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12/09、10、11、12、13

沒想到上周才得知店內的韓國女咖啡師Jinny離職,這週二馬上接到禮拜三早上緊急加班的電話。電話的那端是店裡頭的早班領班Ange,只聽到她詢問完我的意見,我也因為休假沒什麼安排答應加班後,她默默說一句:

Sam,he quit the job.(Sam離職了!)

其實前幾週工作下來的感想,Jinny和Sam陸續的離職,自己沒有太多的意外以外,同時也覺得悲哀!畢竟不尊重咖啡師一事,並不是我到這一家店以後才出現,但我也只是那一個把這個問題更加激化的人而已。而近期的工作也因為一連走了兩名咖啡師,反倒讓自己的工作量又回到以前星巴克時期的樣子。

而這篇要提的,不是店裡的管理結構如何糟糕透頂,留不住人這一點!反倒是放逐自己到澳洲業界後,自己增長了多少對於員工間的相處,多少次是自己的任性脾氣與傲慢,使得團隊工作時常淪為個人英雄主義時,才知道日子過了這麼久,自己能力漸長的每一天,越加熟悉本身的咖啡師領域,與強化服務客人該有的人格特質後,更是拉遠自己與後進之輩或同事之間的合作關係。

我當然樂於溝通與協調,只是當自己過於執著於每個人都應該主動支援彼此,與那不用溝通就該存在的默契時,我真為自己的天真感到悲哀!早在星巴克時期就應該知道的,對於工作本身,並不是每個人都帶著與自己相同的工作熱忱與熱情,去與人與物相處之!更真實的是,工作只是工作,沒必要帶那麼多個人情緒來處理。

隨著時間過去,從一開始剛從大學畢業的小伙子總算開始學會也知道,自己的熱情與工作熱忱,不是其他人可以比擬的,更真切的是,我今天當客人一回事,可能是誰人口中的笑話也說不定。

要說未來開店到底有什麼的想法,與其說開店,不如說是開一個給自己這一種人能存活下去的場域!拼死命就為了成就別人一餐的美好,有時候說起來,自己也是從小被台灣奴性教育的那一群,反駁不到哪裡去。

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12/03、04、05、06

工作的瓶頸正式進入到下一個狀態,店裡的咖啡師一連走了兩個,只剩下自己一個!當然地,自己也知道這一家店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導致今天自己服務的店裡,四大塊人力:廚房、咖啡吧台、調酒吧台、外場服務生,突然在咖啡吧台這一塊,嚴重短缺到如此地步。

尊重與否。這是我在這一次店裡咖啡師人力大量出走所觀察到的。

從我九月11號正式開始服務到現在,韓國女咖啡師Jinny跟我提起在我之前有兩位短暫的咖啡師,而在我之後剛好有一個是回鍋協助的澳洲咖啡師Sam,一連與不同國籍的咖啡師聊談到這一家咖啡店的好與壞,卻都很直接也有默契地討論到這一家咖啡店對於咖啡師的尊重,並沒有想像中的好,且相關的福利與薪資,真的慘不忍睹!(雖說慘不仁賭,但相較於台灣,這一家店的薪資每小時18元澳幣起跳,假日週六加薪120%,週日150%,還是比台灣好很多!但因為卡波我是在澳洲生活,所以就以澳洲的咖啡師標準來看一家店。)

回到工作的本質上,如果今天自己站在雇主的角度來看雇員,要留住一個員工,從規劃在薪資高低、員工福利好壞、升遷制度、管理辦法這些都是文字面的架構上,到延伸而出的是價值面,那員工本身的自我價值實現與發覺,以及每家公司都會有的員工之間的工作氣氛與文化,這些都是讓自己在這一次咖啡師人力出走氣氛中,自己觀察到的。

如果在跨國人種、國家文化下,要群聚一群不同成長背景的咖啡師、調酒師、廚師、服務生,除了明列好上述的公司營運面在文字面上的架構,要如何去經營好軟體面的員工人際關係、企業文化,正是一個管理經營者要去面對的議題。這才讓自己回想起以前在星巴克時期,在自己成為儲備幹部後,常常和自己最後一個店長Chilly聊起管理風格時,她總是提及到在領導統御裡面,最難做到的就是放手與個人風格經營,要學會信任部屬之後,還要把自己的領導風格建立到不只是下放,更是建立好自己在下屬心目中,那種兼具詼諧與威脅的自然管理狀態。

開店前的規劃,不管怎麼規劃,才發覺最難準備好的,不是資金,而是人,人找好了嗎?心態調整好了嗎?是否能開始磨合並且忍受彼此的脾氣與不健全?這些反倒成了自己在澳洲打工旅行的日子裏,更深一層的感觸。

2015年12月1日 星期二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11/19、20、21、22、27、28、29

回到正常工作日子,一連兩週七天的悠哉上班日,反倒讓自己有種錯覺是,是不是自己在店外營運某方面而言,也開始放起了無薪假?但回歸到本質上,是不是自己太習慣於台灣超時的工作型態,反倒讓自己忘記生活的本質是,不應該讓生活的本質沉浸在高強度的工作上,進而迷失忘記了對於未來生活的規劃與想望。

而反觀到收入,很實在地,從開始這一份工作到現在,確實已經可以讓自己過著不錯的生活以外,也可以讓自己有多餘的資金,可以去嘗嘗看當地的食物與購買在台灣比較難入場的咖啡調飲器具,在這樣子的狀況下,確實讓自己在咖啡師本職上,一直有學習的機會,同時也讓自己有空閒的時間去著墨自己求學期間沒接觸到的調酒師Bartender知識。

但在工時與收入穩定後,實際檢視自己的收入後,每周服務時數落在30個小時,每周僅維持在600澳幣左右的收入,確實能儲蓄下來給以後自己想開店的夢想,作為一個開店本還是有一點難度!反觀到店裡的人力排班問題,確實與自己先前在星巴克所見所識的,有很大一段落差。

或許也是剛好讓自己有個練習的機會可以一路上學習過的排班知識,找個一天來跟Elise聊聊自己排出來的班表,說不定是可行的,同時也是讓自己能預先練習以後開店的人力管理。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11/12、13、14、15

直至這週,算是店內讓自己感到最挫折感的一週,不只是種族歧視以外,更多的是自己一路上的磨練,好似都被人當作是沒有歷練過一樣,那些咖啡壓粉、蒸奶、排程技術,又或者最簡單的工作服從,全被翻出來一一檢視以外,也讓自己更加感受到自己在澳洲咖啡業的定位:

一個持打工簽證,到澳洲打工的黃種人。

的確地,這樣子的感覺也在魔豆咖啡出現過,當自己急著表現些什麼,但追其根本只是希望自己服務的店鋪,在營運管理上有更好的狀態時,自己會不會淪落到一種想太多,同時也是做太多,反倒讓別人落入到一種困頓無法了解的狀況?

答案是是的。

在澳洲咖啡業工作的日子,前後待了也兩家咖啡店有,一家連鎖、一家獨立咖啡店(本質上是Surfers Paradise 當地的夜店Shooters的關係分支企業),管理結構如何的,當然自己都說得出一套好與壞,也頻頻嘗試著去提出建言(原諒我,作為下屬,我確實是那一種不守本分且多言的麻煩人物。),同時,也把自己所遭遇到的管理問題,一一記錄下好給未來的自己開店好,好有個經驗可參考。

而真的開店後呢?

是否自己能成為現在自己所希望的上司類型?懂得傾聽與溝通,同時採納建言。些許時候的確也感受得到,這不只是一班普羅從業人員所冀望的,更是每個管理職想要成為的理想類型。如何去權衡與經營自己與下屬之間的部屬關係,說到頭來還真是自己未來要有心理準備的一門課。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11/02、05、06、07、08

排除先前常去討論的員工本分、管理職問題,聊聊自已在澳洲生活看到的文化衝擊。

在台灣,我們總是見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為落後代表,總覺得在台灣的泰國或越南料理小吃店,帶著些情色意味,或者讓人無法親近的外勞感。而反觀澳洲,在coles及woolworths,甚至有泰國以及越南料理的食材調味品的專屬櫃位!更別說自己真正開始品嘗且學習泰國及越南料理,甚至以這兩國料理的元素融入到自己咖啡調飲/酒,都是自己出發來澳洲前沒有預期的。

曾幾何時,我們的教育讓我們自然而然會說出印度阿三、泰國阿泰、印尼阿勞、菲律賓菲傭、越南阿南仔這種話時,是不是自己早就淪落一種自我民族優勢的本位主義,而忘了去學習些什麼?我在澳洲吃到的是台灣從來沒有的泰國料理,東陰湯與泰式豬肉料理,鮮明的萊姆葉香氣,和著檸檬香茅特有的柑橘基調與魚露特有的厚實甘味,形成了一種自己從來都沒想過的平衡感;越南料理那令人一吃再吃都不厭倦的生春捲,薄荷、九層塔、生豆芽、蘿美生菜、越南粉絲、米紙、鮮蝦、水煮雞肉、照燒豬肉,搭上海鮮醬與花生碎,無比的鮮味,這是台灣也沒有正式嘗試過的!更別說在自己熟悉的牛肉麵裡,將手工白麵條替換成米製的河粉,另外加入生辣椒碎與生豆芽、薄荷葉、九層塔,那紅燒的醬味,可以因為這些改變有了不一樣的味覺呈現,這是自己到現在還是吃不膩的新好味道。

而回歸到咖啡這事情上,殊不知台灣自視甚高的精品咖啡,一點都比不上泰國與越南,早就在咖啡文化上,獨樹一格地各自擁有顯著的咖啡飲用方式,泰國的白象咖啡、越南的PHIN滴漏式咖啡與煉乳。反觀台灣,如果真要說些成就,85度C的蛋糕咖啡外帶店文化,確實在台灣咖啡歷史上成為一個里程碑式的成就,也帶動起台灣咖啡業界的店舖經營上,有個很明確的型態:糕點文化,但如此的盛況,卻在近年來服務品質低落與澳洲國外分店爆出違法低薪,同時,南部金礦咖啡、多那之咖啡兩家新興的咖啡連鎖店興起後,在品牌經營上,頗見疲態,卻是讓人感慨!

繞了一圈又一圈,其實反觀到自己的未來規劃,開店這事情,到底要找好哪一個方向去鑽研?說到頭來,真的會是接下來,打工旅行的第二年,自己該省思的主題。

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10/28、29、30、31、11/01

又到了另外一週是磨煉自己心性的日子,當然的,服務業就是如此,與人相處多多少少就是有些摩擦如何的,但當自己所面對的是內部的人事問題,更甚之,是所謂單純的種族歧視問題時,關於管理職中常出現的人格特質,也就是領導統馭常提到的:領導風格,如果自己無法有所作為時,身處於執行端末端的服務人員,又該如何去和上頭的管理者溝通?

回到另外一層面是,當自己是管理者時,會不會忘記當初自己在這一連串的日記連載中,遺忘自己所觀察到的管理問題?進而落入到管理職常見的盲目問題,又延伸而出的餐飲服務業常會有的「現場主義」型態,觀察現場問題,反倒淪為只觀察自己有興趣或者偏頗的面向,除了遺漏其他管理面向以外,也讓自己誤判觀察到的就是結果,而忘了去討論與分析,造成現場出現問題的咎因。

至此,還是會去嘆息怎麼自己從事咖啡業都快邁向第四個年頭,怎麼這種問題還是處理得這麼生疏不上手?是不是自己在執行端上,忘了把事情做好做滿以外(不免用個時事梗調侃自已),而與人相處也是自己工作該做好的責任之一?這句話當然不是說自己在工作上是個難相處不合群的員工,意指的是在工作合作上,我當然是以和為貴,同時同事有求於我,我當然樂意幫忙居多。只是隨著日子過去,還是有所被得罪或者得罪了誰,說到底是自己無德,沒能服人,還是誰人內心有鬼,有些說不出口的內心問題?(笑)

說到頭來,關於在澳洲的日子,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給自己磨練心性吧我想。(笑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10/22、23、24、25

休假四天後的上班,果不其然像是自己所預料的,店裡頭回到自己還沒來這一家店上班的樣子,糕點管理、環境衛生什麼的,其實也因為如此才正式去反觀自己一路上的磨練是對於一家店舖經營的訓練。

這一周也算是自己正式開始以自己過往的閱讀經驗去嘗試咖啡調酒的一周,才發覺以咖啡常見的基調風味來尋找且拼湊出一份酒譜的過程,如同在複習自己以前在星巴克努力學習咖啡入門知識一樣,三大產區的特色風味與優劣質咖啡在味蕾上的表現方式,剛好可以用於咖啡調酒在找基酒或者利口酒Liqueur的方向,同時,將咖啡原本的苦味來源作為調酒常考慮的bitter苦味來源,延伸出來的調法又能分成掩蓋與陪襯、融合,如同在咖啡中,用糖和奶精去掩蓋劣質咖啡特有的腥臭味;用極好的奶泡與蒸奶陪襯出咖啡的醇香;以苦甜的巧克力加上核果柑橘基調的咖啡融合出特殊的摩卡風味。

在咖啡學問中的磨練,總有些地方很恰巧地相似又不雷同!很慶幸自己來到了澳洲遇上了好東家以外,更讓自己興奮的是莫過於咖啡本行中,拉花,這一門學問在台灣一直苦無機會,找不著一個學習的對象!(後來在魔豆咖啡的半年,只是讓自己習慣手動式咖啡機的排程作業,至於拉花真的沒什麼幫助!)剛好同為是Barista的Jinny,出身於韓國咖啡體系,一問之下才知道已經有4、5年的經歷了!每次看他在拉花時的穩定度與專注,真的是讓自己感嘆先前的經驗不是經驗以外!同時也開始去思考些事情是:

當自己的拉花技術還不足以端上檯面,但店裡客人已經先對自己的咖啡手藝有所稱讚時,那訓練好自己的拉花與充實自己在客人等待咖啡時,可以供閒聊的話題的能力,是不是一種做好自己工作的本分的認知?

在澳洲的打工旅行日子,確實有很多地方是超乎自己想像,從當地的咖啡文化到實際自己参與其中,實在體會到有別於台灣沉浸於名號的咖啡文化,在這裡,風味與服務,才是一家咖啡店能長久的本質所在。而拉遠來看,未來呢?自己回到台灣開店以後的生活?能否在台灣找到與自己在澳洲磨練的咖啡店,那樣子極好的咖啡豆、牛奶,以及那樣子總是對於風味有所堅持而不妥協於行銷用詞之中的客人?

