思與店家裝潢迷思,很實在地,如果是以一家餐廳或者咖啡店的裝潢來找店,在墨爾本可能有成千上百讓自己眼花撩亂的店家,但如果是以技術取向,卻可以很快地過濾出哪些是自己沒有接觸過的咖啡店、餐廳類型。
  
而距離新工作的開始也只是剩下一周,期望一切順利。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Barista's daily life II 07/23~07/27

約略是前兩周開始在自己腦袋發酵的念頭,對於自身咖啡吧檯技術的成長,是不是該考慮以追求不同咖啡機機型為主軸,同時參考不同營運方式的咖啡店,進而換工作的決定,經過了兩周的考慮後,在這周一正式跟店長提出要準備離職的決定,也如同過往工作的店家的管理者聽到職員提出離職的錯愕與那些許的被背叛感,很明確的是,當我聽到店長跟我提說法定上,要預留兩周的提醒與交接,作為員工離職前的準備期時,我可針對自己的這一項決定,感到無比正確!從薪資結構到員工福利、門市文化,其實都會讓自己有種感覺是在這一家門市沒辦法突破自己,更別說在錄取後兩天,我因為自己會拉花這事情,反到被店長約談,因為門市其實是藝廊,所以比較希望客人的注意力在牆上的畫作,而不是咖啡本身時,其實就讓自己有些遲疑該不該繼續這一份工作的決定。
  
以磨練自身技術為目的的換店,或者兼職的員工,其實在墨爾本工作到現在,自己不是單一個案或者特例,才開始發覺自己所處的澳洲餐飲服務業,有個很特別的現象是,從業人員會考量工作環境是不是能讓自己的技術更加精進,而選擇更換工作!這與自己在台灣的餐飲服務業,因為考量職稱、薪資收入而更換工作的想法全然不同,更別說在墨爾本這個高競爭強度的餐飲服務業產業裡,要進行這樣子的工作更換,也代表著自己在某程度上也是要具有一定的技術能力!
  
要如何把這一類員工留在自己的店裡,其實也是到自己做決定要離職以後,加上前幾份咖啡師工作也是如此時,不免去思考的!如果今天自己是一名經營者,我自己屬下的咖啡師、廚師等技術人員,提出想要精進自己技術為緣由的離職申請時,自己該怎麼勸留?或者提供怎樣的資源、機會點是,兼具可以讓屬下成長、精進他所要的技術,同時可以讓自己經營的店舖門市有最大的收益,避免掉人力流失的問題。
  
餐飲服務業啊!如同每個人一樣,每一家門市都有自己的身世與成長困難點。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Barista's daily life II 07/16~07/20

澳洲的餐飲服務業,其實與自己在台灣工作最大的差別,除了是明顯可見的薪水差別,澳洲基本起薪是18.43澳幣,台灣則是5~6澳幣左右,在排除兩國之間的差別後,其實在細節中的員工福利、休假制度,以及與政府之間的稅制,甚至法定勞基法的福利上,有更多不同的差異。
  
不去把領現金的黑工、報稅報一半、員工福利不全的灰工算在內,在澳洲的白工工作,通常會有隨著工作而支付的加班費、假日出勤加給,同時,在年假上的時數、給付也有相對地支付規定,就連在台灣比較難出現的病假支付,在澳洲的勞基法裡卻有相對應的規定。在澳洲當咖啡師的日子也差不多有一年有,對於台灣的餐飲服務業環境當然地也感觸良多,從就業環境中的各個環節中,都可以瞧見一個產業的提升與原地踱步的差別。
  
在澳洲的餐飲服務業裡面,不是沒有奧客,但相對於台灣,實在是比例偏低,同時顧客與服務人員之間的互動,也比較多都是良善的互動,像是自己在台灣星巴克,最常接收到的客訴是關於飲料沒有滿杯、服務人員態度不佳等,這些確實是自己要改進,也同時是一家店家要改進的,只是相較於澳洲常出現的客訴是針對餐點飲品本身的品質、口味,後者著實讓餐飲從業人員更知道自己在技術層面上的不足與需要改進之處。令人驚訝的是顧客端要求店家提供高品質的服務時,客戶也不單是憑著一種付錢就是大爺的心態來與服務生相處,小費固然是物質面上的一種嘉獎,但以自己在與這一類顧客相處時,時常感到一種彼此尊重的親切氛圍,那是自己在台灣星巴克很少能感受到的服務場域氛圍。
  
而在整個餐飲服務業的氛圍相對沒台灣的緊張之餘,業界內對於很多東西的規範也比台灣謹慎許多,單就以自己的工作咖啡師而言,因為會牽扯到所謂的酒精飲料(與服務店家有關,有些店家不提供酒精飲料),政府法令上就會加追一項規定是侍酒人員需要持有RSA執照(Responsible Service of Alcohol),雖然需要的費用沒多少,取得的難度也不高,但看得出來一個政府積極處理一個產業的運作型態的積極度,這也是自己在台灣沒瞧見過的。
  
但與台灣相類似的慣老闆問題,也就是很明確的逃漏稅、低薪等問題,起源於自己的工作性質是餐飲服務業中的前台工作人員:咖啡師,所以其實在更換工作時,也很快地接觸到一家咖啡店對外的經營文化走向,卻也很快地察覺出一些異象,像是自己最常遇到的莫過於領現金的黑工問題,但更惡質些的莫過於口頭上說是合法工作,但實際上的薪水與員工福利,是分開處理,報稅也只報了一半,員工福利也給得零落不堪,但這一類的餐廳或者咖啡店,自己也沒選擇久留!但也因為如此才發現每個國家其實都會存在著這一類的店家,為了賺取小利,而犧牲掉經營者本身大半的道德觀,而觀察這一類商店的營運模式成功所在,都是犧牲掉員工應有的福利,而轉嫁給顧客端,使得顧客覺得划算或者相對應多的福利獲取感,久而久之,對於一家店,不也成為一種業績毒藥?
  
餐飲服務業說到底,不分國界,即為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產業。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Barista's daily life II 07/02~07/13

新工作正式開始到現在,一家門市的問題也開始浮出檯面,如果說前一份工作的問題是管理者之於員工之間的互動極差無比,造成員工忠誠度低落,那這一份就是過度偏重於經營者自身風格要求,導致員工出現綁手綁腳的問題。其實有別於在台灣自己有過的從業經驗,現在自己待的這一家咖啡店,對於員工福利,還有薪資基本上都沒有太誇張的虧欠,甚至其實給員工的福利齊全且方便!

一週一週過去,也開始發現門市端的有些文化是讓自己很是訝異的!舉凡服務客人的主動性,或者職務之間的互相協助,在幾周觀察下來之後,其實都會發覺有些弔詭,像是客人進門的一瞬間,一個禮貌性的問候和招呼,怎麼變成看誰被分配到front或者back來決定誰要主動招呼,又如同洗碗槽/機內的杯具與餐具,該進行擦拭的工作,如果照員工手冊來走,不正是有空的人就要協助,怎又演變成誰端的咖啡杯,誰就去擦,其實工作到現在,確實對如此的門市文化,感到非常詫異!
  
咖啡師這一個職業,說到底與服務生之間到底有什麼差別?在台灣時,因為自己的咖啡師經驗主要是以星巴克為主,在工作站位安排上,沒有所謂送餐的桌邊服務,反倒沒有很明確的兩者相抵觸感覺。直到落地澳洲,開始在澳洲的咖啡業工作後,不知道是不是自己開始的原點是以餐廳性質為主,才會有這一個內心疑問?的確就前台工作性質來看,咖啡師也是算客人進門後第一眼會看到的店員之一,不管是招呼、接單、送餐,確實就一次的餐飲消費經驗來說,咖啡師確實會被當成服務生的一員,但又以處理點單的形式來說,服務生為從顧客端接單、送單至餐點飲料烹飪準備的廚師或咖啡師、送餐至客顧客端三個行為為主,而咖啡師卻是以烹煮咖啡準備飲料為主軸,協助服務生業務為輔。幾番更換工作後,看過幾個不同的外場經營方式後,對於咖啡師與服務生的分界點,很實在地,還是要回歸到一個最基本的:
  
客人需要的服務是什麼?
  
除此之外,在墨爾本的咖啡師工作到現在,也開始過濾出自己要的東西是,技術面上的成長。以此為出發點,開始去整理過往工作所使用的咖啡機、磨豆機,甚至是使用過的咖啡豆配方及特性,在每一次自己上街喝不同咖啡店時,也順道觀察每一個咖啡店的咖啡機、咖啡豆、磨豆機,試圖著去找出哪些是自己還沒能學習過的技術。當然地,藉由澳洲的薪資結構方式:週薪,來更換工作,確實不失為一種靈活的運用,在每一家咖啡店之間遊走,期許自己能從不同的咖啡店間擷取些養分讓自己成長。
  
期許未來的日子如期順遂!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Barista's daily life II 06/25~29

約略一個禮拜過去,拉霸式的咖啡機Athena Leva的操作,總算是抓到些訣竅是,分成前後兩階段的infusion預浸潤與extract萃取,能讓自己在espresso的技藝呈現上,有很大的彈性與自主性,與先前自己操作的手動La Marzocco Linea、半自動咖啡機Verismo、全自動咖啡機Mastrena相比,Athena Leva在espresso技藝上的表現,更趨向最原始的樣子,從最基本的latte、cappuccino、macchiato到進階的resttreto、magic,其實都不難,甚至可以更到位的把一款咖啡豆的原樣翠煮出來,這一點不免讓自己驚訝也想嘗試過往自己烹煮過的咖啡豆,如果是從這台咖啡機,會出現如何更加完全的風味表現。

機器抓熟了以後,客群又是自己另外一個挑戰,在與Issus,甚至Elston Restaraunt & Bar截然不同的觀光客客源,Self Preservation的客群,比較像是熟客經營,甚至是特殊客人,從不同的咖啡客製化到桌邊服務的要求,的確讓自己的頭一個禮拜吃進了苦頭,到了第二個禮拜以後,開始以自己先前從業的經驗為基底,細修咖啡奶泡的綿密度與厚度,也開始觀察最基本點單常出現的latte、cappuccino、flat white在奶泡的呈現上的差別。

確實如自己所追求的,新的咖啡店工作,果然店家所要的咖啡文化就會有不同的執著點,而這一家是排除了latte art之餘的更核心:奶泡、espresso,如果要說先前自己磨練是往更多元化的方向去,那這一家新的咖啡工作,正式回頭往自己的基本功學起。

自身技藝的成長之餘,新的工作環境其實也代表著另外一個意義是,自己要與另外一群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共事,如果說上一家的人事問題是管理階層讓店家內的員工感到困惑及疲憊,而這一家卻是門市雇傭文化沒有建立好,產生不同職位之間的員工,沒辦法互相支援,而只是照著員工準則上的條文走,反倒讓自己工作時,常常產生困惑的點是,同事之間的互相幫忙與體諒,不是常理嗎?怎麼常常出現同事之間無法溝通的困惑表情。

直到現在,前後待過的咖啡店也算是四家有了,如果加上在台灣,也總共有六家大大小小不同品牌與類型的店家,而拿掉咖啡與餐點,其實餐飲服務業,也不過是一個場域內的人與人互動,來者是客,不單是入店消費,更深刻一點的是,與自己互動者的都是客,彼此建立在互助互重,不也是一種交易?