一杯咖啡,能傳遞的,實在很多!而一位咖啡師,能做好的,不就是蒸上一杯極好的牛奶與絲綢綿密的奶泡,和著力道壓得恰好,香醇卻帶著產地風味與烘豆師手藝的一杯好咖啡?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10/14、15、16、17

工作是這樣子的,隨著工作滿月後,先前工作的經驗反倒讓自己很快地掌握這一家咖啡店的營運方式,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每天相處的同事,也開始有些徵兆是,就算人來到了澳洲,喝起洋墨水,領起澳幣薪水後,一樣的非善類問題,還是在店內持續著。

怠惰。

店內有一位員工的背景,和自己有些相像!同樣也是打工旅行來到了澳洲打拼的女生Ange,他同時也幸運地從我工作的Elston Restaurant & Bar取得了工作商業簽證,等同能在澳洲多留下4年的簽證。卻在幾次搭班之後,開始發現Ange在店務上,其實沒自己所想像的認真盡責,更甚之,很多時候會做出對店務運作上的干擾行為,像是直接把收到的履歷丟掉、客人的點單放到已經出單的針山上、出菜時,直接略過廚房和吧檯的響鈴通知,久而久之,這其實是很令人無力感的。


如果一家店的老員工出現了很嚴重的疲態,甚至已經開始出現破壞店營運的行為時,那做為一個員工,該如何反應?又或者,當自己是一名管理者時,那該怎麼處理?

Ange是因為工作商業簽證才得以留在店哩,卻也因為如此,沒了可以自由替換工作的選擇權,或許是對店裡的工作感到厭倦,又或者最根本的,身為管理階層的店長,沒有認真地去處理這些員工激勵的人資管理。哪一天自己開了店,這也是自己會去面對的吧?特別是在店務已趨穩定,開始需要穩定經營人資這一塊時,如果自己遇到了老員工有了疲態,自己又該如何安慰激勵起?

關於開店,確實還有很多需要努力學習的。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10/05、07、08、10、11

在澳洲的日子,一天一天過,隨著越加熟悉店內的店務,同樣悲慘的事情又如同先前自己在魔豆咖啡所經歷的:

如果當自己所識所學的管理與做事方法,都是源自於大型連鎖企業體,那在一般獨立咖啡店的不習慣與不自在,是源自於?

不得不去承認的是,些許時候認真工作所帶來的個人鋒芒畢露,搞得團隊裡的小人無所四處藏躲,反倒頭來惡搞中傷自己時,歸咎其原因,莫過於自己不夠內斂吧?些許時候自己的確是這樣子的,帶著你不做那我來做,我來做就是沒做好不罷休的報復心態。

拉遠來看,對於一個店鋪經營上,自己的出發點是好?還是壞?當然有其被討論的空間!而只是光就一個做人處事的道理上,頑固不靈,莫過於我這種全力投入店務的傻子。

抽離開一點,這種打工旅行中的反思,不正是其意思所在?

在台灣,忙著賺錢、忙著生活中的無關緊要卻不能不做的瑣事;在澳洲,惟一讓自己關心與注意的,也就只有一個,正是找到一份養得活自己的工作以後,其他時間點只要好好關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反思一路上自己的所作所為,規畫些未來該何去何從,久而久之,在澳洲打工旅行的工作,比起在台灣的「勞苦付出」,更兼具了生活本質上的意義:「活著」,體會生活中的大事或小事。說來也會讓自己唏噓不已的是,在台灣,辛苦地工作、努力地充實自己在工作上的知能與技能,來到了澳洲,卻都回歸到最原點:「客人」。

餐飲服務業,說到頭來最重點的,還是客人本身買不買單自己的服務,反觀自己在咖啡業中,的確是努力充實著自己的知能與技能,卻常常忘記最重要的是,遞出去的每一杯咖啡,是不是真的讓每一位客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用心?還是到最後只是淪為一種口頭上教條式的自我訓則,實則虛度一天又一天,淪為工作上的奴隸式思考,只求溫飽,而不求個人成長的日子,不正是自己在魔豆咖啡的日子?

那猶如地獄輪迴般的無所適從,卻只能隨著生活隨波逐流的勞動工作日子。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09/30、10/01、02、03、04

工作即將屆滿一個月的一週,對店務有了基本上的認知。


來到國外,正式開始在咖啡吧台工作,一天一天煮了幾十杯咖啡後,出了國門到了澳洲,對於咖啡業,還是離不開餐飲服務業的大原則:

衛生、品質、味道、速度

相較於在台灣星巴克常常有讓自己不知所云的買一送一和奧客問題,在前一家因為沒有正式站過吧檯,反倒在這一家站過幾次吧台後,著實被這裡的咖啡文化嚇著!從會去跟自己計較奶泡的綿密程度,espresso壓粉的味道表現,到會因為咖啡煮得好喝,特地走來吧檯前致謝且自我介紹的客人。前兩項是技術面,這本來就是自己該做好的,但能遇到特別關注的客人,不免讓自己驚喜萬分,畢竟比起在台灣讓自己不懂是在買超商罐頭咖啡還是星巴克的客人,那去冰牛奶加到半糖少糖去奶泡的客製化,說到頭來真的是為了喝一杯品質極好的「咖啡」嗎?倒不如說是幫自己買了個星巴克LOGO的咖啡。

而特地走來吧台致謝,更是讓自己堅信來這裡的目的不無虛假,也是自己想要來的地方!

那除了不同於台灣咖啡文化的體驗以外,另外一個讓自己越加感觸的,莫過於店內同事,說是跟台灣國籍不一樣,有個韓國籍女咖啡師,和眾多澳籍咖啡師、服務生、外場領班。儘管來到了離台灣六千多公里遠的澳洲,語言和台灣也不同,人群組成,客人的消費習慣,當地的咖啡文化,許許多多都與台灣不同,但只要餐飲服務業是以人為出發點,不管是客人還是店員,還是離不開管理。

店裡也確實有人員怠惰跟溝通問題,比起在台灣語言前提是可溝通的狀況下,在澳洲簡直是令人頭皮發麻地恐怖!自己是亞洲打工旅行背包客以外,加上自己是新員工與非英文母語,時常見到老員工近乎惡搞式的拖垮店務,真有時候感到雞皮疙瘩的是,當今天是穩穩且認真的工作,卻被老員工視作為眼中釘時,那...這一家咖啡店之所以還能生存的原因是?

另外一部份還沒沉淪且認真工作的員工付出嗎?

那這一個管理議題還真是耐人尋味,畢竟已知幾位老員工已經實屬於店務運作上的冗員,那相較於此,像是我這樣子的店務貢獻者的打工旅行簽證員工或者其他兼/正職員工,要如何去溝通與解決這辦法?那輪到自己回台灣正式開店後,自己要怎麼避免開店員老員工到後期喪失工作熱情?

新的工作環境,果然還是可以激起自己新的工作熱情與給自己更多的工作感觸。

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09/22、24、25、26、27

習慣了第一週之後的第二週開工,工作的Elston剛好是位於Surfers的鬧區,這週又是Queensland的Public Holiday,人來人往之間的程度,其時與自己在台灣星巴克碰到買一送一活動,是不分軒輊的!甚至於加上有餐點跟桌邊服務,店內人手不足的程度,其時在這週臨時加班的通知下,是感覺得出來的。

而以往的工作經驗卻也讓自己很快地抓到在這家餐廳咖啡吧該有的步調,的確地,如此一個國家風景景點地區的門市,這樣子的門市型態,算是以前自己在台灣工作過的門市中,比較少接觸的!相近的頂多就是交通站門市類型,但是在來客的類型上,自己現在工作的Elston,確實常常出現陌生客以外,在接待觀光客上,除了自己本身的英文能力真的不夠好以外,太多是當地人的飲品用法,這確實讓自己很吃虧!

而語言是自己一直要努力去突破的問題點以外,更大的重點是在於店內事務與其他員工合作的處理上。幾天以來,在工作時,其實有感受到值班、店長對於自己的重用以外,也發覺跟自己一樣是咖啡師Barista的澳裔、韓裔女同事,其時沒有自己想像中的好相處以外,更讓自己感到意外的是,店內和台灣星巴克或者獨立咖啡店都存在著男女工作不平等的狀況,特別是搬重物或者相對勞力為主的工作,還是會丟到自己身上。

看來處理工作上的不平等,不僅是自己在台灣一大課題以外,在澳洲這裡,更是一個要被注意的,其實也讓自己一再感慨,是不是自己的修養不夠?才讓這樣子的問題,一直反覆發生而無法順利溝通良好,反倒是讓自己常常工做起來有種被占便宜的問題。

2015年9月23日 星期三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09/16、17、19、20

從試工,正式上班兩天後,開始從16、17這兩天一個人站吧檯,回到19、20號一樣是跟韓國女同事站吧檯,檢討了一輪自己前兩天單獨站吧檯的過錯。

很是尷尬的是自稱三年經驗的自己,蒸個牛奶,連兩天出現粗泡泡、二蒸的問題,更別說單獨一個人站吧檯,在處理大量點單時該有的冷靜跟穩定,隨著自己遠離吧檯,沉浸在生活的種種思緒以後,很不負責任地忘光光,說到頭來真的是有點違背了自己當初來澳洲的堅持與一路上的磨練。

技術面的缺失,固然是自己一直需要去改進的!

聊聊店裡特別的咖啡文化。從第一天正式上班到現在,總是可以得到客人對於咖啡好喝的稱讚,一開始總覺得是自己的錯覺,可能是剛好當天消費的客人心情特別好,所以想稱讚上幾句。隨著一位兩位的稱讚到第三第四出現後,才正式體認到,這就是這一家咖啡店獨特的文化:

稱讚餐點與咖啡的美好。

與在台灣咖啡業工作的情形相比,店員會接受到顧客的稱讚,遠小於接受顧客的批評,同時,雖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這種話,也聽過看過不下數百次,只是真比起客人素質與對餐飲服務業的尊重而言,自己在澳洲才開始第二份的咖啡工作,開始讓自己體會到有別於台灣那種只是想把咖啡作為舶來品,又或者是身份、品牌的裝飾品,實實在在地想喝杯好咖啡的咖啡文化。

在澳洲,從剛落地,自己先從一名消費者去看這個市場,到有了機會成為這個市場的供應者時,從一杯杯讓自己驚嘆的咖啡,認真去找出好喝的原因到自己是能給出一杯杯讓人驚嘆的咖啡時,從認真找出買來的每一杯咖啡好喝的原因,到反觀自己到底遞出去的每一杯咖啡好喝的原因,這樣子的心境轉換,總是帶著更深遠的自我檢視,哪些是自己可能遺漏的缺點?而哪些又可能是自己能讓咖啡如此美好,卻沒被自己察覺的優點?如同餐飲服務業的主軸還是客人,沒想到來到了澳洲,最重要的一課還是要先從客人反觀自己開始去改進自己在吧檯上的一點一滴。

真猶如比利時詩人的青鳥記(L'Oiseau Bleu)所敘述的,當我們千辛萬苦爬山涉水,就為追求那生命的青鳥時,轉身,他其實就在自己的身旁。關於我那始終不想放棄的咖啡師夢想啊!未來真的有很多需要自己多加琢磨的。

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

關於食物價格與價值,我要說的是

以打工簽證落地澳洲生活到現在,前後也算是半年有了!由於自己來澳洲的預算是以自己先前在台灣的存款為主,小資男孩的我,其實沒有太多金錢在外食價格普遍中高的澳洲,當個在台灣早已習慣多年的外食族。

而正式從Bundaberg結束農場生活,回到Surfers Paradise開始咖啡師的工作生活,也算是快兩個月有,加上其中一個月左右的長期休假沒有工作的生活,從購買食物到自己是製作食物的一員後(咖啡師做咖啡,某方面也算是食物吧?),看著一杯其實自己知道有什麼了不起也沒什麼了不起的咖啡一杯一杯遞出給客人時,成本是多少,其實當Barista的,水冷暖自知!一桶兩公升的牛奶在澳洲只要兩元澳洲就可以買到,一杯咖啡卻是4元起跳居多!(排除那些連鎖速食的低價促銷,但不得不說我對澳洲的麥當勞咖啡品質之高,無不佩服!)。而在台灣,一桶兩公升的牛奶150元左右,而一杯咖啡80元左右,兩國之間在咖啡上就可以看出些端倪。

在台灣,連我在內,常有一種對食物價格的想法是,一碗飯一盤菜一杯飲料一份雞排,都有其各自的「common sense」價格,在澳洲亦同如此!而往回看到食材價格,那所謂的一碗飯一盤菜一杯飲料一份雞排,比起食物的價格時,台灣總是食物近似於食材或者略低於食材,在澳洲,卻永遠都是食材遠低於食物。而在這種食物的價格與價值(食材價格)之間的落差,無不讓自己開始去觀察一樣都是餐飲服務業,在澳洲與在台灣的差別。

在台灣,小費文化與周末上班加給這其實是非常不常見,而餐飲服務業的高工時與低薪,更是大家見而不去解決的,隨著收入薪資與工作內容繁重,在台灣是可以常常見得餐飲服務人員上班是洩氣的,又或者服務的態度,不是那麼真誠的!等同澳洲常見的低薪中式餐廳亦同如此,在服務人員沒有對等的薪資收入和休假,久而久之,服務品質低落也不就是多麼意外的問題。

在澳洲,在法定工時每周38小時,以及週末薪資加給,餐飲服務業的價格普遍中高價位,更別說飲品類,只要牽扯到酒精,政府的酒精政策下,價格更是驚人!(啤酒平均5~6元每杯,每杯330ml,而調酒或者紅酒更不用說。),在消費單價普遍居於中高下,其實店家在經營上的人事費用負擔也相對可以有所平衡,但這過程中還不包括澳洲有的小費文化。

從事咖啡工作的兩個多月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不只是正常週薪收入比台灣好,更多的是客人與自己的互動,關注在餐飲與服務的品質上,兩國相比之下,關於「人」,台灣天天喊的口號「最美麗的風景是人」,反倒是在澳洲看到何為尊重餐飲服務業。

於此才知道自己在澳洲那常常讓自己措手不及的外食帳單,那不單單是付給店家營運費用,連同小費,多的是對於整個餐飲服務業從業人員的尊重。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09/11、12、13


在沿街遞送履歷約略三十幾家後,自己幸運地錄取了新的咖啡店工作:Elston Restaurant & Café & Bar

09/10的下午,自己還是沉浸在多封履歷投遞後,全然沒有消息的消極心情裡,看著包包裡還剩下三份履歷,走在Surfers Paradise的街頭上,路過七月剛到這裡已經投遞過,也同樣是沒消息的咖啡店。硬著頭皮,上前帶著微笑再詢問一次,順勢地再投遞一次。

09/11的上午,依舊往常地準備好履歷,再走一次不知道走多少次的Gold Coast街頭,哪怕有一個角落小店有著錄取自己的可能性在,一通其實自己到現在還是不能流利且順暢聽懂的澳洲口音英文,突然來了個try,也就是正式錄取前的試工,一個小時半的戰戰兢兢換來一杯咖啡與爽朗的對話:

Can you work tomorrow? 8 am in the morning! that's it!