關於咖啡之餘的人力管理、企業文化經營,看來也是自己未來開店前該注意的。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Barista's daily life II 06/12~22

告別了上一份在Centre St.的Issus 違法咖啡師低薪工作後,又一次走上街,喝了一輪又一輪的掃街找新的咖啡店,開始以咖啡機做為自己找咖啡師工作的方向後,意外找到了Victoria Arduino品牌底下的Athena Leva,也就是古典的拉霸機機型咖啡機,遂自投了投履歷,也站上咖啡機試了工,不免覺得巧合的是一份工作的結束之後,馬上又找到另外一份全然不同型態的工作。

新的咖啡師工作是在Self Preservation,雖然說是一家餐廳兼咖啡店,可本質上卻是一家販售畫作與珠寶的藝廊。這算是自己正式錄取工作後的第二天,還在進行自己習以為常的咖啡製作後,幾杯咖啡拉花後,店經理直接來告誡我不能這麼做以後,自己才正式體會到,自己應徵到的是一份與自己先前工作截然不同的店家。

但排除掉咖啡文化不同的地方以外,這一家咖啡店算是讓自己正式體會到有別於台灣咖啡業的輕食文化,店裡販賣的ANTIPASTO,是混和著義大利、法國與澳洲濃畜牧業產品等不同元素的風格,這是在台灣常看到的那種撒點和風醬或者千島醬,隨意混和常見的蘿美生菜的沙拉不同,更進一步的是,結合著不同國家餐飲文化的符號而呈現,油漬橄欖、鹹派、Salami義大利肉腸加上二到三種不同調味特色的沙拉,這一點或許是自己在台灣的餐飲經驗不足,但實在讓自己增廣見聞的是,原來就一個Salad一詞,可以延伸出去的菜式,不單只是侷限在和風醬與千島醬上。

對於一個餐飲文化的建立,可能是建立在一個文明上,但更進一步的是一個地理環境上的氣候、植披成長所構成的農業,但又進一步的是,建立以各種元素構成的餐飲文化上所演化出來的結果,每個國家卻有不同的取向,澳洲與台灣都有相同的地方是越來越多元素加入這個整體,但細節的地方卻有些許不同,澳洲汰換的方向上,仍舊是維持多元的方向;台灣的方向卻還是在一種歸屬到普羅大眾會接受的那幾個味覺基調呈現,譬如東南亞的菜式中的辛香料、醬料,常見的魚露、生辣椒、檸檬草、生豆芽、越南羅勒等,在台灣卻比較容易被變更成台灣比較容易入手且取代,但風味上比較不完全相似的取代品。

這樣子的演化,本來就是餐飲服務業中容易發現且發生的演化,只是些許時候會讓自己感到惋惜的是,在這個為迎合大眾口味市場而做的改變,不免會把很多細節處些改掉時,關於每個國家的餐飲文化,會不會在我們打著全球化的名號下,一一被磨滅掉了,也說不定!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Barista's daily life II 06/04~06/10

這週算是自己在issus工作的最後一週,離職的原因無他,一是違法低薪,二是全然不是一個可以讓自己進步的工作環境。

對於打工旅行而言,一份工作的意義可能是一份收入,一份能讓自己能在澳洲生活的依據。可對於自己以咖啡師為前提來說,移動到墨爾本的決定,更是加強自己對於一家咖啡店工作的選擇,多了更多審視的點。要說說在這一家學到了些什麼,倒不如是讓自己正式接觸墨爾本餐飲服務業的最平易近人的一面,一連和埃及、印度、北歐、英國,甚至是以色列等國的員工共事,才體悟到溝通的本質是心意,而不是語言本身,此處的溝通並不是指下達指令或者日常閒聊的溝通,比較進階的是在合作之間,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的人,要如何在彼此之間找到一個合作愉快且步調平衡的拍子,這是自己在這一家咖啡店所學到的。

除了文化差異所帶來的體驗以外,更讓自己訝異的,還是莫過於違法低薪這事情。就算來到了重視勞動權益的澳洲咖啡業,自己原生國家:台灣,特有的慣老闆文化,還是依舊存在!特別是在墨爾本咖啡街,這一條墨爾本著名的咖啡街上,沒想到還是讓自己遇上了低於法定最低薪資18.43澳幣的14元澳幣,不報稅也沒有退休金,同時,工作時也沒有所謂的正常休息時間!寫到這裡,不免回想起當初為什麼自己可以這麼容易錄取到這份工作的原因,原來是這麼不堪時,該說自己是幸運嗎?倒不如說自己在澳洲咖啡業的闖蕩,可真是入世十足!看了一輪又一輪。

而又回到「尊重」這一個環節上,對於餐飲服務業中,屬於前台工作類型的咖啡師,除了容易與桌邊服務的服務生,兩者職務搞混以外,對於在台灣買一杯咖啡的消費者而言,排除是業界人士以外,不免也會有盲點是,煮咖啡這一件事情本身,好似就蒸煮牛奶與操作濃縮咖啡機器一樣,沒有很顯著的技術成分。但在入口後的感受,卻又那麼實際的有所差別時,就自己是個四年快五年經驗有餘的咖啡師來說,我也不得不欽佩喝到一杯極佳上好的咖啡時,我也是讚嘆不絕!

因此,當我們用表象的觀察去評斷一名咖啡師到底該不該受到更優於服務生的尊重時,這問題的核心是,關於一名咖啡師的物質與心理生活的尊重形式,要怎麼運作?衡量物質生活的報酬單位:「錢」之餘,在一份工作上該擁有的工作成就感與自我突破,要如何給予和規劃?說到頭來更是未來要當起經營者的自己要學習的。

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Barista's daily life II 05/27~06/03

19號正式落地墨爾本後,在定居黃金海岸將近快一年後,這算是自己在澳洲打工旅行裡面的第三次搬家到新地方生活,而墨爾本也如同自己在Surfers Paradise工作時,從各個客人、朋友、同事間聽到的那樣精彩,也總是給自己很多驚喜!從第一次上街掃街找咖啡工作到先找到一份不好也不壞的工作後,墨爾本的生活,確實是一個我會推薦給台灣咖啡師來闖闖的地方。

與在黃金海岸的生活一樣,我在澳洲咖啡業的第二站:墨爾本,我一樣選擇印好一份又一份履歷,走上街,親自一家一家咖啡去觀摩,買一杯Flat White以後,坐下來看看一家咖啡店的樣子,如果是自己中意的,就好好遞送出去,同時,墨爾本咖啡店在對於咖啡師掃街應徵工作時,最特別的,還是在於店家如果是真的缺人的狀態下,大多會馬上邀請咖啡師上咖啡吧檯,到咖啡機前煮幾杯咖啡,馬上對咖啡師本身的技藝做檢視,這一點也是讓自己初到墨爾本第一周,最大的驚喜,同時也因為這樣子,在自己沒有萬全準備的狀況下,可能自己搞丟了一兩份工作的錄取可能。

也差不多一周過後,自己在幾杯咖啡下肚,咖啡因有些衝腦困頓後,一個隨意走進墨爾本著名的咖啡街Degrave Street裡的一家咖啡店提了個應徵,索性被當天的店長叫到咖啡機前,過量的咖啡因,其實讓顫抖的雙手,在拉花時候,其實有些糟糕!連最常做的Turlip鬱金香圖案,都有些歪七扭八的糟糕難看,我也挺驚訝自己可以錄取這一份工作。

在墨爾本知名的咖啡街Degrave Street工作,其實不像自己一開始所想的那樣子,精品咖啡聚集地又或者如何進階,反倒是更樸實的以Espresso濃縮咖啡文化為基礎,形成一個商圈聚落,同時,商店與商店之間有所謂的互相協助的關係,如同我工作的ISSUS複合式咖啡餐廳,會提供早餐外帶餐點給巷口的兩家咖啡吧Coffee Bar販售,而店裡的甜點是由街尾的烘培麵包店提供,店內Soup shop湯品販售店面中的三明治,亦同從同一家烘焙麵包店提供。

無形之中也開始明確知道一個商圈的存在,其背後可真存在著一種共榮共存的競爭關係,其實也特別的是,在自己還沒有正式開始在這條街工作前,確實自己是帶著觀光客的心態去看一個商圈的生態,但到了正式開始工作後,才開始看清楚些事實是,一家咖啡店的成長,可能是一個人的夢想的成真,或者一種理念的實踐;而一條商店街的成功,卻會是一個城市的文化開端。

我依然慶幸自己來到了墨爾本這咖啡城市,也實在讓自己對一個國家的咖啡文化有所體驗。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Barista's daily life 05/11~15

這一篇算是拖了近一個月,也就是正式離開Gold Coast以後,移動到Melbourne的Sunshine後,等生活正式都落定好了!才回頭書寫這一段在澳洲生活的前半段人生。
  
直至今天,我對自己過往的所有決定確實沒有感到後悔,同時,結束一段自己已經習慣的生活,開始新的生活,除了需要勇氣做這個決定以外,更多的是到新的環境才能對自己之於咖啡師這份工作的熱忱,刺激出更多的可能性。很實在的是,從落地澳洲到現在,自己一直是從很基層的方式去認識澳洲咖啡文化的本質,從澳洲在地連鎖的The Coffee Club,到Surfers Paradise本地的餐廳Elston restaraunt & bar,我自己將近一年來的體悟是,澳洲東岸那種悠哉的夏日風情與澳洲人在工作上的態度。

我仍舊佩服澳洲人那種兼具工作熱情與生活品質的扎實生活感,那是自己到現在,已經在澳洲生活一年多,還是學不會的悠哉!下班後的單調生活,反倒是自己已經在台灣工作幾些年後,養成的壞習慣!充實自己以期未來有個美好的人生,這種說給學生時期的自己的勉勵,其實到了澳洲生活後,因為無後顧之憂的狀態下,同時離開自己原本的社交圈子後,反倒是更真誠地看待自己的生活。

很實在地是,關於出國打工旅行,其實正是把自己丟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把自己窮極無聊的生活,用不同語言再過一次,如果有所新的收穫,那正是這趟旅程的意義所在;反之,如果一無所獲,那不過就是自己沒發覺自己生活空洞的本質是,自己沒那個真切想長進的決心罷了!並不是環境不給自己機會與資源,而是自己有沒有認真去做點什麼,好讓人生有所精采與可貴。


最後,還是不能忘懷的感謝這一年多來的咖啡際遇,不管是The Coffee Club還是Elston restaraunt & bar,都讓自己著實地奠定好接下來在墨爾本咖啡業闖蕩所應該具有的基本咖啡吧檯能力與觀念。

期許未來一樣,精彩萬分。

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Barista's daily life 04/20~25、04/28~05/08

隔了將近三個禮拜的交接和準備,從半年前給個約略的日期,到正式確定以後,其實又讓自己回想起當初決定來澳洲當時的情景,從台灣到澳洲,再從黃金海岸到墨爾本,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下一個階段該準備的列表,排出行程表,這樣子的行為,其實在來澳洲前的生活,早就是習以為常,同時早就成為自己每週生活的TO DO LIST。台灣人的價值觀裡面,好像出了國就是一種身分上的昇華,但一年多後的今天,我反倒更確信些事情是,出國只是一種形式上的昇華,但本質上,只是把自己放到另外一個場域中修練,如果自己沒那個意願成長,出國只是加快自己退卻的過程,或許是默然收拾行李回老家過著平凡無奇的生活,或許是在國外的環境下,能給自己些機會是,突破過往的盲點

我始終希望自己是後者,同時,盡量不讓自己的生活落入過往的那些迷惘的議題裡面,自我怠惰、人際關係、社會價值觀等由內到外的種種議題,逐漸地,由咖啡師一份工作去認識澳洲這一塊土地,不僅是當初自己決定來澳洲的初衷以外,也開始成為一種自己看澳洲的角度與思考方向。回台開店是自己當初來澳洲前,就默默放在心上的想法,而隨著在澳洲咖啡業闖盪的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以此為出發點,從前在台灣工作時,總是會對於開店一想法沒辦法有實際的構想,反倒在這裡,時常自己在腦袋構思的想法,都可以在澳洲的咖啡業中,馬上找到類似或者能改進自己想法的素材。

直到今天,如果有人問起我,

「到底該不該來澳洲打工旅行?」


我的答案還是會是一個肯定,畢竟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從來都不是一個絕對好或錯的決定,但他卻是一個可以更真切觀察自己對於身邊環境變動的適應力!也像是一路上自己有感觸的,並不是每個人都像自己的人格特質一樣,一樣都是出國,一樣都是打工旅行,荒廢人生,實踐人生,又或者什麼都沒做,單純是一種體驗人生變化的平淡,都是一種選擇。在台灣教育普遍沉浸在如何成功的價值觀下,我無法說實踐人生以外的人,是成功的!但就漫漫人生路途上,生命的際遇,始終不能用量化來論斷誰人是非!