突然其來地錄取讓自己措手不及以外,也讓自己突然弔唁起前幾周的低迷情緒。

09/1213正式開始上班,同事是名叫Jinny的韓國女生,咖啡店是位於Surfers Paradise Soul Tower一樓商圈的典型澳洲餐廳,同時也是自己來澳洲眾多想接觸的咖啡店類型之一,店內架構其實很簡單也很嚴謹,內外場大分成CaféBarKitchen,那細分職責就是服務生、咖啡師、調酒師、廚師、洗碗雜工這一類的職責。

比起先前在The Coffee Club看到的,近似星巴克的營運架構,只是多出個簡單的系統廚房,提供早午餐,但主軸還是在早午餐與咖啡之間,反倒沒有特別偏向哪一塊,在管理架構上也只是以一班制與Casual來處理店鋪營運人力需求。

相較於此,Elston Restaurant & Café & Bar這一份新工作,反倒開始讓自己學習一家餐廳式的咖啡吧要如何去平衡內外場人力需求。正式工作的頭兩天,除了因為許久沒有接觸到忙碌的吧台工作,讓自己一開始頻頻出錯以外,不熟悉店內的潛規則,也讓自己吃了大虧,像是自己做果昔奶昔用的香蕉,不是從Kitchen說拿就拿,反倒是自己要去地下室的冰箱拿,這在第二天上班時,最讓自己難堪!Kitchen裡頭,在眾廚師面前,被主廚Chef劈頭爆罵,除了只能頻頻Sorry Sorry傻傻地說以外,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辦才是。

兩天工作下來,最大的感觸不只是幸運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咖啡餐廳,而是比起台灣的咖啡文化,自己正式上機煮咖啡給客人的機會跟次數沒超過30(因為畢竟還是有韓國女同事在,他資歷比我深) 得到客人善意或者調皮回應的次數,頻率遠大於台灣星巴克工作時期,這反倒讓自己暖心又覺得值得!

Would it be good coffee?
Thanks for good coffee!
How marvellous it is!
Beautiful!

某些時刻,Barista一職,不就是為了這一瞬間而存在?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08/24、25、26、31~09/07、09

將近三個禮拜的遠離工作日記的書寫,生活緩慢而密集地像似冰河的流動著,嗶嗶剝剝地龜裂聲響中也出現些生命的契機。在這段日子裡,經歷到台灣人最讓人洩氣的無薪假問題、類失業的遊民狀態,從開始體認到自己的The Coffee Club Casual的雇用型式,其實不像自己所想的那麼好,開始接受自己是類失業外加無薪假一周一周過,看著戶頭的存款,暗自計算著自己的底限是哪一天要準備背著「一事無成」的臭名回台灣,開始過著每天和自己相處的沉悶日子,反思著一路上自己所作所為是不是有哪一點是有做錯或者自己的人個特質有偏差,才將自己搞到這副田地,一系列的正負面思考交錯,算是這時期自己最難忘的。

在這段時間,承襲自己在台灣的生活習慣:運動、閱讀,如果說運動是為了身體健康,同時提供一段時間讓自己遠離3C產品,好讓自己與自己對話!那閱讀,更是更深一層的自我辯駁,這段時間裡,我跑了一圈又一圈自己去過或者沒去過的Gold Coast海邊沿岸與鄉間小路,而看過的書,卻是比起先前在台灣,除了企業家的身家故事Sophia Amoruso – Director of Nasty Gal以外,更集中在個人思辯或者民族思想的議題上,〈長路 The Road〉、〈刺蝟的優雅L'élégance du hérisson〉,反倒讓自己去洗練人格特質中多餘的鋒利。

Sophia Amoruso他自己的自傳裡面提出了一句對於理財很直接的看法:

「當你賺錢的時間遠超過花錢的時間,你會為自己沒怎麼想就存下的金額驚喜不已。」

對於理財觀念而言,這是一句非常棒的警惕與消費觀念。但對於適逢低工時低收入與重新找工作的挫折感的自己,反倒轉換成更直接的鼓勵是,當自己今天重新找工作,自己多花少時間把自己找工作的意願傳達出去? 從準備履歷到正式發送履歷,自己掃街拜訪每一家店舖的打扮,是不是不知不覺中都會透露出自己對於一份工作的在乎程度與否?這是我在這一段時間的眾多感觸之一。

〈長路The Road〉一書是自己意外在Gold Coast圖書館的Southport分館中尋得的,作者是美國的Cormac McCarthy,書裡說的是末日之後,一對父子在路上求生的互動,詳細的書評介紹,可至wiki查看 (http://goo.gl/YfbvNB),其實看著書中形容末日後的城市如何頹敗,如何使人絕望,在某些程度上,和自己前幾周的生活狀況,莫不相似至極!由於存款不多,自己也沒什麼娛樂花費,對於三餐能省則省,兼顧營養以外,幫自己買了一大袋麵粉,三餐都是煮自己愛吃也拿手的麵點,台式蛋餅、麵疙瘩、醬炒烏龍等,只是再怎麼好吃的食物,一而再三地重複,也會有吃膩的一天。在書中的最後,父親依舊因為長期營養失調和久病過世,留下兒子,卻也是往後兒子的人生裡,留下對於人性一絲絲信賴感。

對著滿是困境與絕望的生命,還抱持著希望與樂觀的思路,其實反倒勉勵著自己在這一段時間裡,雖然不得志,工作不如意,可自己還是有機會去爭取到些咖啡工作的可能性,這也促成自己在準備離開The Coffee Club這一份工作的最後兩周,很勇敢地四處拜訪Gold Coast附近的咖啡店,約略路程就是SouthportMainbeachSurfers ParadiseBoard Beach,算是一整個南北縱貫走透透,而拜訪每一家咖啡店,也訓練自己不怕去跟澳洲人開口說英文,同時開始去認知到當地的咖啡風氣。

直到現在正式跳槽到Elston restaurant & Café & Bar,自己依舊感謝自己對澳洲生活的不氣餒與奮鬥!畢竟親手遞出去的履歷加上網路投遞的履歷,前後也快6070封,直到最後沒下落的還是大多數時,那真的很令人失望!

〈刺蝟的優雅L'élégance du hérisson(https://goo.gl/aDvakb)與〈長路The Road〉一書相同,是自己在Southport分館讓自己意外找到的中文書,在台灣其實有關注過這部作品,反倒是來澳洲以後,自己開始正式去拜讀!不得不說的是在這本書裡面的主軸觀念是:「曖曖內含光」,但其實更多的是這是一本人生哲學的書,裡面有些句子確實是在這一段時間裡,讓自己特別有感覺!

「強者生,弱者亡,他們的享樂與痛苦程度和他們各自的階級地位相當。」

「未來的用途是:以充滿活力的真正計畫來建設現在。」

「沒有代辦事項,每個日子都聽從自己的旨意;時間,時間裡沒有後來,現在就是後來。」

我不得不稱讚這一本書在我人生低迷階段時,成為了一種引導自己思考的引子。比起先前說話總是不經過大腦,在與澳洲人對談時,或許是因為用英文,需要多加考慮用字的準確性,讓自己多出更多說話前大腦要動的時間,而求職時,這一本書反倒成為督導自己求職態度跟氛圍的參考標的。

而這樣子低迷的日子,到上一週09/11正式出現改變,我從The Coffee Club跳槽到Elston Restaurant & Café & Bar的日子,期待未來有更多成長吧!

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08/17、19、20

由於一份Casual型態的咖啡工作,還是不能滿足自己現況的生活收入需求(房租+伙食費+每週固定存款,為了將來的開店或者讀書用),在朋友介紹下,再接了一份旅行社的小零工,作為每週伙食費的收入。

回來到Surfers從第一二週找不到工作的半休假,到正式上工也算是進入到第四個禮拜,生活也算是找到個節奏是,兼具打工和渡假的速度。很坦誠的,有別於多數台灣人來澳洲的目的:賺錢,反倒覺得自己的澳洲生活過得極其悠哉!

時常反省的是,當自己準備著回台灣想開店,或者未來有機會就留在澳洲進修烹飪時,反觀到現實面考量,自己的資本真的夠嗎?又或者自己在不知不覺中,竟也習慣了貧窮,不去「力爭」生活品質些什麼。

對於自己一路上的咖啡歷練,始終覺得是不著邊際的,又或者都只是在加強學理上的知識,如同自己可以分享些咖啡知識與歷史時,我其實更希望自己可以多加磨練實務面的操作,手沖的技法、拉花的穩定度、澳洲人所謂紮實的Espresso壓粉諸如此類能具體體現的經驗累積。

時常會去反思自己的是,從事咖啡業這一個浪漫主義為主軸,但常常需佐以現實主義為輔的餐飲業的我,是不是有時候太空口言在虛度人生?而忘了最務實實在地累積身份資本!語言能力也好,財務資本也罷,當自己把自己丟到一個與原生背景不一樣的國家時,才發現好多事情是在台灣以為距離自己遙遠的,但反倒來到了一個遙遠的國家後,才發現這一些如此的迫切著,需要自己下定決心。

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豆子,有事嗎?>Merlo Coffee - Australia Skybury



從日前,人還在台灣,收到在英國工作的客人一盒Whittard的咖啡豆禮盒後,開始了這一系列的小專欄,分享自己用星巴克的品嚐方式來書寫不同品牌的風味與品嚐感想,約略一年後的今天,我來到澳洲打工旅行,從3月剛落地,積極地蒐集澳洲當地的咖啡農場資訊、結束一般農場工作、回到黃金海岸正式開始從在地咖啡連鎖品牌The Coffee Club的第一份澳洲咖啡工作。

而在澳洲最常看到的咖啡豆烘豆品牌,Merlo Coffee、Campos Coffee、Toby's Estate,都有所謂的咖啡豆合作供應商的店家,意即店家是獨立品牌以外,但掛牌使用來自上述的咖啡豆烘焙商的咖啡豆,但同時,自己住家附近也有一家Merlo Coffee,雖然沒順利申請到這一家咖啡品牌的工作,但至少可以品嚐他們家的咖啡豆,而接下來的<豆子,有事嗎?>就會以品嚐Merlo Coffee這一家的咖啡豆為主!

而相似於台灣擁有小量的自產咖啡,澳洲亦有自己的咖啡農場,但相較於台灣的飲用市場規模和咖啡豆自產產量,澳洲自產的咖啡豆更是不足於內需市場,同樣是有生產咖啡豆,但在當地咖啡業的想法裡頭,還是會以進口為主,不僅是產量與價格的考量以外,在不同產地與品種、處理法的前提下,咖啡的風味固然有所不同,而如果只是堅持單一產區,固然沒錯!但就跟選擇威士忌一樣,單一純麥和混和,總是有人站台,在這樣子的觀念裡下,Merlo Coffee的咖啡豆,有所謂的常態配方Blend,單一產區Single Origins,更有特別的Bean of the Month每月一豆與Limited Edition Beans限量豆,比起自己以前工作的星巴克,其實在選擇上多出了很多以外,也更是多元地了解自己喜歡且選擇的咖啡豆背景。

而今天這一款豆子,就是Australia當地的豆子,依照豆子名稱來看的話,Skybury是位於Australia Queensland北邊的一個名叫Mareeba小鎮,他是位於知名海潛觀光勝地Carins隔壁的農業小鎮,除了生產咖啡豆以外,同時也產熱帶水果,像是木瓜香蕉酪梨鳳梨荔枝芒果這一類亞熱帶的水果。

在Coffee Obsession一書中,對於澳洲的咖啡所提及的,莫過於他位於亞洲太平洋產區,卻不同於亞洲太平常產區的既定印象:草本與土質香氣,反倒近似於拉丁美洲會有的核果及可可風味!而在世界排名與世界市場佔有率上,還是偏低的第50名,同時不到0.01%的市佔率,這的確是這一個產區的小小不顯眼,但相較於產能產量與世界排名,澳洲當地的咖啡飲用文化,確實知名於世界舞台,從咖啡文化著名的Melbourne到專屬澳洲才有的咖啡飲品:Flat White與Piccolo Latte,特有的熱飲玻璃杯裝盛,亦為澳洲特有的咖啡文化所在。

如果以Merlo自家官方語言來敘述這一款豆子是這樣子的:

Tasting notes of chocolate with nutty finish and smooth mouth feel. This bean has a high acidity and mild body.

在初嚐這一款豆子的時候,確實對平穩純粹的咖啡核果風味感到驚訝!對於一路上嘗過的亞洲太平洋產區,時常會有的草本風味,甚至我直接會用四物湯、桂枝、熟地黃這一類日常飲食會吃到的中藥材,來形容我喝到的草本甘苦風味,而富有核果與相似於可可風味的亞洲太平洋產區,反倒驚喜許多!




如果用以星巴克的咖啡筆記來說這款豆子,它會是這樣子的:
氣味:焦糖、核桃、糖漿
酸度:中
醇度:中等
風味:可可風味、近似星巴克Verona的手沖版本

咖啡豆的外觀如附圖,以產區的介紹來說,這個地區是以Arabic的K7、Catuai、Mundo Novo、Typica、Bourbon為主,澳洲北部產區又以水洗Catuai為大宗,而相較於先前看過的豆型,這一款Australia Skybury的豆子,偏小以外,更帶著一股很強烈的核果與甜味氣味,算是很辨識度的一款豆子!