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

〈‪#‎咖啡師養成‬:服務型咖啡師,必經困難與解決辦法〉

結束三個月後的初心者磨練,延續至服務型咖啡師,本身的服務技巧與人格特質,成熟後,一樣還是會有服務面向上的困難需要自己去克服與尋找出解決辦法。
  
就整體而言,服務型咖啡師會面臨到三方面的困難,從客人角度、同事之間到與經營者或身為經營者本身等不同的需求,而衍伸出的困難。
  • 客人:
咖啡店裡,總有幾名熟客,偎在角落的沙發上閱讀刊物,或攀坐吧台前與咖啡師閒聊,一直都是人群對於咖啡店的既定印象,這是美的,這是人文的美感在咖啡店裡面的表現!而這樣子的氛圍,看似對經營者是一個穩定收入;咖啡師能經由熟客的建立,而提供更到位的服務;客人本身,也因為熟客文化的建立下,得到有別於一杯咖啡以外的歸屬感!這些固然都是咖啡店本身該具有也同時是存在於既定印象的浪漫情節。
  
但人情問題總是會不經意地出現在與熟客的互動,當店家與熟客之間的距離拉近到像是朋友,甚至是客人會反過來關心咖啡師,極近似家人的狀況時,交易行為中,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等價交換,時常會開始出現「人情」債務。
  
在熟客開始出現能否為他煮一杯專屬於他的特調、提供有別於其他客人的服務,從提供折扣、加贈商品、縮短等待時間或能否插隊提早點單等或大或小的差別性服務,其實這些在台灣都非常常見,同時,也不只存在於咖啡業中。
  
在餐飲服務業,熟客會被區分為好熟客與壞熟客(亦可稱之為奧客),但在服務型咖啡師的範疇裡面,其實熟客不分好壞,但在店務執行上,在自己早期總是沒辦法好好處理這類的顧客需求,直至抽離開自己在第一份咖啡工作後,對於熟客的處理,反倒是在小咖啡店工作後,學會了與客人相處時,適時地保持好距離才是服務該有的狀態
  
這裡指的保持好距離,不是指完全不跟客人親近的冷處理,而是具有一定原則的內方外圓,把持好自己在咖啡師工作上的原則,提供原則內的標準服務,對於原則外的要求,以婉拒為主要作法,這是自己工作至今,就算現在人在澳洲,也都是以這個方向去處理客人與自己的互動。
  • 同事:
如同本篇連載一開頭所寫的世界觀,一家咖啡店本來就不是每個咖啡師都具有極高度的服務熱忱為出發點,有些是以技術、學識或管理熱忱為主軸的咖啡師,這與人格特質有關以外,亦源自於個人選擇這份工作的出發點。因此,一家咖啡店不同的咖啡師所提供的服務,基於咖啡師本身的取向不同時,開始出現加諸在一次性商品上的服務差異性,小從咖啡品質的口味不同,大到每一位咖啡師應該要提出怎樣的服務,才算是一次完整且到位的服務。
  
(延伸閱讀:https://goo.gl/bfxIVI #咖啡師養成:世界觀)
  
例如:單一個熟客,可能會提出風味上的客製化服務、先領取咖啡後再一起結帳的日週月結帳服務、排隊隊伍較長時,提早製作等。
  
在不同服務差異性的可能存在下,不免造成客人之間對於店內的不同咖啡師的服務品質做出評價與議論,如果在溝通上沒有做好,不同咖啡師之間不免出現心結還有內鬥問題,同時在店營運上,客人所接收到的服務品質矛盾問題,也會擴大到店營運對外的品牌印象與店家評價。
  
在同事與同事之間的解決辦法上,其實自己會趨向和不同咖啡師之間,以生活閒聊的方式,討論某某熟客,他常常需要的服務是為何,除了互相交流自己口袋裡的熟客名單以外,最大的幫助是在於彼此休假,熟客又剛好來店消費時,能有個底是服務的品質不會落差過大。
  • 經營者/與經營者
與上述兩個腳色截然不同角度的經營者,其實成為一名服務型咖啡師或者聘用一名服務型咖啡師,對於店務經營上,通常有顯著的正面助益,從客戶服務、客群穩定到甚至是客群開發,同樣地在原先既有的服務熱忱上,加諸於其上的服務原則,通常在實際運作上都不會有咖啡師無法實際落實的問題,但事實是如此嗎?
  
提到工作,或者聘用關係,其實不免會遇到員工個人心態問題!在每一位正式開始工作的咖啡師、初心者,又或者非咖啡師但同為餐飲服務業的從業人員,一路上的工作經驗裡,總會存在著幾位心態不怎麼積極,但還不到拖垮公司營運的員工,又或者存在著真會拖垮公司營運的那幾位。而服務型咖啡師,常常會因為在店務處理上,是屬於勞/智力貢獻積極的那群人,進而會出現「被利用」的心態落差感。
  
在這裡不去探討怎麼處理這樣子的怠惰員工的管理者做法,而是對於咖啡師本身遇到這問題時,要如何去處理,是對於一家店比較好的做法。
  
對於服務型咖啡師而言,應該要去關注的點是,何為「服務」客人,而不是「服務」同事好讓他得到偷懶的機會,這同為是管理者在面對這類問題時,要和咖啡師溝通的!免得咖啡師心態產生誤解是,多做多錯的反勞動氛圍,這對於店務中的員工聘用、教育訓練環節裡,可是一種很忌諱的門市文化。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咖啡師養成:服務型〉

正式發覺自己是一名服務型的咖啡師,算是在星巴克工作後期,當自己開始延伸閱讀相關的書籍,去奠定自己對於咖啡師一職的特性的認知後,反觀自己在早期所受的訓練,以及後來自己展現的成果,進而推斷出自己是先從初心者,延伸到服務型咖啡師,這一個看似簡單,但基本上不簡單的咖啡師特性。
  
通常提到服務,好像是低聲下氣的服務,而不帶有個人情緒、特質什麼的,但在自己還在星巴克,甚至後來的獨立咖啡小店,甚至到澳洲的咖啡店工作後,我不得不承認,先成為一名服務型的咖啡師,真的有助於自己在咖啡師這一份工作上的職涯發展,特別是工作熱忱這件事。
  
身為一名服務型咖啡師,所謂的「服務型」,不是指身段放多低!是個人散發出來的特質,與相關的技藝去構成一名咖啡師呈現出服務為主軸的狀態。個人特質,不外乎與咖啡師本身的家庭教育、天生人格有關,在這一點上,自己其實沒辦法很明確地說,怎樣的人格,才能勝認咖啡師這份工作!畢竟自己從事咖啡師四年快五年有,見過共事過的咖啡師,各個本身所具有的特質有所不同。
  
但以自己的個性為出發點,我能給的建議是,「沉住氣!」,不管狀況多麼糟糕,其實都不應該背棄咖啡師這份工作。這與自己從事咖啡業初期,曾因為手腕疼痛,不懂得去溝通能否有人接替自己的咖啡吧檯崗位,手腕發疼自生悶氣以後,摔了裝滿牛奶的牛奶搖杯,頭也不回地走人,進而搞得店務當下整個停擺,爾後多虧店長副店長多方溝通也不放棄自己,自己才保有咖啡師這份工作與熱忱。
〈詳情請見「不好意思,今天沒有買一送一」一書,W門市時期〉
  
而個人技藝,以自己的學習進度而言,「話術」,是目前自己認為成為一名服務型咖啡師的基石,人常道:「做得好,不如說得好!」,在咖啡業中,這一個通則一樣可行!從面銷過程中和消費者溝通,傾聽、分析、提出建議,從一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消費行為中,提供出更專業的見解以外,服務,不光只是知識性與商業性。
  
「同理心」,是除了「話術」之外,讓服務型咖啡師更貼近人群的核心,但會把他歸類到技藝這邊,而不是個人特質上,是源自於自己也是經歷過後天培育出同理心的過程。如果只是因為客人付了錢,所以自己要相對提供對等的服務與關懷時,其實如此的想法,並不會對咖啡師本身的自我成長動機有所啟發,不管是製作咖啡的技藝本身,或者與客人的應對進退,又或者對於店務經營上的貢獻上,少了自主性,其實就會消減退很多!
  
而「同理心」正是設身處地地去思考身為一名消費者、管理者,他們會期待的咖啡師,為它們帶來怎樣的咖啡與服務,這其實不只是自己能成為一名服務型咖啡師的契機,更是延伸到後來自己開始鑽研技術面與管理面的契子。
  
如果用台灣餐飲服務業的現況來看,所謂的「服務型」咖啡師,可能會淪為一種既定印象是:
  

「你不就是賣咖啡的,服務,不就是你本身該做好的?」


如果就自己在台灣服務時的工作想法,我一定會說這是無庸置疑的!必須做到好的!但自從自己來到澳洲闖蕩後,真感受到很實在的是,當身為咖啡師的我們,真提供出服務時,客人是否個個都值得服務?這不單指是雙方之間對彼此職業的認知,更深刻些的是,整個國家對於一個職業的認同感!
  
至此,能成為一個「服務型」咖啡師的每一位,我都想至上最高的敬意!
  
自己一直很喜歡看的漫畫:王牌酒保(Bartender)裡面曾提說過一段:
  
社會學家Arlie Russell Hochschild提到,除了頭腦勞動、肉體勞動,還有「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ur)。比方說從事服務業的人,無論受到多麼無理取鬧的客人抱怨,也要割捨自己的感情,面帶笑容地應對客人。於是身為人類的情緒能量就會枯竭,便很容易得到「身心耗竭症候群」(Burnoout Syndrome)。
  
此話一點都不假,自己將近五年來的工作經驗,多少次情緒關卡的考驗,其實最後成為「服務型」咖啡師的關鍵點,真的就只是自己能不能沉住氣!對於一家咖啡店如果真有幸雇用到一名「服務型」咖啡師,我真的必須說,請珍惜身邊每一位有服務熱忱的咖啡師。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Barista's daily life 04/07~11

正式和店長提預計五月離職到墨爾本闖蕩的計畫,等同自己也剩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要離開目前服務的餐廳。
  
回過頭來說說,值得嗎?
  
從離開農場後,來到了這一家餐廳,曾經旅費燒到快枯竭差點回台灣,直至現在自己能有一小筆錢可以讓自己在澳洲生活無慮!加上正式去接觸澳洲最真實的咖啡文化:餐廳,而不是先從進階的精品咖啡店做起,某方面而言,自己算是給了自己一個環境是全然英文與澳洲客咖啡至上的學習環境。
  
要給後輩一樣的建議嗎?
  
如果說要從跟我一樣服務的餐廳開始接觸澳洲咖啡業,我應該會先說練好英文,至少好到可以以全英文表達自己的基本生活要求與對話,到不用進階到能說明學理,只是當自己早期因為英文不好所受的虧,確實直到現在,回過頭想想,為什麼當初在大學求學時期,甚至更早先的國高中時期,自己是沉浸在文憑主義的分數掛帥,而不是加強自己最核心的溝通能力?至此,語言能力,是自己會第一個跟所有想前來澳洲體驗真實的澳洲咖啡業生態的咖啡師所說的第一個建議。
  
而第二個建議呢?
  
吧檯技術,毫無疑問地,練好自己的吧檯技術儼然是存活在澳洲咖啡業最實在的另外一個建議。並不是炫技的拉花或者高超的手沖、賽風烹煮技法如何,是最基礎的espresso機器與蒸奶穩定度、點單排程技術、兩人或以上的複數咖啡師合作穩定度等吧檯基本功,這些說來好像距離感遙遠,但說實了,這些不過就是身為一名「咖啡師」該具有的基本技能?當然地,如果以自己另外一篇連載〈咖啡師養成〉來說,以軍團制出身的咖啡師,也就是連鎖企業體系出身,其實特別去點明,也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誤解!在澳洲咖啡業裡,其實說到底沒人在乎過你的出身為何,只在乎你的咖啡煮得好壞與否,外表儀容是否得體得當。
  
以上除此之外,其實我一點都不建議沒有咖啡熱忱的咖啡師,來澳洲以咖啡業為生活收入,相較於台灣,收入當然相對地好,但同時要負擔的責任也大!客人對於咖啡的要求不同於台灣,只看重份量與品牌,更深刻一點的是,看好一杯杯可喝能喝值得喝的咖啡才想花每一筆錢,自己也因此在服務初期,歷經過了一陣子很辛苦的磨練期。
  
僅此,願後進之輩,澳洲咖啡之旅滿載而歸。

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Barista's daily life 03/31~04/04

接續著上周,這周對於出發去墨爾本的決定與躁動,隨著禮拜六早上,一對來自墨爾本的夫婦一席話安慰也激勵了自己,在喝過自己的咖啡後,來到吧檯致謝,在自己鞠躬致謝後,說了一席話:
  
Please don't be that! You should be proud of yourself! If you have a chance, make sure you will come to Melbourne. You really make best coffee at Surfers, and Melbourne would be more suitable for you!
  
(千萬別這樣子!你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才是!如果你有機會,請到墨爾本闖闖!在Surfers,你真的煮得一手好咖啡!同時墨爾本,會比這裡更適合你!)
  
就如同自己一路上的經驗,似乎自己生活應該要有些作為時,身邊諸多的現象或者自己的想法,總會開始出現很特別的變化是,之於生活的現況的人事物,自己思考的面向,更加趨向想突破現況!對於自己來到澳洲,挑戰自己在咖啡業的專業的決定,我如同一如往常的感謝,也期許自己不要放棄!但更積極些的是,要怎麼延續熱情與目前的經歷到未來的生活,要求現任雇主的推薦函、尋找欣賞自己的下一任雇主,與台灣有些不同的是,至少在澳洲,自己可以尋找到的是看重自己技術面的咖啡店,而不是單一個只看性別或者無關乎咖啡技術的因素,這是最感慨也最有體悟的地方之一。
  
對於未來的苦難,自己當然有做好心理準備,在自己找到這份工作前,也是經歷了兩次三個禮拜,共一個半月的失業狀態,在當時候,自己甚至自問過:
  
「對於咖啡,真值得自己這樣子拚嗎?」
  
看著戶頭剩不到一千元澳幣,生活將近進入倒數的困頓時期!追求夢想的途中,其實最真實也最恐怖的,莫過於現實生活的磨練,總遠比自己所想像的殘酷,一份一份履歷送出去,得到回應的,總比不上十分之一的多,甚至有時候連被賞臉看一眼都機會都沒有,就被店家打發而走,自己履歷上寫著working holiday,像是鬼見愁一樣,早先時期的澳洲咖啡業闖蕩,其實更多的是自己心性上的磨練。
  
忘記走了多遠多長的路途,送過了幾家咖啡店的履歷,只記得那時期,自己換了一雙又一雙鞋子,鞋底磨破了,好似是一天兩頭常常發生一樣。家門口右轉的那一家Paradox收了自己五次履歷,十五分鐘路程外的Merlo Coffee投了網路與實體門市履歷四次,Surfers大街上的兩家星巴克,連自己以前服務的門市店長推薦函看都不看就烙下一句:
  
We don't hire working holiday worker.   (我們不雇用打工旅行背包客。)

實在也血腥,卻一點都不殘忍!這就是自己所見得的澳洲咖啡業,它最真實的一面,對於沒有實際可被斟酌的條件的咖啡師應徵者,基本上就是不被看重!儘管當時的自己與現在一樣,熱情依舊,咖啡熱忱不變,但真希望未來到墨爾本的生活,是可以更順利些!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Barista's daily life 03/23~28

在澳洲的日子,到了這周算是一周年了!一年前自己沒意識到的節日:復活節Easter Day,在這個禮拜還真是重擊了自己好幾拳!澳洲咖啡業的日子,要說與台灣相同,也不盡相同!一樣地都是遞出一杯杯咖啡,從客人手上感受到溫度與感動,有太多是出乎自己預料之外的。

要說一年以來自己對自身成長的檢視嗎?

我當然慶幸且感謝當初把自己丟來澳洲咖啡業闖盪的決定,也當然地,放下過度樂觀的自我安慰,一直很知道自己到目前為止的澳洲咖啡業闖盪,分別是從去年到Brisbane參觀咖啡展與咖啡比賽時,自己鼓起勇氣地遞出履歷,當面與一家又一家咖啡攤販與咖啡業界名人聊聊澳洲咖啡業界對於咖啡師的要求;離開Bundaberg的農場生活,在目前待的Surfers Paradise找到The Coffee Club的臨時工(Casual)咖啡師,差不多也是從這裡開始認知到澳洲咖啡業對於咖啡師的要求,實際該具有的能力有哪些;換到下一份The Coffee Club的咖啡師,算正式學到屬於澳洲的咖啡風味,和台灣風味的差別所在。

自己依舊會希望快一點結束這邊,前往下一個城市闖蕩的日子,特別是墨爾本Melbourne,在前面所提到的三段時期,我都得到墨爾本是一個值得咖啡師去闖闖的城市,同時也從與澳洲當地客人的互動中,發覺到只要是從墨爾本到Surfers旅行的旅客,在每次自己遞上一杯咖啡後,給自己正面回饋,又或者主動詢問咖啡豆品牌的人,十個裡面就有11個是出自於這一個城市,那真能構成自己去闖闖的實際助力!在原先早就計畫好的咖啡業闖盪藍圖中,把一個城市在畫上紅圈,也是一種加強自我暗示與激勵的作為!


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咖啡師養成‬:初心者,必經困難與解決辦法〉

介紹完一般人做好選擇咖啡師為職業的決定,如何分析如何進入咖啡業界的三種途徑後,這一篇就從更實務的層面來分別討論三種途徑會出現的困難及解決辦法。

(相關閱讀:http://couplelucky0318.blogspot.com.au/2016/03/13.html 咖啡師養成:初心者,養成期1~3個月)


咖啡師一職業,其實就其本質而言,還是離不開餐飲服務業的老本行特色:服務首重、心性磨練、親近人群等這一類服務人群為指向的特徵,所以在很多人剛進咖啡業時,在菜鳥時期,因為對吧檯技術不成熟,相較於被指派擔任咖啡烹煮的咖啡師,反倒比較容易變成端盤子、打掃阿姨這一類打雜的工作,更別說如果是從複合式餐廳開始的,像是中小型咖啡店中的師徒制,甚至會從完全不相干的餐點製作開始學起。

如果說這段時期是每一位咖啡師的黑暗期,一點都不為過!



  • 師徒制:



師徒制管道的中小型咖啡店,除了一開頭指向就是很明確的ESPRESSO BAR,整家店店務都集中在咖啡飲品上,而不負責餐點的純咖啡店,或開店初期就已明確確立好內外場型態的複合式咖啡餐廳以外,以台灣目前咖啡業界型態是輕食餐、鬆餅餐、調理包餐為主餐,咖啡與非咖啡飲品為飲料,這一種咖啡師可能還要兼做餐點的營業狀態。

在前三個月,初心者可能會對自己為什麼抱持著一顆對咖啡的熱忱,卻只是到店裡打掃切菜,甚至準備潛艇堡、鬆餅餐感到萬般灰心,甚至會感受到自己要以咖啡師為一職業的決心,隨著每天雜務充斥,開始消退而選擇放棄。

其實在這階段的初心者,我會建議通常先不要以製作咖啡的咖啡師為出發點來學習咖啡,而是以品嘗咖啡的消費者、感受咖啡業中最真實的一面:店務經營的工作者,來與自己咖啡師職涯一開始的黑暗期相處,會有最直接的轉換。

從日常打掃、食材準備到倉庫整理,其實看是重複性極高的日常店務,也是在訓練著自己如何拉高工作效率與品質的能力,再進階到後期的泛用型咖啡師。

其實在師徒制下的咖啡師,初期的訓練反倒是極其重要!特別是管理系統原先就比較以個人為主的中小型咖啡店而言,熟悉店務中的各個面向,對於經營一家店而言,可以說是有所助益。


  • 軍團制:



連鎖咖啡店底下的初心者,在軍團制的制度下成長,算是三種途徑中,最為有規劃的管道,從進入咖啡吧檯前的店務學習到正式上吧台後的技術教導。以此管道為咖啡師入門的朋友,通常最常有的問題不是咖啡本身,而是「人」為本身!在軍團制下,由於制度嚴謹,人事處理上的彈性也相對低!常常會有具外顯人格特質的初心者,在這一階段會碰上很大的困難是,不只是個人特質無法適時發揮,還有可能出現被誤會被曲解,進而對咖啡業灰心至極。

這樣子的初心者,其實本質都不差!不管是從對客應對進退到未來學習咖啡技藝上,都有可能有機會成為一位極好的服務型咖啡師,甚至跨界出現技術型的咖啡師人才。在這段時間點上,與其去和這一類初心者聊聊怎麼不去改變自己,我反倒覺得轉移初心者本身的注意力到軍團制本身就具有的豐厚資源上,對於其職涯會更加有助益!

軍團制長久以來的TRIAL&ERROR所構成的完整咖啡知識,其實都不只是包括咖啡豆本身,更多的是兼具服務端、管理端的知識,但可能礙於管理階層身分,初心者在這階段,反倒要積極地去與自己的上司溝通自己能否多學點,不管是咖啡師本身的知識,或者店務管理的知識。相信「良善」為前提的上司前,一位初心者是可以藉由這樣子的方式去轉化掉自己在這一階段的黑暗期。

  • 公會制:


公會制相較於師徒制與軍團制,起頭的門檻就開始有所謂的學費,甚至出國進修的費用考量在,對於這一階段的初心者,可能會因為一接觸就是完整且清晰的系統化咖啡知識,而感到新鮮!卻可能在學習完知識後,回到台灣業界,開始出現落差感,進而覺得所學所識,好像不是台灣咖啡業界所要的,這不管對於一個未來要成為一個經營者的咖啡師,或者獨立的咖啡師而言,都會有灰心的狀況出現。

一開始就清楚確立好基礎的咖啡師,其實對於Lloyd我而言,一質都是令我羨慕的!相較於自己一路上跌跌撞撞地嚐試與閱讀,在公會制底下的咖啡師,其實是有很大的可能可以挑戰自己在理論與實務上的差異,從機工學上的突破到烹煮技法上的變動,與其對台灣業界感到無比灰心,不如轉念成自己擁有無限可能去改造這個台灣業界上的各種缺陷?

對於咖啡詩本身而言,要去實際改變一整個業界,卻是有很大的挑戰性!畢竟咖啡本身就是一種一對一的價值傳達商品,加上台灣咖啡業界早就習慣美式咖啡文化中的大數原則,以大數求大數,反倒造就了買一送一這一類商品折扣才有消費者買單的文化!但不得不說的是,當近年來公會制的管道出現、精品咖啡的需求抬頭,公會制出身的咖啡師,其實一點都不需要為自己所學所識與眾人所知有所出入而感到尷尬,或者不知所措,反而更要堅持好自己所學,來針對咖啡業界的種種迷失與謠言做破解,才是對於這一段黑暗期最好的辦法。
-----
‪#‎咖啡師‬ ‪#‎必經困難與解決辦法‬ ‪#‎餐飲服務業‬ ‪#‎服務人群‬ ‪#‎espressobar‬ ‪#‎複合式餐廳‬ ‪#‎輕食餐‬ ‪#‎調理包‬ ‪#‎鬆餅餐‬ ‪#‎人事處理‬ ‪#‎人格特質‬ ‪#‎外顯人格‬ ‪#‎應對進退‬ ‪#‎咖啡技藝‬ ‪#‎門檻‬ ‪#‎學費‬ ‪#‎出國進修‬ ‪#‎系統化‬ ‪#‎理論與實務差距‬ ‪#‎黑暗期

〈‪咖啡師養成‬:初心者,養成期1~3個月〉

在簡單介紹咖啡師世界觀之後,正式開始以自己一路上的經歷來說說,把咖啡師當成自己一輩子的職業會遇到的趣味點跟困難點。

在台灣,成為咖啡師的途徑基本上都類似,主要可以分成師徒制、軍團制、公會制。由三個路徑成為的咖啡師,藉由原先的訓練,外加後天自己的努力,基本上都可以順勢延伸到〈世界觀〉裡面所提到,接續延伸的七大型咖啡師,甚至延伸到最後的職業進展型態:神人型。

〈延伸閱讀:http://couplelucky0318.blogspot.com.au/2016/03/blog-post.html 咖啡師養成:世界觀〉


  • 師徒制:



常見於中小型咖啡店、複合式餐飲、飯店業,由師徒制養成的咖啡師,在其職涯的發展上,通常會有很大的機會先從技術型、認證型、泛用型,三個方向發展,其主因不外乎因為師徒制的養成方式,多數為中小型咖啡店所流行的行銷經營方式相關,而台灣以此為出發點的,從北到南,西門町的蜂大咖啡、台中的中菲行、The Factory Mojocoffee、Café LuLu、高雄的自然醒。

以各式各樣的認證、比賽得獎成績、歷史價值作為店務經營上的底牌,從咖啡豆的各種國際認證到咖啡師本身的比賽、店務本身的歷史價值等相關文憑,對於消費者而言,在第一時間可能可以辨認其重要性,或者流於追求不知所以然的名氣,進而出現一窩蜂的狀況,而對咖啡師本身而言,介於初心者的這一個階段,最棒也是最糟的情況莫過於此。

最棒的是,咖啡師在初心者階段就可以接受老饕式的點餐洗禮,同時可以在進入咖啡產業的同時,就開始體會到與真實想品味的老饕互動的成長;最糟的是,在初心者階段就落入認證迷失後,反倒會忘記咖啡的本質是一種嗜好品、飲料的選擇,其核心還是人,從煮咖啡的人到喝咖啡的人,自此迷走在各種認證,而誤以為有認證就可以打趴市場上任何一種大中小品牌。


  • 軍團制:



以連鎖咖啡店為大宗,以台灣咖啡業來說,星巴克、85度C、ILLY到中小型的多那支、金礦,老品牌的伯朗咖啡,咖啡師在這階段所受到的訓練,不外乎是以服務型、泛用型、商業型、管理型四個方向進行。

以完整且厚實的自家咖啡知識為根本而培養而出的咖啡師,藉由制定公定流程達成各家分店的咖啡品質、咖啡師技術均一化,對於一名以咖啡師為職涯的人而言,軍團制的養成,同時兼具著極好與極壞的結果。