其實開始品嚐澳洲的咖啡以後,開始會去反思一路上在台灣所學的咖啡知識,會不會是淪為一種自滿?在平常休假日,會去圖書館或者附近的咖啡店坐坐,常會驚訝於對於餐飲知識,特別是自己所屬的咖啡業界,自己在台灣能接觸到的,還是太少!特別是咖啡品種與各國咖啡的歷史,台灣還是會處於需要翻譯過後,或者少量的原文書,這樣子預先被過濾過的知識環境。

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08/13、14、15

工作正式來到了第三週,先前擔心的語言問題,確實在工作時,特別是交代些任務或者事項時,因為不知道專有名詞,所以還要一而再三地確認,有時候不知道怎麼表示自己的慚愧!反倒是服務客人過程中的基本對話,還沒有太大的問題。

說回到自己一個月來的工作樣子,從頻頻驚訝澳洲咖啡業文化和台灣不同的地方到,開始發覺也有些地方是大方向類似,而發展出不一樣的做法後,逐漸開始知道自己先前工作的經驗該怎麼發揮在這一份工作上,像是上機蒸奶泡、壓粉煮Espresso、對於飲品品質的控管、配方的背誦與熟記,算是兩家不同類型咖啡店的吧台經驗,讓自己能習慣配方跟做法上的變動,但很實在地,到現在我仍舊驚訝自己待的咖啡店,對於熱飲咖啡的要求,奶泡、熱牛奶、espresso,雖說這是每一家咖啡店的共同重點!但第一次用透明的玻璃杯盛裝Latte類飲品,讓奶泡厚度無所謂遁形,的確讓自己在一開始站吧台上機做咖啡時,有些自我錯覺是,是不是太久沒有上機做咖啡,退步太多的錯覺?(事實上,應該也真的是退步許多!畢竟將近半年沒有接觸吧台!)

前幾篇也提及很多澳洲咖啡工作迷人所在,但這篇來說說跟澳洲人工作時,我常常驚見些什麼:

比起在台灣店員除了跟熟客聊談以外,在澳洲不管陌生或者熟客,常常會看見店員駐足超過3分鐘以上的閒談,這一點是我工作到現在,常常在送餐或者外場當個Runner,無法想像的!特別是吧台或者廚房,已經響鈴多次(Ding for coming back.響鈴就要回來拿餐點。)有別於台灣客氣式聊天,澳洲咖啡店與客人的閒聊,可真說是掏心肺地跟你聊聊生活的細節,反觀自稱是最美風景是人的台灣,反倒多的是疏遠吧?(我待的城市是澳洲觀光景點城市:Surfers Paradise,這邊應該無關乎城市與鄉鎮的差別,畢竟這裡也是年輕人上班族很多,所以城鄉差距的問題,反倒先被排除了!)

與台灣人相同愛喝咖啡,但比起喝品牌與喝名氣,澳洲人常注重的是好喝不好喝與吧台手呈現的方式,咖啡豆的選擇更不是所謂輕中重烘焙、產區、處理法為前提,而是哪一個是適合自己胃口為前提,這實在是讓自己驚訝一個咖啡文化能成熟到如此,而不讓自己消費的選擇落入廣告與說法之中。每次在外場送餐時,總是禮貌地詢問客人:

How was your coffee?(今天的咖啡如何?)
總會聽到些讚美或者指教是:
Beautiful as usual!(和以往一樣的好!)
Who do this?Perfect!(今天是誰煮的呢?非常好喝!)
A little bitter, but still nice.(有些苦,但還是好喝)

反觀自己一路上在台灣的客人,當然也不是特意去批評或者讚賞貶抑哪一種消費模式是對是錯,只是當一個產業內的消費者,越有能力分辨產品的好與壞時,是不是相對地促使一個產業自身對產品的品質把關更加上升?而避免各種商業上的弊端作為。

(近日我自己對於台灣咖啡業界及相關產業,感到最大的醜聞莫過於85度C在澳洲的低薪黑工問題與台灣味全林鳳營牛奶還能繼續生存。)

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08/07、08/08

工作來到了第二週,基本的外場送餐的英文對話與送餐禮儀,同時處理客訴與需求,都算找回到以前在台灣咖啡店工作的感覺以外,在上下班和用餐時,開始嘗試著去壓粉蒸奶,除了複習許久沒有站的吧台以外,自己也開始和店長討論學習澳洲當地的咖啡文化與做法,確實將近快半年沒站的爸台,頭兩杯馬上被打槍,自己一路上所學的Free Pour,一倒就是半杯奶泡的星巴克式Cappuccino,除了自己苦笑以外,店長也頻頻安慰別著急!這確實成為自己現在最需要練習的!

半個月來的外場工作,除了體會到不同於台灣咖啡店的工作文化以外,與人來人往的客人相處之下,總有幾個客人是店裡常來的熟客以外,也常有幾段對話是讓自己驚訝的,像是在這禮拜五下午,由於隔天是禮拜六日週末,也就是澳洲當地人固定的休假日,同時對於餐飲服務業,週六日平均會自動加薪,每小時20%,在當時候有位婦人,在我清潔外場桌面的餐盤,順勢問候,反倒讓我印象深刻,

How was your coffee? Nice?(今天的咖啡還可以嗎?不錯?)
As usual, I wanna ask you about the daily trade time?(和平常一樣不錯,我想問你這邊的營業時間,不知道方不方便?)
Opp, it is start at 7 in the morning and end about  three half to four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可以啊!這邊七點開始營業,差不多下午三點半四點之間就會結束營業。)
Seriously? It is really hard and long timing work. (真的嗎?這真的是很辛苦又工時長的工作。)
Haha, thank you. No worries. To service you is my pleasure.(哈哈,謝謝你。但真的還好,能為你服務是我的榮幸。)

其實這位常客早就比我更早出現這間店裏,至於營業時間,他壓根比我更清楚吧?只是相較於此,一模一樣的詢問營業時間,我在台灣的魔豆咖啡,也曾經遇過,

不好意思,這是你的黑咖啡。
謝謝啊!帥哥問你一下喔!你公告那邊時間變成營業到四點,是不是啊?
是啊!變成提早一個小時關店!
你們早上幾點開始啊?
就七點,但我們六點半會過來準備,所以基本上可以提出個10分鐘來也沒關係!
不應該啊你們!最早以前是早上六點到晚上六點,越來越偷懶!
不好意思啊!剛好店長跟老闆說要改時間。

一模一樣都是相近年紀的中年婦女,不同國籍之下的價值觀,竟然讓自己如此詫異!說真的,在澳洲的工作每天因為是Casual的形式,加上店鋪的人力成本控管,每天上班的時間是很少超過6小時的!但薪資上確實足夠支付自己生活的開銷,而相較於台灣永遠嫌少的高工時,而薪資卻勉強打平生活所需!

當然地,去比較兩國之間的薪資結構,當然不能用這麼簡單的對話來突顯澳洲的好與台灣的差,畢竟產業結構性的問題,真的不是今天一個產業,突然在某一天開會決議一起漲薪水,然後調漲價位,同時拉高降低營業時間,這種直覺式的決策可以立即性解決的。而國情上對於服務業的看法,同時也是影響著咖啡店工作的我去評斷兩國咖啡產業的誘因。

如果用實體店面來說明兩國之間的差別,台灣的咖啡產業有如日式的喫茶館,對於服務人員的品質與技藝,像是個老師傅一樣的,尤奇專精挑剔講究,但相對的薪資與員工社經地位,卻是相對地卑微;澳洲的咖啡產業反倒像是英國的俱樂部,對於用餐品質和氣氛,服務人員的特質,有著像是老饕的歡樂對話與關懷,兩者之間當然沒有誰對誰錯,但相較於一個國家的產業發展,我始終偏好後者!畢竟那才是一種長遠的做法,而不是消耗一個產業內的人力物力,而去成就沒有長遠永續經營,或者進展為一個國家的咖啡文化,就以越南的phin與Algeria的Mazagran這一類有著濃厚國家文化色彩的咖啡飲品,這是到現在,還沒能在台灣看到的。

確實在澳洲工作的日子裡,除了工作的基本收入是構成自己能活在這裡,還能慢慢體會人生的基本以外,自己深愛的咖啡業界以外,其實也在考慮些更深刻的,是不是該留在這裡讀書或者生活如何的?

的確,離開台灣以後,才會認真反思些不同於自己原生土地的議題。

題外話:台灣近幾個月來,好不刺激!天災人禍都齊全了!     

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08/03、08/04

在一個禮拜過後,正式收到自己在澳洲咖啡工作的第一份薪水,很實在地,比起在台灣努力工作了大半天,每個月看到低薪的慘況(工作滿兩年,月薪從沒超過24K,做的事情也不比人少),反倒在澳洲,與其說悠哉,不如說我自己都慚愧!如果有第一週的工作狀況下去換算,等同我在台灣工作,週休四天,每天5小時,月入33K!(也難怪店長總是很要求著自己的英文與服務品質!)

有著先前在台灣三年的咖啡從業經驗在先,不免在工作過程中有所比較,或許這就是自己來到澳洲的初衷:來看看與自己背景不同的咖啡文化。在台灣的日子,總是覺得要努力地工作,貢獻自己所學所識在店裡,努力地規劃咖啡文化經營、畫好每一張社區看板、盡可能地在每一季的銷售活動上衝高業績、誠心誠意地服務每一位客人,只是到最後回饋到自己身上的,如果降到最低限,以物質來獎勵,過往的工作一點都不足夠!也當然地,自己也懂得台灣企業最常走榮譽、精神獎勵這條更直接與虛幻的作法。

當然地,澳洲服務業的高薪,確實讓自己好不羨慕!同時也有些激起留在澳洲生活的念頭。但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原生故鄉:台灣,相較於澳洲的已經成熟的咖啡市場,經營的方向可就選擇店家類型為優先,台灣給我的感覺卻像是選擇店家類型的同時,也要肩負教育消費者的責任!是的,工作一週下來,也看了一輪當地人買咖啡的台灣跟想法,如果說台灣買杯咖啡,還有可能被解釋成喝星巴克,等同喜歡買一送一或者有錢沒品味、超商咖啡就是上班族必要、罐頭咖啡就是運將司機的最愛、年紀太早喝咖啡傷身這一類的既定印象,那我在澳洲看到的咖啡消費文化,其實也等同我們在台灣日常的手搖店文化,總該不會再買珍珠奶茶的時候,多去細問珍珠用什麼做,而茶葉哪裡來,反倒到專注在請把飲料做好喝以及自己要的客製化,也當然地把持堅守飲料本身的品質,本來就是店家責任,而不是讓消費者去擔憂的!

關於這一點,我還是要再說一次,對於台灣失心瘋的商人,不管是黑心食品,還有高工時低薪壓榨,我到現在還是沒辦法想像!為什麼台灣人可以默認這一切?

接續著店家當然不分國籍都要去把關餐飲品質時,在各家企業的營業宗旨下,教育員工,這些都是千律一篇的企業在精神面營運守則。但反觀到市場消費者身上,物質面上的經營,咖啡市場中,不外乎會被提及到咖啡飲品(概括咖啡豆來源及背景敘述、咖啡烹煮方式、飲用方式)、餐點供給(概括美式餐飲、跨國結合、簡餐與套餐)、服務特色(外帶、內用、文化、品牌、一對一、教學指向),店家是否在早已呈現出曖昧的藍海市場中,做出自己的咖啡特色,更是一門學問  。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near to bar 07/28、29、08/02

在正式集滿二簽天數所需要的88天後,告別了Bungdaberg的農場生活,前往Gold Coast找尋在澳洲的第一份咖啡工作!

在正式錄取咖啡工作前,自己當然也預設了兩個禮拜的時間給自己當緩衝與投履歷的期限,如果在這時間內,沒辦法找到一份穩定的咖啡工作,就要前往下一個城市尋找!

如果要比起現在正式開始工作和先前在農場工作的心境,在找尋咖啡工作的兩週空窗期,說是渡假也不算悠哉地過著!或許是帶著剛過26歲生日後的些許危機意識,除了走遍Gold Coast大小角落的咖啡店,用著自己還不太有自信的英文遞出一份份履歷,同時聊談著在澳洲咖啡業工作的可能性,很實在地替自己上了一課叫做夢想多大,麵包也要多大!

找不著工作固然緊張以外,更緊張的是莫過於自己澳洲之後的路,該怎麼走?

從07/21的試工三小時,正式錄取Golda Coast Surfers Paradise Cavill Avenue The Coffee Club後,與自己先前的台灣工作來看,和魔豆咖啡幾乎是一模一樣!但更扎實的是對於咖啡的想法,與餐飲的品質、作業流程的設計,如果說跟魔豆咖啡一模一樣,仔細研究去分辨,其實還是可以看到分歧點!

從內場配置有洗碗機這一點,其實就是一個很大的差異點存在,從節省外場人員清潔桌面後的碗盤清洗時間,拉高桌邊服務的可能性,同時加強外場機動性!還記得我在魔豆咖啡,總是花大半時間再清洗營業過程中產生的盤子與杯子,光這事情就讓我曾經翻臉過幾次,真的花了很多時間又完全沒有效益可言!

回到The Coffee Club本身,在第一週的工作上,其實相對時數沒有很多!但也因為自己先前有了星巴克與小型咖啡店的經驗,所以進度算是有在理想以上,同時也驚嘆些澳洲的餐飲服務業的做法,像是之前快離開星巴克前,曾意外接觸的second service,在台灣自己還沒有正式體會到!反倒在正式上班後的第二天,由店內的長輩示範給我看,何為以關心與閒聊為出發點,進而促成的銷售技巧。只能說,直到現在,我還是很驚訝澳洲人對於餐飲服務業的尊重與意見接納!畢竟隨手收個杯子,聊問一下咖啡或者餐點,推薦自己理想的組合,沒想到客人二話不說的買單,這一回事在我將近三年的咖啡店人生裡頭,連我自己都沒遇過半次,更別說服務別人時,把進階銷售當成喝水一樣的自然!