極好的是,藉由早已經過TRIAL & ERROR階段的軍團資產構成的完整咖啡知識,是兼具品牌與實務可行性的技術,相較於上述師徒制而言,軍團制更降低個人判斷所造成的誤差,同時咖啡飲品的品質控管,可以藉由如此方式,呈現極其穩定的品質;極壞的是,藉由軍團制洗禮的初心者咖啡師,在後續職涯成長上,容易因為其本身早就被教育成軍團至上,個人特色擺一旁的狀況,反而在軍團制底下養成的咖啡師,會喪失個人特質,同時會夜郎自大地認為所知所學就是咖啡業界的一切,其他咖啡文化沒有值得討論的價值。


  • 公會制:

以第三波咖啡文化的起源者:SCAA(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America)延伸而出的各種咖啡師養成課程為主,咖啡師可由此路徑進階到技術型、學識型、管理型兩個方向。

第三波咖啡文化中的產地價值發揚、萃取科學化、咖啡豆本質發掘等諸多核心,對於成為一名咖啡師的而言,以初心者階段,是非常好的知識養分,同時以公會制撰寫的準則,比起軍團制的TRIAL & ERROR所得到的軍團資產,更趨向科學方法去歸納而出的學問,除了更加精準地解釋與提供一名咖啡師從初心者養成過程中的種種需求。

在看似各方面都完整且完善的狀況下,對於一名初心者而言,似乎公會制這一條路,看似最輕鬆也最完整!但以整個工作環境與相關條件為最佳化的狀況下養成的咖啡師,在實務上,卻有一個極其嚴重的缺點。

在任何一種咖啡店中,都有其實際運作上的漏洞,從機器本身的新舊與已存在的機械性問題、店家使用的咖啡豆特性到人本身的管理問題,在公會制底下養成的初心者咖啡師,常常因為脫離公會,正式進入到咖啡業界後,因沒辦法完整適應各種中小型咖啡店的師徒制,或者軍團制的連鎖咖啡店文化,進而離職的,就算自己到澳洲咖啡業,還是有聽聞。問題的核心不外乎是遠離了咖啡本身最該被關注的:人,脫離各種條件都預先設定好的環境後,接觸最真實的咖啡業界運作模式後,進而產生畏怯的心理。

〈番外篇:澳洲咖啡師的初心者〉待續。

猜猜看,Lloyd我本身是從哪一個制度出身的?

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Barista's daily life 03/16~20

前幾篇有過的嚴肅的店務管理討論,這篇聊談點生活感性的。

時間過得很快,一年前剛到澳洲之於一年後的現在,自己在澳洲咖啡業界找到了份小咖啡師工作以外,今年在澳洲度過了27歲的生日。還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從決定來澳洲打工旅行,以澳洲咖啡業為目標時,出發前三天的生日,是在對於未來一慨不知的擔憂下,坐著飛機來到了這裡,反倒一年後自己在工作中度過了自己的又一個生日,如同自己在台灣工作時,會有的生活感,好不熟悉的日常。

這個禮拜的工作感,算是這些日子以來最讓自己感到陌生的!不是那種吧台技術的生疏,反倒是一個生日的到來,提醒著自己目前所待的環境,不會是這趟為期兩年的澳洲闖蕩的終點,反倒只是一個過渡期。

或許自己對於咖啡師一直保持著以「人」為核心,反倒與店內的來往特別地深刻,認為自己好似會在這裡待上好一陣子都不會離開一樣。

下一個城市,也不是沒決定好,墨爾本 Melbourne 一直都是自己想去嘗試的咖啡業重鎮,與自己現在待的 黃金海岸 Gold Coast 這種悠哉的觀光休閒氛圍截然不同,除了顯著的中小型咖啡店林立以外,相關的咖啡競賽與活動頻繁,都吸引且督促著自己要快一點完成這一階段的任務:資金準備。

是啊!如果真剛好有機會在5、6月就結束目前的工作前往當地,這又有何不可?

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Barista's daily life 03/02、03、09~13

從兩周前到雪梨旅行五天,參訪雪梨市區幾家不錯的咖啡師店,爾後接續著回到店裡工作五天,從觀察到的工作習慣到自己的工作吧台上,時間上也剛好碰上新的吧檯手的應徵與試用,搭著自己在這個時間點上開始書寫的〈咖啡師養成〉短篇,不得不說,感觸良多!

在雪梨的所見所識,其實與自己目前處於的Queensland咖啡業的工作體驗些許不同,除了更密集的都市消費型態,拉近也加快了取得咖啡飲品的距離與時間,在如此狀況下,各家咖啡店的生存,更是取決於咖啡店本身能否提供快速、高品質且具有品牌辨識度的商品,很慶幸的是自己這一輪拜訪的三家咖啡店,都給了自己非常大的驚喜!從位於Strand Arcade裏頭小而美的Gumption by Alchemy,那厚實台二砂糖香氣,卻沒有甜膩感的核國甜味Flat White、位於Livepool St.和Crown St.交界的街角極簡風格設計的Edition Coffee Roaster,爽朗清香的莓果基調Pour Over,到雪梨車站站前Reservoit St.路旁的Single Origin Roasters,都讓自己看到屬於這個繁忙城市裡,各家咖啡店為求生存而自成一格的風味。

(延伸閱讀:https://goo.gl/Q0G2qP 澳洲咖啡店介紹)

或許是嚐到更好的咖啡以後,身體也更想精進些,回到店裡工作後,每天早上在做風味校正的時候,除了原先已經習慣的,搭配著一杯氣泡水,好在每一次試shot後,可以馬上清除口中餘味,好辨認接下來的每一把shot的風味!同時開始學著金杯理論裡的,定量萃取,藉由秤量自己常用的粉量,與機器水量,開始去換算自己習以為常的萃取率,也就是所謂的總量TDS。一兩天後,的確在客人的反應上,有很直接的回饋是,咖啡風味有相對變好些,亦即先前的咖啡風味確實不穩定,但操作上還是會有一些誤差,或者是不熟悉流程或者秤取咖啡粉時,會因為趕單而忽略,看來還是要找到自己吧台進步的途徑,不然淪為理論派,對於一名總是在最前線煮咖啡給客人喝的咖啡師而言,還是太過於不切實際。

而接續到新的咖啡師的到來,背景是咖啡師學校出身的咖啡師,其實在合作中,自己早有心理準備是缺乏實務經驗,所以常常在面對點單上的客製化或者工作環境中的問題解決能力上,常常會出現反應沒那麼好的狀況。而作為一個前輩如何的,在星巴克時期也有過幾次,自己不算生疏,也因為經歷過幾任不同特色的店長,逐漸找到自己的領導風格和教育方式。

其實在和新咖啡師相處的過程中,最讓自己感到最驚訝的還是莫過於她想成為咖啡師的原因,竟然是因為在澳洲,成為一名咖啡師的收入比較好,而選擇「淪為」咖啡師時,我總想勸退這樣子的人!畢竟自己在咖啡師也不長不短地快邁向第五年,要說自己是老鳥嗎?一點都不是,我也只是對於咖啡領域的東西,比較好奇一點,說起話來比較有邏輯性一點,全然不敢把自己稱作已經是所謂的咖啡達人這一類的位置上。只是當看到後進者,只是因為收入考量而進入到這一個產業時,不免想起先前聽過前輩曾經因為我跟他抱怨為什麼同事之間,不能像自己一樣地積極時,他說了句:

你要知道並不是每個人都像你一樣,每天積極向上!要學著欣賞別人的平淡!

是啊!如同自己在好幾篇文章常提到的,咖啡的本質還是人為出發點,煮咖啡的人、喝咖啡的人。如果是為收入而選擇咖啡師一途,其實那又有何錯有?他也只是沒預先評估風險,就為了自己的人生做了一個決定後,就開始了自己的咖啡師人生!那後果下場如何?其實一點都不關乎自己些關聯,如果真要說,不就是同事之間的相處愉快,我讓自己做事更加順手,進而傳授她些我自己一路上的工作技巧罷了!

無須費心於其上,每個人的職涯發展,本該就自己負責!

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咖啡師養成:世界觀〉:

最近開始撰寫連載文章〈豆子,有事嗎?〉、〈The Little Coffee Know-it-All讀書筆記〉後,前幾天在和辦理讀者活動認識的朋友Matteo聊聊關於自己在澳洲咖啡業的感想,與他對於咖啡師一職的想法。

「你當咖啡師一段時間了,也寫了不小咖啡豆品嘗文章,是不是成為一名咖啡師,都要像你這樣子啊?」

答案是,也不是!

這問題也在自己內心萌生了好大一個想法,如果今天我要推薦任何一個朋友成為咖啡師,那該從哪邊做起?又該如何做起?

首先成為一名咖啡師,最重要的是先找到自己的「吧檯」,這個吧檯可以是一個小咖啡,也可以是一個連鎖咖啡店,更可以是一個飯店附屬的小咖啡吧檯!以Lloyd我自己的出身來說,是台灣統一星巴克的連鎖式咖啡店!這無關乎對錯,也當然有關乎後來的職涯發展!

如同線上遊戲衝等轉職,當自己認真想想這一路上的咖啡師人生發展與歷練,我不得不佩服,冥冥之中每位咖啡師都會找到自己的「吧檯」同時,也會成為相對應職業類別的咖啡師。

以自己一路上的經驗來說,一名咖啡師的職涯真可以分成初心者、服務型、技術型、學識型、認證型、泛用型、商業型、管理型、神人型,結合不同的類型,延伸而出的咖啡店特色,才是一家店除了咖啡豆以外的真正人文。

而這篇文章先從我自己對咖啡師這個職業的了解與認知來談談。

其實成為一名咖啡師除了上述的找到自己的「吧檯」為重點以外,咖啡師一直是西式餐飲服務業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職業類別,以「師」字輩來聊談一家餐廳可能會出現的組合,無非就是Barista咖啡師Bartender調酒師Sommelier侍酒師三選三、二、一來排列組合。

同樣以嗜好飲品為出發點,咖啡師首重的基本技術學識面,無非就是無酒精飲料的領域,從含咖啡因的咖啡飲品到無咖啡因的果汁飲品,延伸至冰類製品、含酒精類製品,某方面而言咖啡師對於食品科學也要有一定程度以上的認知,才能駕馭眾多材料的特性。進階延伸到咖啡機的相關操作、萃取原理、咖啡營養學、烹煮技法等等,這些都是之後再探討技術型與學識型咖啡師會提及到的。

〈延伸閱讀:https://www.facebook.com/nobogof/posts/1031572493548805 Is that cheese in my coffee??? (我的咖啡裡怎會有起司?)〉

那除了找到「吧檯」、技術學識面基本軟實力呢?

以自己當了幾年後的台灣咖啡師,現在在澳洲咖啡業界闖蕩,算是個已經被澳洲人認同的咖啡師的一路感想而言,當個咖啡師,最重點的,還是莫過於「態度」。

這個「態度」與台灣人常聊談的認真工作有一點不相同!

此處的「態度」是指,身為一名在餐飲服務業中,以人服務人為營運模式的產業中,無非就是有很多說不完的委屈與三字經,更別說排除「人」以外,自己是否耐得住咖啡師職業中,重複性極高的事務?從個人層面的環境清潔、飲品製作、個人品質控管、備料到進階的庫存管理、技術教學等。

前陣子看到咖啡店創業的前輩說道:
「咖啡的浪漫,是留給客人的!」

那我更覺得:
「對於一名咖啡師而言,我們該做好的,是營造好一杯杯充滿浪漫的咖啡,並且好好地留給客人!」

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Barista's daily life 02/24-28

咖啡來到了二月的最後一周,一樣沒意外的是自己在周末時,都會有晚班加班的支援班要上,也因為如此,一整周下來的工時,其實都約略落在50小時,平均工作天數五天,薪水換算台幣差不多是21K到22K左右!而看著自己現在在澳洲的薪資單,不免點開信箱裡頭,那幾張以前在台灣星巴克的薪資單備份,其實相較下來,自己不免感慨,幾乎同樣是每周40~50個工時的咖啡師工作,在澳洲就是收入將近四倍,而台灣卻好像自己被當成奴隸看一樣!

收入如此差距極大,工作內容卻大同小異的情況下,自己不免會去比較,到底為什麼國與國之間的差別,可以如此差距?

從原物料來看,在台灣與在澳洲,最大的差異,應該就是牛奶,一樣都把貨幣轉換成台幣的狀況下,家庭號兩公升裝的牛奶,澳洲50元有找,而台灣是120~150元之間,咖啡豆本身,如果都是以自家烘焙,對於咖啡店本身的成本相對比較低。以原物料反算,或許這會是澳洲薪水比較高的原因,畢竟一杯咖啡換算過來,將近是一杯100元,賣一杯基本上就是賺一大罐家庭號牛奶的情況下,確實雇主有更大的收益,可以支付員工的薪資!

而事實是如此嗎?

不如從最根本的人事成本來看,同樣都是打工兼職part time的狀況下,時薪依照澳洲政府規定,平常日的薪資應為18.47澳幣、周六加薪125%為23.09澳幣、周日加薪150%為27.71澳幣,反觀台灣目前是120元為主軸。相較之下,開始發現些端疑是,從政府端的規定開始,薪資本身的設定就偏高!而在這個狀況下,要用「尊重」去說明這一切嗎?

從開始工作到現在,自己也跟了不少的澳洲人聊談這事情,對於所謂的hospitality job服務業而言,在澳洲本來就是會被「尊重」的一種職業!不僅是政府帶頭拉高基本薪資以外,小費文化雖然不像美國那麼地明顯,Lloyd我自己卻在店裡,多次因為咖啡煮得香又好喝的前提下,收到客人的小費!在收入上,我確實承認也能直白地說,在澳洲的工作感覺,是資方為了你的生活著想;在台灣,是自己為了自己的生活著想。一樣都是工作,一邊是越做越窮,一邊是越做越富,這裡的窮富,當然不是單指金錢方面,同時包括因為工作而增長的個人職能、生活經驗,當然地,這邊也要排除自己是「打工旅行者」的這一個身分!

回到自己開店這一點上,如果要說用薪資來表達自己對於員工的「尊重」,我當然知道這會是一種伴隨著極大風險的想法與決定,而採取其他福利來support呢?不就為淪為台灣常見的員工福利過少或者無用的問題?

對於自己以後新開店的新創事業,員工管理這一點,看來還是會有很多需要去思考的問題。

2016年2月25日 星期四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Barista's daily life 02/17-21

工作目前算是到了正式持平的淡季狀況,基本上每天上班的工作內容,相較於先前人潮洶湧,工作情緒較為緊繃的旅遊旺季,都來得讓自己比較喘得過氣!也因為如此,開始去反思這一路上,與店內同事相處的種種情況,包括做事方法上的爭論、其他咖啡師被氣走、外場服務生的教育等等,這一些到底只是因為一兩位早班值班的個人怠惰問題而導致的,還是整個店務經營上的源頭:店經理,對於這一家店的管理,很明顯地出問題?

店務經驗,這算是自己一直缺乏的,更精準一點的是,自己能把一家店的人事物中的「事、物」這兩件事情,處理得極致到位,卻對於「人」這事完全沒轍,加上自己一路上與同事的相處,實在是讓自己卻步!一半是因為自己工作能力不差,所以能有好感跟合作愉快的,通常都是同樣性質的工作人士,反之,常常在工作上出現爭吵的,總是那些工作求安穩,怠忽職守且個人特質為相異性質的另外一群人。

如同生命中總有些課題是自己永遠要去必修,也有過長輩和自己提點過的:

並不是每個人都像自己這樣子地有熱忱,同時以自我成長為目標。

要如何去與這種人格特質的同事相處,甚至到以後自己開店,怎麼去帶領這樣子的下屬,顯然是自己從星巴克時期到現在,一直在工作日記上有提及過的。可現實是,在自己所待的澳洲咖啡店裡,問題更複雜些的是混和著語言、種族,可些許時候我們去設想對方是種族歧視、笑自己英文不好,反倒更接近事實的真相是,對方單純覺得自己不好溝通?

其實去談論到溝通時,自己默不想起以前在星巴克常常被提及到的星星技巧,也才讓自己更加確信些個人做人處事原則是內圓外方,而對於一些所謂的垃圾人性格,的確自己能避而遠之就遠之如同見路人般的自然,這是自己一直想達成的境界,但也因為如此,很多時候自己在工作時,確實會被人解釋成生氣、無情這一類的果斷!很實在的是,這也是自己該去改進的地方,總該不能以後都開店了,員工一個一個被自己嚇跑,到時候才來後悔不已。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關於我一直在想怎麼在台灣「合理」地抵制星巴克一事:


從在星巴克工作到離開星巴克,其實一直有個念頭是:

一個跨國企業,再怎麼跨國,一定會有一個市場是沒辦法如此順利地進入,或者是經營的!
⋯⋯

而這樣子的念頭與想法,到了澳洲之後,果然讓自己完全體認到也發覺,真有這麼一個國家的咖啡市場是,讓星巴克不能像在台灣一樣囂張的地方。在我工作的Gold Coast裡,唯一有讓我看到星巴克的就是Surfers Paradise這個觀光小鎮上的兩家,而又談論起喝咖啡的客人,每每我經過這兩家,總是只見到冰飲外帶杯的客人坐在內用桌上,喝的無非就是星巴克自豪的配方飲料:星冰樂!

這當然無關乎對錯!以自己在澳洲咖啡業工作加上四處喝咖啡的心得,澳洲本地的飲品文化的確沒有像美國企業那樣的多樣化,咖啡店內的飲料無非就是espresso系列的咖啡飲品、冰淇淋為基底的milk shake/thick shake、以當季新鮮水果為主的mocktail這三種方向,外加罐裝飲料,像是能量飲料、調味乳、氣泡飲料,說到底,在澳洲要喝飲料真的會無聊到令人無法選擇!

而星巴克的冰飲型態,的確是比起澳洲當地的飲品文化來得多元,以自家專利配方糖漿為出發點的星冰樂,外加動不動就季節商品化的限定口味,確實在澳洲還存在著,可能算是不被取代的地位。而事實是同樣為嗜好品、飲料店性質的冰淇淋店,其口味之多樣化,就連我這個愛好咖啡的人,也會嘴饞想去嘗試看看,更別說比起喝乳脂肪含量相對不夠,而沒有真正綿密滑順的口感的星冰樂,在喜歡口味較為厚實的澳洲人選擇中,星巴克還是略輸一點。

而撇開那些咖啡飲品以外的選擇,回歸到咖啡文化上,我所見識到的是,價位比拚以外的真實品味。如果要以澳洲星巴克一杯大杯的那堤4.4澳幣480c.c. 16oz來說,望眼放去澳洲可能很多獨立咖啡小店早就被打趴了!(澳洲當地的咖啡店多數以360c.c.為大杯,價位落在5元左右),以品質與相對價位而言,星巴克可是占了很大的便宜。

但很奇特的地方就在於,大多數的澳洲客人,反倒選擇當地的小咖啡,或者澳洲當地的咖啡連鎖店Gloria Jean’s、The Coffee Club、Zaraffa’s這一類的咖啡店,就連自己工作的複合式餐廳中的咖啡,也常常出現饕客特地上門來光顧。一開始因為不知道,偶而會去跟客人閒聊自己觀察到的趣事,反倒聊了一輪下來,很明確地感受到,客人與客人之間,寧願選擇小咖啡多過於星巴克這樣子的跨國連鎖,不外乎就是口味,而這又跟澳洲當地的咖啡業運作方式汲汲相關。

以自己工作的Elston Restaurant & Bar為例,我們家用的豆子是Dimattina,運作的方式是由Dmattina業務端來跟店經理洽談,進而開始使用它們家的豆子,也經由洽談的內容,有些店家是需要用咖啡豆公司自家的廣告製作物,像是陽傘、遮雨棚或者LOGO看板,而以目前自己知道的,以這種方式在自己待的城市,蓬勃發展的咖啡豆公司,分別是Toby establishment、merlo coffee、veneziano coffee,還有我餐廳用的Dimattina。在同咖啡豆,不同店家與咖啡師的狀況下,反倒給予了客人品嚐不同手藝的機會,而這是星巴克無法提供給澳洲消費者,同時也因為如此,加深了澳洲當地對於「本地咖啡」品牌的印象。

如果要以吧檯技術面來看,我當然沒辦法反駁星巴克跨國企業的標準化流程與品質控管,甚至以最簡單的牛奶不二蒸這事情,可能我自己覺得好喝的獨立咖啡店,為了節省牛奶,二蒸三蒸都可能會發生。可事實是星巴克在我待的城市,生意比不上澳洲的本地品牌。

如果強盛的消費意識背後,其付諸的更是這一個國家對於咖啡文化的堅持,如果以自己在台灣所學的咖啡知識而言,espresso飲品不外乎單一份的single espresso、黑咖啡Americano、拿鐵Latte、卡布奇諾Cappuccino,而在澳洲全然不同,一樣以espresso為出發點,single espresso或者double espresso是常見到不能再常見的單品咖啡點法,而在台灣幾乎是沒有人會點購的espresso machiato,在這邊甚至會出現進階的Long machiato,那常見不到的拿鐵、卡布奇諾,反倒在這邊還出現了Flat White,那如果要說差別,真要從杯具本身看起,而這就不在這一篇文章裡贅述。

反觀自己國家:台灣,是否能有那個機會點是,漸進式的培養出消費者本身的文化素養是,只支持或者點購屬於自己國家該有的飲品,而不是隨著大眾媒體鼓動,而忘了自己所要的為何物?

2016年2月17日 星期三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Barista's daily life 02/10-14

這一周遇上了情人節,周末的人潮洶湧,自己也沒有多意外!畢竟自己待的是Surfers Paradise,這一個觀光產業鼎盛的小鎮。而不得不去提,莫過於這一次情人節,店內特地出了情人節才有的甜點盤,自己負責擺設的糕點櫃,也因為如此,自己負責的糕點櫃裡面,出現在幾道特別的蛋糕,在做糕點擺盤時,才想起件事情是:

當自己真的開店後,店裡搭配的糕點,要怎樣子的呢?

關於甜點,自己還是幾乎是消費者而已的人,如果真要說自己有任何增長,不過就是來到澳洲後,前往Bundaberg農場工作時,在鄰居家有幸吃到的澳式水果塔Meringue,那蛋白霜酥餅的清甜與香酥,搭上當季莓果的酸甜,還真是讓自己到現在還忘不了的好滋味!更別說離開農場工作後,來到了城市生活,澳洲當地的咖啡店,所見所聞也所嚐,正式與咖啡本身非常相搭的Muffin、Doughnut、Scone這一類的甜點,非常道地且實在的甜味表現,讓自己到現在正式在這一家店穩定工作後,每每休假,還是不忘到處找尋且品嘗不一樣的咖啡與甜點搭配。

以自己在台灣的飲食經驗,沒有類似的嗎?台北西門町的蜂大咖啡,是目前讓自己最有印象的,以傳統的綠豆糕、杏仁糕、雞仔餅與Syphon咖啡搭配,雖然聽起來突兀,卻可以在口中出現種很特別的和諧感,很純粹的咖啡核果風味,與杏仁糕特有的甜味,或者綠豆糕那綿密的甜,互相相襯!那是自己一直想要追求跟尋找的答案,當今天大眾印象對於咖啡,還是存在著舶來品的這樣子概念時,那延伸出去的甜點、餐點搭配,是不是就默默地侷限在僅能與西式餐點搭配?

而自己所熟悉的台式糕點、餐點,甚至到自己未來想合作的廚師,他的背景是以日式料理為出發點,好像這麼說了一輪,有了些可能性是給了自己能開創新的菜式與搭配的靈感,卻著實還是存在著實務上的困難點,需要自己在澳洲剩下的一年內找到好答案。

2016年2月10日 星期三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Barista's daily life 1/30、31、02/03-07

從台灣回來後的工作感受,確實比起先前自己已經在澳洲待了將近一年的那種秉著氣息的硬撐不一樣!或許是自己回到了台灣,與自己的幾位咖啡業界前輩聊了聊,反倒對自己的工作有了另外一種想法了,

「真用那種緊迫盯人讓人無法喘氣的方式傳達自己的咖啡價值觀,會比較輕鬆?還是生活化些,先讓自己習慣價值傳遞者這個角色,會比較有利於以後自己開店後,與客人溝通?」

當然的,讓自己最難釋懷的,依舊是店內怠忽職守的兩位值班,同時因為這樣子,自己還在店內起了口角,這真的讓自己很不舒服以外,也反思自己是不是一路上溝通技巧還是很差?又或者真的是英文能力還是沒好到可以跟母語人士溝通?

那排開這些店內的人事鬥爭如何的,對於咖啡老本行這一點而言,到現在感觸如何?

這一類的從業感觸,不得不從當初自己星巴克離開後到決定來澳洲咖啡業闖到這一段開始,很實在的是,我確實承認在澳洲咖啡業的每天,都是對自己過往累積而來的咖啡知識,作為一種自我認證與檢視的挑戰,也當然地,自己能有幸找到目前這一份咖啡工作,一大部分是建立在自己過往的咖啡知能跟技能而得來,另外一半就是自己像個老頑固,堅持咖啡業不做,好支持自己撐過找不到工作那一段磨滅熱情的日子。

但也因為在澳洲的咖啡業工作,自己有幸看到與台灣咖啡業全然不同的咖啡業界風氣。在台灣還是計較精品咖啡與星巴克這一類的STGV紙杯外帶文化的差別時,澳洲給我的,是更接近咖啡本質的講究。回想起剛開始工作時,常常被客人退咖啡說Latte太苦、Flat White拉花醜、Long Black沒有Crema這一類客訴問題,這可是自己在台灣星巴克將近兩年半多來,從來沒有經歷過的客訴,同時如果提及到自己經歷過的客訴,大大小小無非就是服務態度不佳、飲料分量不夠這一類,相較於計較咖啡本身品質、飲用口感、風味的細節問題,真的讓人覺得自己其實是在速食店工作!