看來新的咖啡工作,確實有另外一層面的目標與知識,好讓自己去學習跟吸收。

期待未來一切順利!

2015年8月2日 星期日

Chapter 2. Days near to bar

Intro:

在完成蒐集二簽所需要的指定天數後,我離開了Bundaberg,回來到我在澳洲的第一站城市:Gold Coast - Surfers Paradise,在正式找到目前自己工作的The Coffee Club以前,我嘗試著去考取RSA這張在澳洲販售酒精飲料所需要的證照,在過程中,除了英文有點沒辦法應付以外,自己也在掃街投履歷的過程中,自問著:

「如果我這樣子投完一圈履歷,還沒有下文的話,我的下一站呢?」

從前往農場工作、農場工作、到結束之後的離開,來到了這一個城市,我承認比起在台灣的追求夢想,在澳洲,我學會更重要的是,想要飛多高,底下的臺階就該有多穩的道理!

農場的工作,其實是薪水很不穩定的工作,同時伴隨著周遭的同事、老闆,時常都是與自己不同國籍的歐亞澳洲人,在這種狀況下,自己反倒培養出一套保全生活穩定與品質的做法,而學會協商,正是這一段時期讓自己受益最大的一項!不得不去提到的拖薪問題,直到離開,我的確承認還欠缺幾筆錢沒有到我戶頭裡,只是有一筆Zucchini農場的薪水,在我到達Surfers一週後,正式清薪結清先前拖欠的款項,詢問當時候的同事,才知道我是唯一一個已經完全領全薪的員工!反觀幾個月來在農場,遇到拖欠薪水的事情時,自己相對應的處理方式,都是先表達自己的立場與需求,同時清楚標明自己的工作時間與數量(同一份工作的不同時期,分為計件與計時!),而省略謾罵與威脅,反倒最後自己清薪沒有遇到任何問題,這反倒是前一陣子最大的收穫。

而前後當面投了快30幾家Gold Coast當地的咖啡店履歷,其中甚至連Pacific Fair大型購物中心的Coles特殊門市的咖啡吧也不例外,碰壁的碰壁、拒絕的拒絕,比起在台灣離開星巴克後的找不著工作,在澳洲找不著工作,可是更令自己心裡發慌!完成了二簽天數,可以跟老闆雇主保證工作可以做滿一年,加上自己有三年的咖啡工作經驗,基本上沒有教育空窗期的問題,但還是找不到工作時,難免會讓人臆測是不是自己淪為民族歧視的犧牲品?

直到正式錄取後,卻是萬分感謝The Coffee Club - Cavill Mall分店的店經理Melda,而第二章節所寫的,就是我從正式錄取,還沒正式接手吧台工作前的見習生日子。

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關於對事物的獨立思辨,我想說的是


這是一篇關於近年來作者、讀者的角色變動與台灣媒體、臉書相互關係的文章,中間也牽扯到國文用字討論,算是少數自己可以靜下心來好好讀完的一篇社論型的訪問逐字稿文章。而他本來讓自己感觸最大的是關於寫作這回事的看法,因為卡波我一路上都是自己以生活經驗為出發點去聊談近幾年來的人生際遇與想法轉換,反倒因為最近sharehouse住進了三個很特別的人物,分別是台灣年輕男孩、女孩與女孩的媽媽,很恰巧的是女孩的年紀與我相差一歲,只是比我小!而女孩的媽卻跟我媽一模一樣,連個性都很像,一連串的巧合下,反倒讓我和女孩媽的生活對話就是像是在自家老媽對話一樣(但我希望不要真的一模一樣!)。

我和女孩媽的對話,從對於新世代的婚姻看法、傳宗接代的生子問題,兒女在澳洲打工旅行中,該不該提早結束回台還是簽證到期後按時回台,亦或者轉學生簽或者其它簽證繼續留在澳洲,到台灣近日以來最熱鬧的高中升反課綱新聞,在每天的閒聊以後,真有讓自己錯愕驚訝之餘,反思台灣真的現況都是如此?還是自己剛好遇到特例?

以下對話節錄:

某天意外聊起家庭,
女孩媽(以下簡稱「娘」,叫別人的媽為媽太奇怪了!):卡波你是獨子嗎?

卡波:不是耶!我有一個大我兩歲的大哥跟大我四歲的大姐!

娘:那他們都結婚了?

卡波:是啊!姐姐24歲嫁出去,哥哥26歲娶大嫂,基本上我家算是流行早婚!(苦笑)

娘:那他們都有小孩子了?

卡波:是啊!我姐兩個了,我哥剛好在我來澳洲前生一個!基本上我媽算是有三個孫子要帶了!

娘:那你要快一點結婚生小孩子,這樣子才對!

卡波:啊?還好吧?我還會在澳洲待上個一年半左右,基本上回去28歲以後,再考慮婚嫁,對現在的台灣風氣而言,其實還不晚吧?

娘:那你就不懂了!如果你到這年紀,還沒有事業成功,那你一定要家庭成功,有兩三個兒女,讓你爸媽在親戚面前可以炫耀,這樣子你人生才算是成功,用台語說就是「你這樣子才是贏!」。

卡波:不用啦!我真的覺得我不急著結婚什麼的。

娘:你要知道像我們這種書沒讀多少的人,能在親戚面前抬起頭的就是在年紀輕的時候,就成家立業有子女,然後到我這年紀開始到各國遊玩,這樣子才是人生!沒有在年輕的時候就像你們這樣子,就開始打工旅行什麼的。

卡波:... 。(苦笑點頭)

娘:然後跟你說,更重要的是婚先結了以後,小孩子生出來才是重點!以前自己沒辦法實現的,一定要讓小孩子幫自己實現,不管是課業還是成就,能讓自己在親戚面前抬起頭來,那才是人生成功!

卡波:阿姨你這一點反倒跟我媽很像!我有個小表弟,就是去美國讀公費研究所...

娘:就是這樣!所以你至少有出國這件事情,不會讓你媽丟臉!因為你也有出來喝洋墨水!儘管只是打工旅行,但之後如果簽證或者混不下去,就快一點回國!快點結婚,成家立業!五子登科,錢子、金子、房子、妻子、兒子,缺一不可!

對話怎麼結束,我反倒真忘了!只是當這個跟我媽同年紀的台灣女人說出他的看法時,我當然不能用一人就概括整體的方式去推論我親生的娘親,她對於兒女的看法也是如此!只是當自己前些日子才在憤慨些自己國家的教育問題時,才發現更深一層的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而延續到教育議題上時,我和女孩媽的對話更是讓我大開眼界!

娘:卡波!你手機Facebook有看到台灣的小屁孩闖到教育部嗎?

卡波:有啊!阿姨你是說反課綱嗎?

娘:就是!你看現在國家交出來的學生,都不像樣了!什麼闖進立法院、教育部,這叫做有思想?有教育?你自己看看哪一個國家的元首,會被人民出門丟鞋子的?台灣就是太自由,才會亂成這樣!

卡波:阿姨,話也不是這樣子說啦!他們也是有他們的訴求沒地方申訴,才會採取這一步!
娘:學生有什麼好訴求,乖乖讀書,以後結婚生子成家立業,有什麼困難?就算我一個兒子跟女兒現在來澳洲打工旅行,他們回去以後,我也是會跟他們說,30歲前沒關係,之後就要定下心來!

卡波:這也是,30大關,我也會有這種焦慮感!

剛好對話的時間是晚餐時間,其實在女孩媽一直說出讓自己不知道該如何回覆的「舊時代觀念」時,女孩也有看出我的尷尬與不自在,很順勢地把他老媽帶出門去逛街,及時讓我能喘口氣。

但也是因為自己先前農場經歷過的韓國人,反倒讓自己學會「不要先入為主地去批評一件人事物!」,反倒在另外一次的生活聊談中,讓自己發現些不同點是,當生活總是充滿著跟自己同樣論點的人事物時,那生活其實會失去很多觀點與想法上的刺激!

娘:台灣就是真的太自由以外,政黨也很糟糕!今天就算國民黨做不好,我真的覺得媒體也沒必要一天到晚就一直播國民黨做得多糟糕!搞得人民多討厭這個政府一樣!

卡波:阿姨!其實話也不是這樣子說啦!國民黨確實有做不好的地方啊!但雖然媒體會播,還是有些媒體不撥啊!(其實自己是暗指政黨利益明顯的媒體。)

娘:台灣媒體就這一點我最討厭!大半媒體一定被民進黨買去,不然怎麼可能一天到晚都在播送國民黨怎樣不好,柯P就是一點!我生活在台北,媒體說他做得多好,但我就沒感覺到!

卡波:是喔?阿姨!你是台北哪裡人啊?

娘:我台北三重人!最近台灣也在那邊說馬英九怎樣不好,但你自己有跟中國人比較看看嗎?我們出去免簽國家兩百多個,上次我過海關的時候,中國人還過來跟我聊天說,他好羨慕台灣這樣!

卡波:也是啦!免簽兩百多個確實是事實!但媒體的確也比中國的多,這一點也是佩服!
娘:媒體太多才是讓這個國家動亂的原因,你看民進黨把媒體壟斷成這樣,人們一天到晚都要反抗政府,這有什麼道理?

台灣大娘的發言除了讓自己又一次乍舌以外,其實也提醒自己一點是,台灣的媒體本身的職業道德重要性!在不久之前,捷運無差別攻擊事件發生時,台灣搞得沸沸揚揚,有名女主播公開評論明明是個人行為,為何要這個社會承擔起這個責任?更有日本明星來台時,女主播不顧翻譯在場,自行發言,並且在臉書上說到,自己從業新聞媒體業的初衷是什麼,莫過於可以跟偶像見面採訪的這一刻!新聞媒體從業人員,可以把自己監督政府的責任完全忽略,台灣大娘所謂的台灣太自由這一點,我只能默認!

諸多脫軌的行為才讓自己體會到,如果當今天社會動盪不安的源頭是,視聽教育與家庭教育,那是不是更深一層的是要去教化新一代的年輕人,要學會自我判斷、思辨的能力。
而回到自己的本業上,從進星巴克到離開星巴克,從支持美式企業、懷疑營運方式到反對企業做法、爾後釋懷這一切,其實才發現自己在咖啡這飲料上的看法,有了更深一層的看法。

就以技術面來聊談星巴克與自家烘焙的獨立咖啡店,的確美式企業的工業化生產過程,在品質上很難與精品咖啡路線的小量生產批敵,而在產能/量上,卻是十足的勝過一切!以經濟學的角度,也就是一個經營者的角度來看,能選擇星巴克的思維與做法,當然是所謂的賺大錢!但又反觀到咖啡這一項商品本身時,對於台灣的市場而言,舶來品印象、主觀性強、品牌導向、同時兼具資本與技術導向,讓台灣的咖啡市場確實有一番特別的風景!大型連鎖咖啡店以買一送一或相關優惠為行銷主軸,中小型咖啡店以自家烘焙、精品咖啡、沖煮技法為主軸,這樣子的生態確實是好的!同時對一個國家內的咖啡文化與客源發展,有一定程度上的刺激。

只是當今天自己的咖啡知識背景與吧台技巧是星巴克出身時,才更深一層的體會到台灣市場對於星巴克的敵意與無來由的比較!在自己出版的《不好意思,今天沒有買一送一》一書的咖啡講座活動過程中,曾有人提問星巴克的咖啡豆到底好不好?當下自己的回答只是客觀的回答道:

「如果你是喝重烘焙的客人,確實會覺得星巴克的味道很扎實!但如果說要喝輕中烘焙的,我倒是不推薦!」

當然地,這番話是出自於我已經完全離開星巴克後,以自己所見所聞來回答!只是到澳洲後,偶而會在各大社團看到台灣國人對於星巴克的鄙視與批評是,反倒會多去思考的是,當自己看了一輪澳洲的咖啡市場中,澳洲星巴克的發展不如台灣的發展,而台灣卻是蓬勃發展!(光店數台灣與澳洲相比,約略5~6倍。),台灣為何這麼多人批評,但卻還是可以蓬勃發展?而澳洲沒什麼批評,卻不能蓬勃發展?

再喝了一輪又一輪不同家的咖啡店,與先前去到了Brisbane參觀的咖啡展覽與競賽後,其實才發現相對於台灣市場,咖啡之於澳洲,早就不是所謂的舶來品印象,或者需要買一送一去促銷的!在澳洲一樣有所謂的咖啡買一送一或者咖啡低價促銷活動,但更多的是在地品牌的死忠客戶。在Gold Coast這邊的Southport Park Market裡,有一家我每週喜歡去坐坐順道買咖啡豆的Merlo Coffee,他是澳洲當地的咖啡豆烘焙商與零售商,販售的方式跟星巴克不同,是一次烘焙完以後,客人想買多少公克就分裝多少,與自己小時候的柑仔店賣米賣糖的方式,有些相似!而幾番光顧,和一樣是客人的當地人閒聊之下才知道,對於選擇咖啡的出發點,一點都不像是台灣針對價位或者品牌的看法,是他真的覺得好喝!所以他才會來這一家光顧!

如果你要說那幾位澳洲客人他懂杯測、烘焙度、處理法、產區嗎?我想他們不會熟悉到哪裡去,但很不同於台灣人的選擇方式是,他覺得好喝!就是好喝!不會去考慮所謂的品牌或者需要跟隨些潮流,澳洲的Flat White、Piccolo Latte、Long Black,洋名聽起來好喝好厲害,但論其本質就是咖啡與奶、水的比例不同,而讓自己不淪為行銷名詞的消費者,前提正是培養好自己的味蕾,而判斷什麼才是自己喜歡的味道,不就是自己打從娘胎就與生俱來的能力?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關於離開之後

04/05~07/12 為期98天的農場生活,而如何說起自己怎麼會到這邊來,不如先從解釋為什麼要到這邊開始。根據澳洲政府規定,打工旅行背包客如果有打算在澳洲待第二年,需前往特定地區從事農牧、建築等工作,為期88天,進而取得雇主證明!從三月落地澳洲的第一二週,自己的確也做好準備要前往農場工作,好讓自己可以在澳洲待上第二年。至今都還沒忘記的是,自己打了數十通電話的咖啡農場,試著用自己不怎流利的英文去和澳洲人溝通,最後咖啡農場規劃落空時,不得不說那真的讓自己有一點小失望!而這樣子的情緒並沒有維持多久,在出發來澳洲前,幫自己準備的備案,的確有讓自己有個退路可走,還輪不到餓死街頭!

而正式聯絡台灣工頭到前往Bundaberg這個背包旅行客鬼見愁的地方中途,一封簡訊,

Hi, I'm Jenny from strawberry farm in Bundaberg. I saw your email if you are still looking for the job, please contact me thanks.

讓我和自己的工頭Jenny認識了!

尤然記得那一天是自己第一次開車上澳洲高速公路M1,幾番簡訊往來以後,直接停車在休息站,打了通電話過去確認,甚至自己還很直接地詢問她,Where do you come from? Are you Korean guy?我想到現在,我還是會記得自己曾經這麼先入為主的種族歧視!但也謝謝Jenny直接在那頭釋出善意,同時解釋他和其他工頭的不同。那是一種很特別的緣分!我想都沒想過自己在台灣時,總是厭惡的韓國人,在澳洲這塊土地上,竟然變成了自己的老闆以外,更別說交談甚歡!

在農場工作的生活,其實跟自己的軍旅生活很像!每天都是早睡早起,然後回到家差不多下午兩三點左右,每天都是身體髒兮兮!卻有種過去沒有的充實感!很有幸的,自己住的sharehouse房客前後換了一批批,從一開始的韓國人Jack、Chopper、Dos、Ray、Elite,中間來了一對義大利情侶Givanni、Fedelica,到後期日本人Yui、Iori、Minori、Kei、Kanako、Hiro,一天一天工作過去也認識到其他sharehouse的房客,像是韓國人Yena、Fanny、Jueong Hyeong、Hyeong Ji、Ryu、David、Ho,台灣人Jesy。這段日子,我想如果用台灣人的國際觀來說,我想他只是一群各國勞力齊聚一堂的場域,但到最後我開始去認清是, 國際觀本身一點都不是自己在外頭看了多少東西而有的,而是先有多少東西在自己身上好讓自己可以拿出來,讓別人對自己有興趣,進而交換交流到更多自己從沒有過的經驗與想法。

我從韓國人身上學到的是,不要先入為主地去評斷一個民族!儘管他在國際上有惡名,儘管自己原生國家對於這一個國家有多刻板印象,卑鄙、厚臉皮,甚至在台灣我們甚至都會用韓國狗來稱呼這一個民族!在農場生活的早期,我也確實放不下這先入為主的念頭!而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開始去和我的工頭Jenny聊談關於她對於自己民族在澳洲的看法時,她坦承不否認我所提及的民族特性的問題,同時也進一步解釋為何韓國人總會群聚在一起的主因,源自於英文,在不能說得流利與正確的狀況下,他們會選擇乾脆不說,只去跟同一國人相處的狀況下,反倒形成群聚效應。這一點反倒在亞洲人身上,也常常見得,同時,低薪超時工作的壓榨問題,也是她一直想要解決的!談到此,我的確開始對韓國人改觀,但三個月下來,確實也要承認,計件式的工作型態,對於一個新手而言,有時候還是會有低薪的問題。(苦笑

而最讓自己不得不佩服的是歐洲人,從飲食到工作心態,都比起自己所處的亞洲有很大的不同,從積極度到生活態度,確實好多地方是自己從來都沒有想過的!在面對工作出問題時,比起自怨自艾或者不去找解決辦法,像是義大利人Giovanni、法國人Mel,在薪資或者工時有問題時,基本上都是第一時間去找工頭談,而且提出相關的證據與準備聯絡Fair Work的資料,這一點反倒是自己一直沒勇敢去做的!此外,在生活上,自己一路上以為可以應付自己三餐的烹煮技巧,沒想到在歐洲人面前,還是有很多需要被指導的!除了先前一直提及的義大利麵烹煮至al dente、醬汁怎麼處理,爾後開始嚐到不一樣的食物甜點meringue、nachos後,確實有激起自己一番對於餐飲的熱情。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能有機會把自己丟到烹飪的學校或者職場上磨練。

將近三個月的時間裡,要說自己沒荒廢嗎?其實當然也有!曾積極準備要去讀好英文,申請到RSA證照如何的,反倒三個月時間都過去了!英文還算不差,結果RSA證照卻還是放在網路上還沒正式去考!要說之後的生活安排如何,反倒就是先按照自己的初衷去申請咖啡相關工作,同時準備IELTS的檢定,好讓自己有籌碼去和老闆們談打工簽證之後的工作簽證。

關於未來,還是有很多需要自己努力的!好好加油吧!

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 關於平日所見

到澳洲生活也算是滿月了!從正式落地,處理相關的序號、門號、銀行帳號,到開始習慣當地的購物、飲食,平日會看點當地的新聞、台灣的新聞,以及各個背包客在澳洲的分享,而這個章節就來說說,這些日子以來的所見所聞。

這篇就是每週都會去Coles、Woolworths,這兩家澳洲最常見的大型超市來說說我所看到的台灣人吧?

在Coles、Woolworths這兩家超市,商品種類繁多這一點,應該是每一個背包客抵達澳洲後最印象深刻的,更別說桶裝牛奶,1公升1元澳幣,相較於台灣,這價格對於卡波我這個視乳為命的咖啡人而言,簡直是天堂!而與台灣相較之下,澳洲的超市在自家烘焙、茶飲調配、甚至是汽水類的商品,都相對的便宜也容易入手,台灣如果需要買專業的烘焙器具、調製飲料器具,基本上都是需要到食品材料行或者特定的商店才買得到!而相關的肉類製品也比起台灣多更多,寫到這裡,我想台灣最贏的,莫過於蔬菜和水果種類及價格,能略勝這邊一籌!而自家品牌商品,更是有別於台灣常見的台糖、大潤發、家樂福,總是集中在清潔用品,在澳洲超市裡,基本上所有的商品區附近,都可以找到品質與它牌可比,但價格卻非常優惠的自家商品。

通常卡波在計畫去超市採購前都會先列出一張清單,好讓自己不要失心瘋亂買一通!但時常看到自家品牌的價格時,不免會手癢多拿一包65cent就有的通心麵,或者75cent就有的1250c.c.蘇打水,而每次拿到結帳區結帳時,起初搞不懂自助結帳區的用法,常常搞得在旁邊的超市店員苦笑不得,但幾次過後,基本上反倒覺得自助結帳這事情,真的很方便!而且不用在乎店員的眼光,儘管你買得很少或超多…

而這樣子方便的措施,其實在這幾週下來,看到聽聞到很多讓我感到羞恥的台灣人行為。在相較於店員一對一的結帳下,自助式的結帳的確加快結帳的速度,也提高方便性!而卻有聽聞台灣人總是一次兩大車推到自助式結帳區,趁店員沒注意到的當下,將沒結帳的商品放入購物袋中,偽裝成已經結帳的狀況。更別說Coles、Woolworths兩家超市的自助結帳區,在掃描置放商品的地方,也有磅秤功能,但相較於Coles,Woolworths的磅秤相對沒那麼靈敏下,亦有人把之前買過的特價商品的標籤撕下,在結帳時貼到新商品上進行掃描,諸如此類的貪小便宜竊盜行為,實在令人乍舌…

日前更是看到台灣人把自己在台灣的那套台灣大媽有錢就是大爺老娘的購物習慣拿到澳洲來,特地撰文寫到他在Coles購物,使用自助式結帳區,因為使用自己的購物袋,所以出現設定問題,所以有些停滯,卡波我自己也遇過這問題!基本上只要跟店員說聲excuse me!基本上店員就會過來幫你處理問題,同時也因為如此,店員會基於帳務安全,在清點一點購物袋中的商品及數量!其實我從落地到現在,幾乎每次購物遇到這樣子的問題,都是苦笑道歉,畢竟人在外地加上不熟悉,多多少少麻煩到別人來處理時,還是要和人道謝。

而我在文章看到的卻是該名背包客在文章說到在他遇到這狀況時,頻頻說到店員有種族歧視意味,同時怒斥店員和求見經理如何的,說真的,我真為這舉動感到羞恥!民族性的悲哀是,當今天澳洲儼然成為一個民族大熔爐時,種族歧視問題固然要被人提出來討論,但這些大前提是,自己是不是有那個本錢好討論這問題?我和一路上相認識的各國家朋友常閒聊到彼此在澳洲的生活感受,我無不感到悲哀的是,為何與他國人總是可以歡愉聊談在澳洲的生活驚奇?而台灣人卻常常散發出一股我沒辦法解釋的負能量?

在聽聞過這麼多台灣人對於自己如此不自愛的作為後,其實卡波自己只要遇到新的背包客,我都會跟他說千萬別當個得理不饒人的小台灣人!尊重和自信,是建立在彼此對彼此的尊重上,我想這通則不只是在台灣可行,放諸四海,我想只要是人都需要被人尊重!同時,我也覺得納悶的是,我在澳洲都快要一個半月了,那些被人不尊重的問題,就算我現在是生活在很鄉下的Bundaberg農業鄉鎮,我也沒感受到任何來自於澳洲人的不友善!說到底,可能是自己個性好相處使然吧?(笑

2015年4月5日 星期日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away from Bar 04/03~05

從正式準備移動到Bundaberg的農場前兩天起,先後跟室友Wade,和他的韓國好友RJ,吃了頓台韓料理交換晚餐,到隔天禮拜天跟台灣好友培豪,到他室友的日本料理店參加了復活節的BBQ派對,晚上又跟澳洲當地的朋友Grant去到了附近的知名景點危險角,看了看屬於Gold Coast才會有的夜景。

這一連串的際遇我完全沒有預設立場會經歷到的,更別說才剛到澳洲兩周,就讓我遇到這麼多好不一樣的人,Share House的糟糕房東、好相處又促咪的韓國情侶、在澳洲生活即將滿兩年的Wade、前後在澳洲生活超過四年的Curtis,直到自己正式出發到Bundaberg的今天早上,發生了一件更讓我驚訝的是…

我竟然意外地從英文網站找到一份不錯的農場工作,而老闆竟然是我想都沒想過的韓國美女Jenny!這讓我十足驚訝的是,當大多數人都在厭惡韓國工頭也是澳洲黑工的共犯時,我竟然遇到了個白工工頭,更別說他英文流利的程度,讓我在電話中以為他是澳洲當地人,甚至還跟他說了說我的顧慮,也就是我有點沒辦法接受韓國的黑工文化。

直到我正式跟Jenny見到面以後,我才很尷尬地跟他致歉我不應該先入為主地以為每個韓國人都是如此!更別說多方聊談下,更恰巧有緣分的是,Jenny他曾經在雪梨擔任barista一職,在我跟他說明我拿到二簽後會離開農場,她大方地答應也推薦我到他之前上班的咖啡店工作!

到現在我在電腦前打這篇文章時,我真的覺得生活的驚奇是超乎我的想像!我曾經多麼厭惡韓國Samsung企業造成的國際問題,進而討厭韓國人,卻在澳洲這一塊土地上,見到一個個友善且沒有我那刻版印象中的難以相處!

我也才更知道何為不走出去就永遠出不去的意涵是,當自己以為在台灣生活已經是自己需要習以為常的狀態時,原來外頭有更多更多自己沒體會過的!從落地澳洲,接受當地人的種種幫忙到意外有機會開車在澳洲州際公路上,看看何為一望無際的田地,更別說不同國籍之間的文化差異,我無不期待未來的生活可以多麼精彩!

是的!的確有些台灣人說的是對的!在台灣繼續待著,在自己的行業裡面慢慢熬出一片天,這的確是對的!在那個以年資作為薪資起跳的台灣,我必須如此!但更多作為的是,當我來到了澳洲後,我才知道從前我自以為足夠的英文能力、社交手腕、咖啡知識,其實只是提供給自己一個能活得更精彩的小小零件!更重要的是我必須懂得走出去,才會有機會體會這些,這些我想都沒有想過的!

當我找到Bundaberg的工作起,新舊朋友無不警告它的勞累程度與黑工文化,或許自己還沒正式開工,的確沒有任何立場去說這農場不勞累!但我的確要說找到這農場,到我實際抵達安頓好生活後,坐在電腦前打這篇文章時,我還是悸動著生命怎麼會這麼令人驚奇十足!

願未來依舊如此讓自己成長!

2015年4月2日 星期四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away from Bar 04/02

在即將到來的復活節(Easter Holiday)連續假期前,我莫不要慶幸些事情是,其實因為Share House的新房客關係,分別是三位來自台灣的女生,年紀也與我相近,但他們基本都準備離開澳洲回台灣,同時他們也是一年就結束的!加上跟我同寢室的台灣男生Wade,隔壁寢室的韓國混血女生和他韓國男友,其實各自都代表在澳洲打工旅行下,各式各樣的角色,我好喜歡這樣子的感覺。

我是澳洲打工旅行的夢想型新手背包客。
Wade是剩兩個月要結束澳洲打工旅行的賺錢型老鳥背包客。
韓國情侶檔是在澳洲相識相認的未來要回國一起生活型一年背包客。
三位台灣女生是澳洲打工一年體驗結束就回台灣工作的文化體驗型背包客。

我其實從上週正式熟悉當地生活環境以後,就轉由跟周遭的人聊談各式各樣的議題,但說是議題其實有些嚴肅了!其實跟澳洲人聊天,大多集中在你喜歡這城市的哪些地方?你覺得我一個打工旅行克該去看看些什麼?然後跟他分享台灣的好,同時也針對自己咖啡師背景聊聊當地的咖啡文化,這樣子的聊談是舒服且讓人更快學習到有別於台灣的咖啡文化的想法。

而與台灣人,不管是同寢的Wade,還是韓國情侶,台灣三女,其實最常聊談的是,為什麼想來?對於這邊的低薪問題和台灣的低薪問題的看法,有時候,可能是更簡單一些的是生活上的經驗分享,那是令人舒服且有別於我抵達澳洲前,深怕也厭惡的那種低氣壓!很實在地,要說沒有低氣壓的感受嗎?