那提到了咖啡文化與企業文化共構的消費者文化,不得不提到自己總是在思考的:

未來開店後,自己想開怎樣的店?

在台灣,精品咖啡顯然是成為一股風潮,也當然地有一群追求精品咖啡的客人,這我完全不否認!但自己卻因為待過星巴克、魔豆咖啡,到後來前往澳洲的咖啡業,各式各樣的客人看了看,從追求品牌與份量的星巴克、單純沒講究到哪裡去,有杯咖啡喝就好的魔豆咖啡到客人個個有自己自成一格的咖啡飲用習慣,反倒讓自己反思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

關於市場定位,到底是去標榜咖啡豆多好、人工挑豆如何好比較吸引人,這到最後,不也就是變成標榜自己用多好的材料去製作一杯咖啡,淪為工匠型的思考去經營自己的咖啡店?也當然能預見的是自己淪為一種價格與規格戰上的比拚,畢竟如果要以自家豆子多好、有多少認證獎牌,這些已經在台灣的咖啡市場常見到不行,甚至到近期我回台灣消費時,就連自己也算是半吊啷噹半認真的咖啡師,也出現一堆我無法解讀的術語跟莊園特色,甚至水洗法、半水洗法、日曬法之外,還能出現全然不同的第四種處理法,這倒是很讓自己莫不感到驚訝的是,到底精品咖啡在台灣目前的現況,是真追求品味咖啡的一種行為,還是行銷策略的一種做法?

又或者對於自己而言,以建立體制像是星巴克那樣子嚴謹,但對於咖啡本身,卻只是處於通論及格分數以上的連鎖店型態比較說服的人?當然地,這種經營方式是自己再熟悉不過的,要提及他的優點:管理有制度、品質管理有流程這一類目前多數小咖啡店沒辦法做好的,卻比不過他更大的缺點前提:單店的管理成本無明確上限,這一點對於大多數的咖啡小店而言,就是一個非常難達成的大前提。咖啡不好就倒掉,反覆練習到好為止,同時教育訓練的成本不能省,當然地食物品質控管也要做到位,就算品質還沒壞,一過有效期限就丟掉。上面提及的,很多的地方的確是可以藉由管理技巧去改進降低管理成本問題,但對於一家新的店家而言,如此嚴謹地管理制度,真能讓自己撐到開始回收營運成本,同時開始有營收的那一天嗎?

對於未來開店啊!真的隨著自己澳洲打工旅行倒數,越來越有些頭緒了。


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澳洲一年。生活篇。

在農場生活時,算是自己真正見識到各國文化不同的地方,從餐飲習慣到各國人對於工作的態度,消極懶散到團結一致,而台灣人常說的韓國人比較團結、日本人就比較有禮貌、歐洲人就比較隨性之類的刻板印象,在農場工作的三個多月來,自己看到的卻有很大的不同。

先從出國就要面對的英文說起吧?

在台灣,我們總是會用半開玩笑的諷刺嘲諷同儕之間,誰比較愛「烙」英文!進而讓練習英文說英文成為一種好像是炫耀自己能力的行為,而在澳洲生活的日子裡,自己更是驚嘆頻頻遇到英文完全不通卻一點都不想要加強語言,而要抱怨澳洲的好工作,大多都要英文能力好,這十足讓自己哭笑不得。

我遇見的韓國人,卻是意外讓自己知道,對於韓國人而言,如果不能把英文說得流利且正確,他們寧願選擇不去說這個語言,進而形成一群一群團體生活的狀況,這也成為台灣國人背包客眼中的「團結」,實則反倒是一種尷尬的諷刺,或許對於英文有著一種堅持,某些時候也會變成阻饒自己成長的絆腳石。

那說說一直都是台灣旅遊景點首選之一的日本。在澳洲與日本人的相處,與自己在台灣看多了日本卡通日劇中的日本人刻板印象,其實有非常大的差別!在此並不是責罵,或者帶著負面的口氣,只是常常遇到的日本旅人,總是堅持看到黃種人開口就是日文,又堅持以自己的國家五十音去拼音英文字詞的念法,某些時候,就連自己想幫忙都幫不上的那種日本人武士精神堅持,實在讓自己不知所措。

說完了語言,來說說日常生活中必須的飲食文化。

在這一年來讓自己感觸很大的飲食文化衝擊,分別是泰國越南料理和外食文化。

在台灣,或許我們的月收入偏低,但相對的外食文化中,比較收入與外食的基本消費額,台灣比起澳洲,還是處於一個非常便宜的狀態。以我為例,在台灣我一個月薪水平均落在23~24K,在台中生活,外頭吃碗湯麵點個小菜,消費落在5080元之間,換算成澳幣約略是月收入1.1K,外食消費額單次為2~4澳幣。在澳洲,以自己咖啡師的薪水粗估平均4k,但外食消費額單次卻是20~30澳幣之間。當然地,有人會說澳洲就是賺多,但消費也高,這我也不反對!

只是因為工作就是在餐飲服務業,對於一份餐點、一杯飲料的成本,當然有初步的概念去換算,在澳洲,在外頭點一杯咖啡,以我服務的Elston Restaurant & Bar來說,小杯240c.c. 4元澳幣,大杯360c.c. 5元澳幣,而一罐家庭號牛奶 2L只要2元澳幣,很明顯地怎麼算都知道咖啡比牛奶貴很多,但本質上呢?咖啡豆+牛奶,一杯成本根本不到1元澳幣,而一樣的情形也在一份餐點裡面出現,食材成本永遠不及一份商品售價的20%,但明知如此,澳洲人還是會買單!

久而久之才發現,自己習以為慣的台灣便利外食文化,是建立在不尊重幫你烹飪的廚子為前提下,才能壓低價格。在澳洲的每一份餐點都有人力成本很高的占比,店務經營固然需要經費,只是當自己去細算成本後,才發覺澳洲一份基本的餐點,在平常日,人事成本可能就高達30~40%,更別說在Public Holiday中,自己常常出現的加薪加給,更是拉高人事成本費用到50%占比都不過份。

如此的感觸更是在自己些許時候會去亞洲餐廳用餐時,越加深刻!會到亞洲餐廳用餐,莫過於平均單次消費額相較於澳洲當地餐廳而言,算是少了一半以外,同時也是比較相近於自己習慣吃的口味。幾次消費後,才體會到另外一種感觸是,當台灣市場常常出現薄利多銷的口號時,那所謂的「薄利」是免除了多少本應該給廚子們的收入才有的?而其中又牽扯到更深刻的,為了一碗滷肉飯、一杯手搖茶、一盤炒得火侯十足到位的什錦菜,你願意花多少錢去買這個廚子咖啡師的技術?當然地,各國各地都有所謂的基本物價和消費文化,只是當自己看足了澳洲咖啡業和餐飲業對於人事的注重後,是不是在未來開店中,也要嘗試些不同的做法?

另一個讓自己感觸一樣深刻的,莫過於泰國越南料理。在台灣,其實自己對於泰國越南料理,總是沒辦法很直接清楚的辨認,或者說出幾道經典料理,有的也只是台灣泰式的「月亮蝦餅」、演變成台灣醬味的「金邊牛肉炒河粉」諸如此類,早就與台灣飲食文化同化的菜式。泰式料理中注重香料的各式咖哩,越南料理中強調新鮮辛香佐料與魚露的湯粉料理,是自己結束農場生活,回到Gold Coast生活後,開始去學習認知的。

泰式料理中經典湯品的Tom YunTom KahPanang與另外一道自己一直說不出正確名稱的咖哩料理,越南料理的冷麵、PhoTri colorCafé Suda。從開始接觸到現在,自己也嚐了嚐將近20多道經典家常或者特殊菜式,最讓自己驚訝的不外乎是在台灣生活時,當我們總是半開玩笑地戲謔叫著阿泰阿勞的負面稱呼,甚至把泰國越南料理店歸類到外勞社交場所時,沒發現的是,兩國之間在料理上的多樣性,有時候連台灣菜都比不上!

同時,更讓自己感到訝異的是,在澳洲三大連鎖超市ColesWooliesAldi中,時不時可以看到泰國、越南料理的材料,以專區的方式販售,而台灣料理的相關材料,則是與香港、日本、韓國,呈現一種曖昧不明地一起擺著賣。上街逛逛,打著台灣菜式的餐廳,少之又少!極度諷刺的是,在台灣,我們總是以自己為核心,不願去融合、不願去接納東南亞文化中那讓人炫目的餐飲與民族文化!而遠在澳洲,台灣的文化,則一點都不是!更別說自己在和澳洲朋友自我介紹時,Taiwan還是會有跟Thailand搞混的問題,這實在讓自己很想做些什麼,好讓自己國家的文化可以正式的在各國有強烈的印象。

而回到生活本質上,在澳洲生活有很多令自己忘卻不了的在地人小故事。

對於初期落地澳洲正式開始生活時,最大的不同是在於公家機關與銀行機構在處理相關行政事務的效率與方便性,基本上我到現在回台灣投票,所有相關財務、簽證事宜,都是以網路、電話就幫自己處理到好,如果真要說有親自面對面處理的,那就是自己到新加坡轉機半天使用的NAB Travel Debit Card!而且還是因為跟行員閒聊起貨幣、澳洲金融業時,行員順口推薦才申辦的便利服務。

如果要說台灣精典菸品是長壽黃色塑膠小圓桶裝的長壽黃菸,那澳洲當地人的老牌子菸品即為Winfield,同時Winfield也是位於QueenslandBundaberg農業小鎮北邊的一個偏遠小鄉鎮。其菸品品嘗起來,同樣有厚實的菸味,但與長壽黃菸不同的是,黃菸會有股中老年老菸槍特有的菸焦油濃厚後勁,而Winfiled則是有著菸草特有的甘苦餘味在舌根上,更別說打開包裝時,可以聞到特殊的李子梅果香氣,這實在是讓自己驚豔高品質的香草可以有這麼特別的香味。(非後續處理過程中添加的香料,而是菸草本身的香氣近似李子梅果香氣。)

同樣是菸酒品,一提到台灣就想到的金門高粱、紹興,澳洲也有自己國家自豪的Rum(萊姆酒)和紅酒,因紅酒是從前陣子自己開始擔任侍酒師之後,才正式開始接觸的,所以所見所聞還不足在本文提出自己的觀點。而國產Rum,又以Bundaberg農業大鎮出產的為著名,Rum產製初期,是源自於Bundaberg是一個產糖的農業大鎮,在製糖工業中,多餘的甘蔗則轉作Rum發酵的原料,進而讓Bundaberg Rum酒精工業穩定發展,以白熊為商品,市面上以三年內的White rum、五年和八年的Dark Rum為市場常見也是熱銷品以外,以Rum本身酒品特色,Bundaberg更是開發出Premix的罐裝氣泡飲料:ColaDark N Stormy,以及TropicalChocolateChocolate & Coffee的調味利口酒,其中又以Chocolate Chocolate & Coffee讓自己感到特別,同時也成為自己咖啡調酒酒譜裡面的幾支會用到的利口酒。

在生活調味用品上,同是以Bundaberg糖業為出發點,如果說台灣的國產唐會冠上台糖兩字,那澳洲的國產糖就會冠上Bundaberg!即便Bundaberg大鎮本身的糖業早就開始融合其他糖業小鎮,像是New South WalesLismore附近的糖廠,在商標上,還是會標上Bundaberg作為國產糖的商標。

如果要說打工旅行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想學著以澳洲人的方式過著澳洲人的生活,正是我覺得最重要的意義所在。

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澳洲一年。工作篇。

2015/03/23落地澳洲到現在回台灣投票前一天,將近一年的時間,總該來說點感想。

先從最多人第一個好奇的問題:澳洲真的這麼好賺嗎?

澳洲當然一點都不好賺!
英文不好找不到好工作!
男生沒專業技能,只能找勞力工作!
處處種族歧視,只能靠自己!
一堆專騙亞洲人的亞洲沒血沒淚工頭、吸血蟲仲介,時不時弄得背包客哭笑不得!

當然地,有人就會問起Lloyd我不是當個咖啡師,做得很開心?