倒不如說現在的我,就好像台灣早期的那種肯拼就有得賺的苦哈哈,生活當然過得去!只是當自己真正面對到時,其實我還挺慶幸自己還能詼諧地陶侃自己一番,然後咬牙繼續!是的,4/5禮拜天早上我就要前往其實是澳洲打工旅行背包客最詬病的黑工金三角之一的Bendaberg的番茄農場集我要的第二年簽(其二分別是QLD的Cabooture以及NSW的Mildura)

其實說來也好笑的是,當自己出發前不知道努力多少盡可能不讓自己去這些黑工,或者計件式農場,去受苦受難之類的。沒想到真到了自己抵達澳洲,努力了一番以後(又或者我其實沒有盡全力?),還是歸於這條好像是台灣打工旅行背包客都會經歷的:黑工金三角。

到頭來其實也又認識了自己一些,某些時候,台灣的教育是教導我們不能對生活懈怠!要努力!要認真!可當自己在每個當下的狀況是如此嗎?

我不敢否定你有過認真努力!

但我實在地發覺,很多時候我是那種很容易淪落到一種自認命如此,對於命運持著半消極的想法,有努力就好!有盡心盡力就好!盡人事聽天命的結果如果是這樣,那何不就順勢而為?

是啊!從我出發前到抵達後,其實我常常笑虧自己是來澳洲當兩年半自願役的人,看著老兵一批批,自己好像也重回當兵時期,新生訓練前的緊張與興奮!緊張的是對於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興奮的是這是我全新的人生體驗,儘管可能是不美好的!

但我總相信自己喜歡的那一部作品: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ottom)

For what is worth, it's never too late. Or in my case, it's never too early.

期待未來生活一樣一切順利美好!同時期待即將到來的禮拜六歡送聚餐。

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away from Bar 04/01

在正式確認好即將開始的二簽工作後 ,其實自己也有些感嘆的是 ,當自己還沒到澳洲前 ,我無不厭惡且感嘆為何華人 ,特別是台灣正在澳洲打工旅行的國人 ,為什麼會如此沉浸在黑工文化裡面?甚至我在搜尋工作時 ,甚至因為Sharehouse的台灣朋友介紹下 ,我找到一份在Gatton的黑工時薪蔬菜包裝工廠 ,一天工作時數超過8小時起跳 ,上班的時間點還不固定 ,甚至可能凌晨就開工!

在一番聊談下 ,我才發覺何為民族悲哀!當今天我和這位supervisor -Hank ,聊談這一份工作之黑 ,為何你想誠實跟我說時 ,他也更真切地跟我說:

「我來澳洲就是想賺錢 , 卡波你呢?
你希望在澳洲得到什麼?我很簡單!我從來以後就在這一個蔬菜包裝工廠 ,我知道很黑也很累 ,每天工作時間時數很長 !但我甚至以後會轉學生簽證 ,繼續待在這邊 ,因為我值得!這是我要的!我就是要來澳洲賺錢!別的蔬菜工廠週薪可能沒辦法破千 ,但我在這邊 ,一定破千!只要我肯賺 ,不怕沒有錢!更何況我快滿兩年 ,已經晉升到不用這麼累的職位 ,我一定會繼續留在這裡! 」

我想當咖啡師!我也想在澳洲闖闖看 ,磨練自己的技術以外 ,也想接觸不同於台灣崇洋媚外行銷標語為主軸的咖啡文化 ,但最重要的呢?我能不能賺到養活自己的那筆錢?又或者最根本的 ,每個台灣人都有個「人生第一桶金」的出國壓力。

我不得不承認 ,我當然會擔心兩年過去 ,我一事無成地回台灣!媽呀!您知道對於台灣男性刻板印象而言 ,或許Hank的選擇才是大部分台灣人想看到的成果 ,在澳洲熬了一兩三四五六年 ,不管是合法或者不合法 ,只要有一桶金扛回台灣 ,到底有何不可?

我才想到…不知不覺中 ,台灣的低薪問題 ,竟然傳染到國外了!

說到底低薪早就不只是台灣企業自己的問題 ,更多的是 ,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 ,到底是教出了怎樣的民族性是如此甘願又不甘願地幫自己綁在一個低薪的環境 ,又要自虐式的歡愉慶祝著自己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這是直到我抵達澳洲以後 ,才發覺這早就不是臉書或者網路上的片面文章的文化狀態 ,更真切一點的是 ,整個大環境黏滯不前的病態!

而回想起我正準備來澳洲前 ,曾有幾位長輩 ,或是星巴克的長輩 ,或是學校的長輩 ,都曾跟我提點過 ,如果在澳洲混不下去 ,就快一點回國!因為那邊的經歷不會是經歷!在聽到這些話的當下 ,我沒有多大的反應是當時候我頂多知道 ,好吧!的確 ,國外企業體的文化與台灣的確不一樣 ,一定會出現這樣子的落差!

而直到今天正式跟已經在黑工蔬菜包裝廠工作即將滿兩年的Hank聊聊以後 ,我才有感而發的是 ,澳洲打工旅行對於台灣人而言 ,早就不只是體會當地文化 ,更多的是自身台灣的低薪文化與民族性問題 ,在這裡真的是一覽無遺!
台人最常詬病的韓國人(勿筆戰 ,單純是提出我的想法 ) ,在這邊多的是團結合作與抵制低薪文化!而台灣人呢?從我開始瀏覽澳洲打工旅行文章到現在正式接觸到完全熟視黑工文化的Hank ,我無不說!一個黑工問題的形成 ,不只是語言上英文無法順利溝通、雇主的為求收益而不顧查緝風險 ,更多的是願意成為黑工的這群人 ,說到底是怎樣的成長背景而促成他願意下放身段 ,就為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到此 ,我無不唏噓小時候長輩曾跟我說:只要你肯拼 ,哪怕沒有工作做的台灣精神 ,竟變成變相的黑工催化劑!

願我即將到來的農場生活 ,一切順利!

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away from Bar 3/31

這一篇來說說近期台灣最大的問題 :標示問題

圖片是卡波我剛到澳洲因為買錯洗髮精 ,造成我頭皮出現痘痘之後 ,我重新買的洗髮精!由於我自己知道頭皮膚質是油性 ,所以我需要挑選洗髮精 ,像似花王透明凝膠系列的那一種 ,再考慮配方+價錢下 ,我找到這一個 ,Apple Fresh ,號稱是全自然成分下 ,我佩服到不行的是不僅是外包裝對環境友善 ,更明顯的是ingredent這一欄 ,從水water開始 ,SLES(Sodium Laureth Sulfate陰離子界面活性劑)、Betaine(Cocamidopropyl Betaine兩性離子界面活性劑)、ALES(Ammonium Lauryl Sulfate 陰離子界面活性劑) , 這些常見於台灣清潔用品的原物料 ,在我學習原料化學及清潔用品配方學 ,我根本沒有被教導過這些原物料的來源 ,卻在澳洲這地方一罐洗髮精上的清楚標示學會了他的來源!

那在外包裝對環境友善 ,內容全天然可分解下 ,這一罐洗髮精的價位應該是非同小可吧?可事實是 ,卡波我雖然有預算 ,但我還是希望在正式找到一份工作前 ,我不用花太多錢在身邊這些清潔用品上 ,標價1.85澳幣 ,折合台幣50元有找的一罐對環境友善、我的頭皮也友善(笑)的洗髮精 ,我完全能想像台灣會賣多少錢來著!

還記得我剛畢業正在找化妝品研發的工作時 , 我到市面上分析看了看所謂的全天然的清潔用品 ,市面上的價位以及配方類型 ,百貨專櫃動輒上千 ,一般屈臣氏動輒5~6百起跳 ,而我卻在澳洲50元有找!更別說正面標示 ,有我非常喜歡也讚成的 :Not Tested On Animals(無動物試驗) ,這些標語在澳洲是如此簡單且容易到手 ,而在台灣呢?

我想早就變成一種行銷上的標籤 ,哄抬售價同時 ,也沒有真正做到!這是我在我自己背景學歷上的體悟!而說到我自己自學的第二背景呢?

澳洲的餐飲服務業 ,從我落地到現在 ,無不感受到我在任何一家咖啡店 ,只要我發問關於該怎麼在澳洲找到咖啡師工作的資訊時 ,無不歡迎且針對咖啡一事的澳洲用詞跟我介紹 ,這是我在台灣總是沒體會過的!太多標籤是咖啡好像是舶來品 ,無法被人親近一樣 !而我這個台灣來的外人 ,卻沒有在澳洲的任何一家咖啡店感受到這樣子的高姿態 ,這是我到現在無不驚嘆的!

而距離4/5出發到農場工作集二簽的日子還有四天 ,希望一切順利!

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away from Bar 3/29、30


如同沒出過國生活的人一樣,在正式落地澳洲後,在身體逐漸習慣這邊的食物後(其實基本上我都是去當地的woolworths、coles買食材自己煮居多),腦袋也開始認清一些事情是,遠在幾個月前,我還在台中魔豆咖啡工作時期,其實自己也自問過如此問題:

「真的這麼喜歡咖啡嗎?」

當時候的狀況是我在一家小咖啡店幾乎磨滅了自己對於咖啡職業的熱忱,藉由出書之後的小型咖啡活動辦理,我找回了一滴點對於咖啡的熱情。而現在呢?

我承認咖啡農場沒有一個好答覆下,確實有些心灰灰,同時,人在異地生活,莫不會想些東西是,自己真有必要如此嗎?

非咖啡不做?

從大學開始到現在,直到來到澳洲,我似乎真正去聽到自己的聲音是,一路上的所作所為,真是自己所要的嗎?社團磨練、企業培訓、三次環島、出社會後在星巴克的所做所為,甚至回想起自己出書一事,是不是我們這世代總是在討論如何成功時,卻忘記最基本的:

為何做?

我當然很享受三次環島當下的愉悅,也欣賞自己在星巴克時期的各種努力,只是更沉澱些,到底為何而做這些?環島並不會給我任何金錢上的回饋,我不是那種會把環島遊記整理出書,同時我也沒有相對應的資本跟資源,能讓自己出一本圖文並茂的個人環島旅遊書!星巴克時期的各種努力到最後,造就了我第一本書的出版,但也沒有給我相對應的財富收入,同時還在星巴克時期,我也沒有因為這些努力作為而在星巴克也相對應的加薪或者晉升。
是的!我莫不要說自己隨著年紀增長的同時,開始會去思考最基本的,這些所作所為到底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那個能在台灣價值觀前是個完整社會化且具有好兒子且好的工作人士的卡波?

我固然知道做好人生規劃以期為自己將來做好準備,只是很實在地是是不是島國居民漸漸地都會落入到一種現在不做以後就不會做的迷思?或者現在要奮起,不然以後就不會有機會了!我當然不是反學運或者反政治的人,我支持也同意年輕人本來就該多關心國家大事!更別說台灣官商腐敗的程度,真的很令我意外!(我都很懷疑兩年我回台灣後,台灣還會是台灣嗎?)

稍微離題了!

我想說的是,當我昨天下午獨自在Surfer Parsdise的海灘跑步,當我在休息時,赤腳走在海灘上時,我永遠忘卻不了的是澳洲當地人又或者是不知道何處來此地度假的白種人,他們總是很輕鬆地閒聊看著海浪,又或者是天空!而亞洲人,又或者是黃種人,總是急忙拿著手機相機滑了滑、拍了拍,好像這一個當下不能讓他失去一樣。說這話不是崇洋媚外,或許只是這一瞬間給我的感覺是白種人比較享受生活,而黃種人比較計較生活!但那種文化間的衝擊,很實在地讓我感受到,今天我到底是要在澳洲當個汲汲營營的台灣人?還是放下過往的執著,學著去融入當地的生活?

帶了本英文書,標記了幾個學習英文的網址給自己在正式工作前的閒暇時間可以看!也才想到,是不是冥冥之中這一個行為也就是自己擺脫不掉台灣島國那種不願放自己好過,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作業才活得扎實有感的潛意識行為?

不知不覺中,其實我們都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給自己的那種壓力吧?要好好讀書!要好好工作!以後要成功!以後要如何怎樣的…卻沒有很真切地跟你好好聊問說談生活一番,也許我在正式去農場工作後,又會有另外一番體悟也說不定!

願澳洲生活一切順心!

2015年3月28日 星期六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away from Bar 3/26~28

Surfer Paradise 海灘傍晚
在澳洲的生活,到今天剛好是滿一個禮拜,要說有什麼不習慣的嗎?
倒不如說生活的每天好像是一步一步在驗證自己來澳洲前的規劃,到底有沒有出錯的地方?

很實在地,自己確實低估了些現實狀況是,咖啡農場這一塊,好吧!我承認我的二簽是沒辦法照我自己的想法走,同時很實在地是,我還會去體驗實實在在的白灰黑工文化,其實自己當然也想過去遠離華人圈子嘗試其他的農場工作,而不是把自己侷限在Bendaberg和Carpoolture這兩個台灣人在東澳的工作小圈子。

不如也說說前兩天拖稿的原因吧?

在正式落地澳洲黃金海岸到今天,其實我確實有照自己的計劃去一一完成一個背包客該做的,申請稅號、手機門號、銀行帳戶,甚至逐一致電去確認自己在台灣時,已經找好的咖啡農場,得到的答案確實有點令人小小的失望。

其實自己不是沒有經歷過這樣子的問題過,在前陣子離開星巴克時,回到台中從頭開始找起新的咖啡吧台工作時,遇到的狀況也約略跟現在一樣,想當然地我也知道所謂的盡人事聽天命一說,卻也發覺自己到了澳洲以後,開始會去反省是…是不是自己從一開始就把澳洲行想得太美好以至於忽略了一路上可能遇到的問題是,像現在自己遇到的問題:找不到理想的咖啡農場,或者未來也有可能遇到的咖啡店吧台。

要說現在沒有進展嗎?

到也不能說如此,自己的確以咖啡吧台師傅最常見也最快的方式替自己找到相關的資訊,是的!去到咖啡館,買杯咖啡,然後放空享受整個環境的樣子,交談,儘管自己總是擔心是不是沒有那個溝通能力好表達自己的需求,但我慶幸自己正在慢慢踏出舒適圈,一步一步慢慢地,卻很實在地讓自己總算找到了屬於澳洲生活該有的步調。

儘管未來還有一個令人心煩卻早就有心理準備的農場生活!在Surfer Paradise 的日子還有一個禮拜,好好地整理收集好的資訊,然後就出發吧!正式要在澳洲這地方開始"打工"旅行啦!