要說開心嗎?這必然是開心的!而且是無數次苦盡甘來後的那種。

我的澳洲咖啡師人生約略是去年七月上旬,我在完成農場二簽天數(88)後開始的。在當初落地澳洲的第一個城市:Gold Coast,開始找尋第一份咖啡師工作時,以台灣學到的咖啡技藝在澳洲咖啡業界闖蕩初期,走訪了將近70家咖啡店,與網路投遞履歷近百家,根本沒有一家咖啡店願意收我履歷,最後是由The Coffee Club短期雇用一個半月,以極低的工時及一邊偷看一邊練習的方式,開始接觸澳洲咖啡業中最常見的幾款飲料:

Long Black 與台灣常見的美式咖啡同為黑咖啡,但espresso與水的順序相反,同時提供給客人時,表面的crema消失,意即為一杯不好的Long Black,其主因出自於咖啡師在壓粉時,力道不蕩而造成crema相對不穩定。而這也是讓自己早期工作時,被客人退咖啡最多次的一款飲料。

Flat White 與台灣常見的拿鐵雷同,一樣以espresso和牛奶混和為主的咖啡,但對於奶泡的綿密度與拉花,有絕對性的視覺評鑑點,在自己第一份工作「被離職」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做不出穩定的Flat White上的拉花。

Piccolo Latte 台灣極少數店家會提供的咖啡飲品,以3oz玻璃杯盛裝,同時要求吧檯咖啡師需要以極少量的牛奶進行拉花,算是在澳洲咖啡業常見卻也是挑戰咖啡師拉花技術穩定度的一款進階咖啡飲料。

Macchiato/Long Macchiato 以一份或兩份espresso,後者會補加少量熱水,加上一匙綿密奶泡的極簡牛奶咖啡,要求的是咖啡師需對於espresso咖啡壓粉的穩定度與風味校正能力,在自己早期還沒搞清楚狀況下,常常沒有依據當天天氣狀況,校正咖啡豆研磨度與壓粉力道下,讓自己多次被客人退咖啡的另外一款專給咖啡嗜好者的飲品。

Frappe 與星巴克專利Frappuccino雷同,但最大的不同是,在食譜上並沒有專利註冊下,Frappe算是在澳洲常見的牛乳冰沙製品,而Frappuccino則須要星巴克專利的糖漿進行製作,才能出現綿密的口感。

Milk/Thick shake 以澳洲畜牧業優良的牛奶為基礎,加入大量牛奶與相對比例的冰淇淋與糖漿進行製作的乳製品。

最後離開The Coffee Club,來到了目前自己任職的Elston Restaurant & Bar,當然地,與澳洲大型連鎖的The Coffee Club不同的是,Elston是一家複合型餐廳,同時兼具供餐、調酒與咖啡的餐飲服務。

如果要說這一年來最大的收穫是什麼,莫過於是找到Elston這一份工作。

在咖啡本職上,很幸運地先後與兩位大前輩韓國女咖啡師Jenny、澳洲布里斯本2015咖啡拉花亞軍Sam共事,相互切磋彼此在咖啡一路上的知能與技能,加上先前自己在台灣訓練好的舌頭品嘗能力,在約略任職兩個月後,大量的練習與品嘗,總算讓自己能端出能讓客人特地過來致謝咖啡或者小費作為贊同的好手藝,也才正式開始知道自己當初來澳洲的目的沒有落空,對於咖啡品嘗與文化經營,澳洲人真有其自成一套的風味堅持與飲用習慣。

以此為延伸到店裡其他營運事務,自己最驚嘆的莫過於Elston的調酒中,有那麼一款以espresso為基底的Espresso Martini,在嘴癢的狀況下跟店長要了一杯喝,卻喚起自己在星巴克時期因為公司規定而沒去鑽研的咖啡調酒酒譜,加上澳洲在咖啡文化上的興盛,資源相對豐富的狀況下,和店內的調酒師SarahAlicia,店長DK,先後試驗,同時確認好了將近12款以咖啡的風味為基底去延伸變化的咖啡調酒,這算是自己此趟最驚訝的收穫!

咖啡職能以外,因為店務需要,有時候自己要兼任桌邊服務生,意外接觸到侍酒師、葡萄酒的相關知識,在自己英文能力還沒進階到可以進行酒品介紹時,反倒有了機會是品嘗與不出聲的侍酒開始學習起,直至聖誕節、2016跨年夜,自己算是正式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基礎侍酒師,但對於葡萄酒的相關知識還是須要相對應的惡補,畢竟同為嗜好品的葡萄酒,與自己本職咖啡,都有相對應的系統化品嘗、知識,需要自己要多嚐多看。

自己一路上都有興趣的餐飲烹飪,也算是在這一家店開始讓自己更深一層地去認識澳洲的餐飲型態中,最常見的幾款澳洲早中餐輕食:

BLT (Bacon, Lettuce , Tomato) 以其縮寫為內容物,培根、萵苣、番茄,加上澳洲常見的美乃滋或者香料美乃滋(Aioli)BBQ醬,以厚切的Sourdough Bread做搭配,算是澳洲街頭極度常見的早餐類型。

Egg Bacon Roll 曾為英國殖民地的澳洲,在這一款早餐餐點顯露出原先殖民時期殘留下來的餐飲文化,以炒蛋加上培根、'Aioli,和著Sourdough Bread或者水分相對較多的Cibatta,進行夾烤,或者單純烤箱加熱的另外一款澳洲街頭常見的早餐輕食餐點。

Pulled Pork 以水煮或者碳烤過後的豬里肌肉為底,撕碎肉塊成肉絲狀後,拌入大量的香料與BBQ醬汁、英式醬油,作為肉醬與厚切Sourdough Bread、水包蛋、Smarsh Avo搭配,這做法與客家封肉類似,但客家封肉卻少了撕碎肉塊成肉絲這一步驟。

Smarsh Avo 意指酪梨醬搭配水包蛋、Sourdough Bread的早餐,而此處的Avo為酪梨Avocado的澳洲俚語縮寫。而在製作上,因應店家對於酪梨醬的口感,從拌入的配料來說,從奶油、柳橙汁、切碎的蔬菜碎到辛香料,都會因店家的訴求而有所不同。

Corn Fritter 以新鮮玉米麵糊煎餅為主,搭配AioliSmarsh Avo、蔬菜碎,其形式其實在某些時候,與台灣早期早餐店會有的大鍋煎蛋餅非常雷同,但澳洲的做法非常強調玉米本身的甜味,而台灣則是中筋麵糊的焦甜麵香與青蔥的辛香。

Grilled Halloumi 以切片的Halloumi起司進行煎製,依店家需求搭配Sourdough Bread或單獨出餐,在第一次自己看到這餐點時,其實與台灣的煎蛋豆腐、日式煎豆腐,在視覺上非常類似,一度以為店裡有在賣台灣料理。

而嚐多了澳洲料理,自己當然也不會放過跟店內廚師交流的機會,從自己重現老家豬腳到閱讀如何用英文去描述亞洲料理的做法的烹飪書籍,其實都讓自己收穫許多,更別說在農場時期,自己以台灣滷肉飯換來的日式炸雞食譜,在自己好奇也想要端出來給店內廚師嚐嚐的狀況下,意外獲得與澳洲廚子們討論怎麼把日式炸雞的食譜精緻化的作法,十足滿足了自己年幼因父母而沒能就讀餐飲學校的烹飪癮頭。

獲得了很多自己沒想過的收穫,自己也對店務作出相對應的回饋,同時也才知道在台灣星巴克時期訓練出來的倉庫庫管能力,一直不是一蹴可成的!從安全訂貨量的設置到最勞動的倉庫規劃,沒想到自己來到了澳洲,有了個機會好提早練習以後開店會面臨的店務問題:倉庫管理。

同為管理面的回饋與練習,在Elston最讓自己詫異的莫過於員工訓練與工作熱情、支援制度。從早期早班的三位領班EliseMaddisonAnge,到自己回台灣前僅剩下後兩位,同時也是店務管理上比較懶散的兩位,開始讓自己體認到如果員工,特別是在管理職上,如果缺乏工作熱情,會如何拖垮一家店務的營運!這也算是自己還沒開店前,就先讓自己體會何為人力管理的重要性在。而一樣地,在支援制度上,由於ElstonSurfers Paradise市上,SHOOTERS夜店的關係企業,所以在某些時候會彼此互相借人力支援店務營運,也因為這樣子,自己有幸瞧見何為真正服務業人才:調酒師Karen、外場Rihana,由靈魂深處而散發至外的熱情與情緒感染力,十足讓自己佩服!

而一年來的收穫,當然不僅止於工作上的收穫,更多的是生活上的感觸,但由於篇章實在是沒辦法一次寫完,而就先以工作篇為主。待未來兩周有時間,再一一補上。

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12/15-01/03

隔了將近一個月沒有書寫的工作日記。這陣子剛好是從聖誕節假期前連續到跨年假期,同時適逢店裡人事變動的時間點。

先來說說在連續兩個大假日,聖誕節與跨年的工作感覺,和自己在台灣工作的感覺,這可是有著很大的落差感!從薪資到來店客人的小費,與相處應對上,台灣星巴克工作時期,如果要說與自己這幾天以來相同類型的節日來看,澳洲的聖誕節,是近乎於台灣的過新年,而接續到跨年就像是台灣會有的農曆年連續假期。從自己正式開始星巴克工作後,對於所謂的節日加薪的概念,只有在自己還是PT打工生的時候,才有的概念!至於正式成為正職人員後,對於休假、加班、加薪,其實早就當作做夢一樣的虛幻。這將近一個月來的薪資,比起自己在台灣一樣的工作狀況下,只能說又再一次見證到澳洲對於服務業的尊重以外,更是對於有能力的工作者而言,更是有著相對應的薪資加給與考驗。(以這三周來的薪資換算,等同在台灣星巴克以一名正職星巴克員工將近四個月的薪資收入。)

想像如此的狀況,以台灣星巴克買一送一的人潮加上澳洲特有的品嘗咖啡風氣,在人潮洶湧的假日中,完全沒有一絲可以鬆懈卻又可以讓自己有所成長與磨練的場景。很幸運的是自己給了自己這麼一個考驗是,以自身在台灣磨練習得的能力,在不同的國家裡,盡情發揮,同時得到雇主與客人的正面回饋。

Lloyd! you are really a good worker!

在台灣,我總是覺得做好自己工作本分內的事物,是我從小到大就該知道且認知的,領一份薪水,做人一份工作,不去設想怠惰,又或者趁機取巧讓自己得利。而隨著工作一天一天地做到正式大假日來臨以後,才更認知到身為一名員工,工作職能固然重要,但更實在真切的是,身為員工有沒有那一份為自己服務的公司,奉上一份心理的覺悟與決心。

當然地,在自己信奉也不曾置疑的現場主義下,客人的點單,永遠都會是一名咖啡師、服務生、廚師,要專注去完成的。

如此地忠誠於客人的心態,卻不是自己在這一次大假期中,店裡人事變動觀察到的,比起自己的「愚忠」,店裡在這一波人事變動中的員工,多半是以淪為服務業、只想找一份工作頂著生活的心態為主。員工對於服務業的認同感,當然是自己未來開店要去認真處理的問題,如何去激勵?

如何去認真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之餘,還能感染自己的熱情到身旁的夥伴?

在Elston Restaraunt & Bar工作的日子裡,其實一直沒有提到的是,自己一直在與種族歧視、男女歧視搏鬥著。又或者,那是最根本的,忌妒自身能力而衍伸出來的厭惡,那種工作環境中的惡意,其實一直是考驗著自己的工作能力之餘的自身情緒管理,與情緒感染能力。我一直深信著自己有著那樣子的人格特質是,可以勇敢站出來帶著大家往前衝,但卻沒辦法對那些早就預設立場看自己不順眼的工作夥伴有辦法!這是自己從學生時代就一直在認真思考的。

直至星巴克工作時期,我開始與店長級的朋友聊談這些問題,台北的Mills對我說:

「做人不難,最難的是維持自己原則,外圓內方,這是我秉信也不曾懷疑的。」

最後一任店長Liz,直接對於我一認真工作就忘記微笑的態度說了句:

「帶人不難,要如何兼具詼諧與威脅,那才是帶人的藝術。」

我仍舊是一名在店內工作的小員工,要說自己會帶人了嗎?我只能說自己還在加強自己的溝通技巧,而不是一昧地冀望第三方能總是體諒與體貼自己,適時提出支援,也總是能力足夠跟上自己的腳步。其實,自己在先前工作的日子中,才是工作環境中最自私的那一位吧?總是不願去溝通與教導自己的工作習慣,直覺認為對方應該體認自己工作辛苦,所以他也要有所作為,而不是只是站在一旁看著自己瞎忙。日子久而久之才發覺自己才是最愚蠢的那一位,同時也是造成自己瞎忙內耗的主因。

而舊的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的開始,不免對自己有所新的期待。

但願未來開店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