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Days away from Bar 3/25

在澳洲生活的第四天,基於自己的期待是很明確的咖啡產業,打了一圈又一圈的咖啡農場,所得到的答案幾乎都是不好的!其實自己並不是一頭熱地準備投入到咖啡,我確實有備案是當我今天沒辦法如同自己預期的走時,我當然要來點救命丹呀!

好吧!事實是澳洲的打工旅行人,基本上都有所謂的二簽壓力,或許有些人只是過過水,一年就可以了!甚至半年賺夠本就打道回府!(卡波之前的同事就是做半年就回台灣!),這些都是依照每個人自己的規劃,而卡波我呢?

我不得不說去澳洲這事情,一半是我真的無法忍受台灣餐飲服務業低薪的慘況,而另外一半是自己想去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給回國後的自己可以運用!而你也知道的,通常對於一個咖啡師傅而言,一家咖啡店,總是一個容易實現卻不容易經營的夢想!

而澳洲說到底會這麼吸引我來的另外一個原因?

其實不是什麼WBC冠軍常常出現在澳洲這種理由,是當我原先計畫去加拿大的時候,當我進行到找機票換錢的時候,我才發現我幾乎負擔不起!應該說就算真有機會把自己送到加拿大,我想我也會因為沒錢生活,很快地就打道回府了!

回到正題,在咖啡農場夢正式破滅到我只剩最後一個希望是下個禮拜三四會通知我之前的備案作業,說是備案,其實也是在台灣打工旅行圈子常出現的,傳說中的地獄堡Bundaberg,好吧!同樣地,我當然也有做好給備案相對應的準備,該有的防曬工具、工作道具什麼的,基本上也不是沒有準備好!

只是當今天滿懷壯志去完成某些事情時,而環境卻如此不友善,到底是自己還沒看清這世道運行的真相?還是活到26歲的今天,我憑藉著「夢想」兩字給自己多少動力往前衝刺,卻忘了最根本的現實生活,進而有些時候我確實承認我生活過得太隨便!用點北京腔來說,過得太粗了!一點都不細緻!

而直到接下來準備開始進行的農場備案生活,預期是三個月,然後就當作自己當兵去新訓中心吧!再者,結束這一段之後,就是正式開始的澳洲咖啡吧台尋找日子,希望自己實實在在地撐過這一段!

後記:

由於卡波保有狡兔有三窟的想法,當初我來澳洲前,把我自己的澳幣分成三份,大中小筆錢子,大筆的在臺灣銀行,中筆的在朋友戶頭,小筆的放自己身上當抵達澳洲後的生活花費!
但就在卡波處理好澳洲NAB銀行帳戶認證之後…沒想到臺灣銀行頻頻出現很殘忍地出現無法匯款的問題,也好加在有一筆中額度的錢在澳洲朋友那,馬上緊急調過來用,整體生活還因為這樣沒有出現很嚴重的問題!

只是如果有哪一個讀者有這一方面的專業,麻煩私底下聯絡我一下吧?
為了不讓卡波餓死在澳洲這塊大島嶼~(笑

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不好意思,澳洲沒有買一送一> 序+Days away from Bar


序:
如果以先前創作的習慣來說,這序文,可能是自己第一次正式以出版為前提去撰寫的,動機為何?其實是源自於第一本書「不好意思,今天沒有買一送一」的出版經驗之後,發覺創作一事除了是揭露些生活的不堪以外,更是記錄著自己一路上的成長與自我對話。
我想這一系列的創作,可能會淪為一種自我對話的無病呻吟,更簡單些,可能會是一整天工作下來,無處發洩的MURMUR如何的,我想這些文字,僅會出現在網路版,如果到時候真有機會再把這一本書出版出來,這些相對比較不堪的文字,想當然會讓他被改編掉。
所以,從以前就有在追文的朋友,不好意思啊!拖到現在才正式開始寫作關於自己為了咖啡出國磨練的日記文章。


Chapter  1.Days away from bar:

Intro:

由於在澳洲打工旅行的規定裡面,我需要前往指定的地區從事指定的工作,在這時期的文章,我會把它寫在這邊,在我正式找到一個願意收留我的吧台前,我想這時期會像是我剛從星巴克離職後,前往台中找份新的咖啡工作時,會出現的自我困頓或者環境不友善問題。

當然地,前往澳洲前的空檔,我的確有做了些功課,但從正式落地後,確實是一堆意外不停,而這些在往後的日子,確實會是一段我忘懷不了的體驗,一一紀錄或許會淪為誰人口中的碎嘴文章,但這不就是日記文章的精華所在?你說是不是。

3/20-3/24 台灣台北-桃園-新加坡-Australia Gold Coast

從正式決定到澳洲打工旅行到正式出發的這天,其實是有慶幸自己總算熬過來這一段時間了!我當然會有些後悔的情緒是,我怎麼會留給自己這麼大一個空白時間無法動彈直到正式離開舒適圈,也就是抵達澳洲之後,還讓自己出現了很嚴重的自我辯駁與遲疑。

但我不得不說,當從西螺坐上前往台北的國光客運時,我真有剎那間閃過退縮的念頭,那是種離不開舒適圈的掙扎,而我也真切地在離開西螺、前往台北、在桃園機場check in、搭上飛機後,凌晨4點45的飛機,飛往新加坡的樟宜機場,完全沒有睡飽的身體,的確出現些很迷幻的現實剝離感。在飛機上旁邊的韓國婦女,吼吼鬧鬧的韓文下,其實基本上,我前往澳洲的豪情壯志,其實有些是轉成民族憤怒,但這些都在正式落地新加坡後,身邊一切新鮮的事物,確實讓我開心了不少。

而會去選定一班需要轉機時間長達半天的班機(一般而言,前往Gold Coast的班機僅需19小時),除了是為了讓自己再從來都沒去過的城市走走以外,其實是預留一天的時間給自己習慣全英文對話的過渡期,畢竟新加坡還是有華人,中英文參雜的環境下,至少可以讓我開始去習慣用英文說出自己的話!到正式落地澳洲前,其實我挺慶幸自己有預留這麼一天給自己去習慣語言和不同國籍間的互動,這可是我到今天已經正式在澳洲生活,卻回味無窮的一小段海島小國半日遊。

而正式在澳洲落地的當天,也發生了說不完的意外,我把申請TFN稅號的地址填錯、辦理當地手機門號Optus時,還把自己的護照遺留在店家、到晚上睡覺時才發現自己把眼罩遺留在飛機上、半夜被蚊子叮時想拿自己習慣用的AD軟膏塗,才發覺我把它拿出行李放在家裡桌上,一連大大小小意外確實讓自己的澳洲生活的第一天,充滿著一種很有低迷的緊張感!

而這樣子的緊張感的確有在隔天前往Optus領回護照後,好了很多!而接續著辦好NAB銀行帳戶,也用英文介紹了繁體中文與簡體中文給幫我處理帳戶的Robyn小姐,說實在的我真夠沒禮貌的!完全沒認出這位小姐的英文名字是女生,還用署名Mr.去稱呼,幸虧在處理帳戶過程中,談話恰當,也讓他頻頻稱讚卡波我英文不錯,讓他工作輕鬆很多!

接續著哩哩摳摳的文書基本上落定以後,重頭戲的找工作,其實在這一兩天完完全全給我賞了好幾個巴掌,直到現在,前前後後打了快30通在ASTCA名單下的農場,僅有一位名為Mark Bullivant的先生有給我正面回覆,而另外一位Habib Maarbani則是被我的自介信中,提及到過往我在星巴克堅持的咖啡文化想法感動,一直丟出新的想法跟咖啡業界人士給我認識,但還是不盡理想!

但到這個地步很實在地,我的確有自問,為何自己要這麼努力?我當然不是指那種自暴自棄的不努力,是我才剛到澳洲的第三天,是不是自己該知道些什麼是當自己都還沒抓好習慣這一個環境的步調前(特別是澳洲特有的英文口音),我的這些努力,會不會淪為一種瞎忙一場又內耗極其嚴重的行為?

居住的城市是位於海邊的Surfer Paradise,每當自己開始看向海邊時,很實在地,我總會有一種委屈是,當今天自己的咖啡熱情足以支撐自己往前一步一步走,而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艱苦是自己不能咬牙撐過去的?

我著實為曾經撐過兵役的自己、大學四年磨練的自己感到些慚愧,好像越活越知道籌措些生活計畫時,怎麼自己也就忘了最初那種傻大砲打哪都不怕的衝勁?

最後,我確實要承認,在澳洲的生活有一大部分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樣子時,我真出現些無法適應的煙癮與失眠,甚至是暗夜裡的無聲咽唔,我那看似堅強卻脆弱不堪的內心小世界,總是要和現實生活有些衝撞後,才有所成長。

2015年3月20日 星期五

關於出發前,我最後想給自己的一些話


這篇文章其實是自己在出發前,自我怠惰而一直沒有寫出來的一篇文章。
如果真要認真去說自己人生的轉折點,不如就以大學畢業、當兵、星巴克兼職轉正職再轉儲備幹部、離開星巴克、出書,每個時期都有我所羨慕前一段時期的樣子。
我總是羨慕我大學時期的衝勁與活力,我喜歡自己在當兵時期的豁達與反抗不合理所做的一切的背後那一種正義感,同樣地,我始終緬懷自己在星巴克時期,站在吧台裡,不顧一切只想做好一杯咖啡給客人的那種服務熱忱,這都是我這輩子到現在,只要我人生出現低潮,我就會回過頭來看看過往的自己以期找回那一段一段被遺忘的勇氣如何的。
要說一路上沒有苦難可言嗎?我想周遭朋友壓根都看過也知道,而自己始終覺得離開星巴克跟出書中間的魔豆咖啡時期是對我這個人,也就是對卡波這個人而言,是咖啡職涯裡面,最大的一個低落時期。
在這階段我結束了一段以為自己放下一切,全力去愛就會有結果的感情,而事後我才知道那是多令人緊繃不堪的應對。同時,因為這段感情我從看似已經開始美好前途的星巴克離職了,我也才知道那也只是再一次我自己的不懂事,潛藏在我以為我找到一個可以靠的人與轉型職業後裡,進而做出了一個讓自己更加後悔的一個決定。
如果要說這一時期有什麼是值得被提起的,可能就是那本我把過往的負面情緒轉化成未來正向思考動力的一本名叫「不好意思,今天沒有買一送一」的日記改編書。要說出書是不經意嗎?某些時候我的確自問是如此嗎?倒不如說出書是為了給當時離開星巴克後的自己,有個小小虛榮且可以忙碌的作為,要說自己殘忍也不是,但很實在地,這本書的確不是本陌生人看完了以後會覺得是本佳作的日記書,在誰都沒正式認識卡波這個人的全貌時,有太多自己對自己、他人對自己的臆測,說到頭來,那一點都不是會讓人覺得卡波這個人是有趣的。
出國真是自己所想所要?
澳洲咖啡真有吸引我的地方?
我到現在正式要出發前夕才懂得這一切,都可能是自己想逃避或者想證明自己這些年來的磨練,是為了成就一個可以自己一個人出國闖闖也不會餓死的卡波,能盡其所能地在國外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舞台,而不是自我困頓受限在台灣星巴克、餐飲服務業的各種困境中。更多積極的思維是,當自己今天已經做出承諾要開一間可以收留一路上過往的朋友的咖啡民宿時,自己能不能有更多資本和視野去使得這一個夢想完全實現在現實上,而不是一個隨口帶過的口頭文字。
我還是對未來充滿的像是我大學時期的傻勁與夢想,而我也知道未來總是充滿著各式各樣的苦難苦悶,有些會讓我耗費體力卻一場空、有些會讓我一貧如洗。更別說即將開始的澳洲行,看多了也聽多了好多殘忍與不堪,那是社會最真實的樣子,也是自己就該知道的樣子,要說自己活到25歲的今天沒有經歷過嗎?
我只能說我再一次地在自我困頓的輪迴中,自我天真地認為這一切都還有餘地可以去商量,還有空間可以給自己任性,還有時間可以給自己去蹉跎,而事實是我早該明白也開始累積這一路上的磨練所得來的成果作為未來的基石,這一些卻也都是自己一路上自己對自己喊話常出現的話題。
老生常談莫不令人生厭,直至今天要出發了,我才認真體悟到有些事情不是現在不做就永遠不會做了,更真切一點是做了以後呢?慶幸自己在活到26歲的這一年往回看時,笨過蠢過怠惰過,卻也實實在在替自己活得又痛又扎實這一點感到那麼一點欣慰是,漸漸地替自己擺脫掉一些童年的成長陰影如何的,卻也開始體認到成長這事情背後,本該就不為誰,認同感如何的,一直都是自己給自己,而不用他人來施捨,渴望他人認同自己久了,那只會變成一種毒品般的難求且傷身。
自己沒那麼好是真的。
但,自己也沒糟糕到哪去,至少,我還能大步地往前去國外走走闖闖,期待未來吧!
後記:
去澳洲之後的生活紀錄,就轉成打工旅行日記囉!我會盡可能把它變成咖啡業闖蕩日記的!(笑
圖片截圖自viemo-chenyihsu / sheng/ huo/影片

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

關於準備出國前一說

 直到1/31,我正式申請了澳洲的打工旅行,也刷了卡,2/2準備北上台中體檢,同一時間我也蒐集了很多觀於澳洲的咖啡產區、咖啡豆特色如何的文章,替自己撰寫了三份英文文件,分別是履歷、自介信、計劃書,也當然地,比照我在星巴克、魔豆咖啡這些日子,我用日記的方式去記錄自己的轉變,這事情我同樣會在澳洲繼續著,畢竟這是我出國的目的也是初衷,我想去國外的咖啡店闖闖。
但說到闖闖這事情時,無非回想起一路上的經歷,大學一幕幕,甚至到出社會的星巴克人生,當自己活得精彩時,當然無不歡喜也享受。但卻也在即將到來的旅程感到無比地焦慮,或遲疑著,是不是因為自己的現實財務壓力下,怕自己去到了澳洲餓死街頭如何的,某些時候,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就像我前三次出去環島前的遲疑一樣。
但真沒有勇氣出去走走嗎?
說真的,真的還有!也覺得自己值得!只是當正值25歲的這一年,即將邁向26歲一階段,距離30歲大關還有4年,而自己確實已經不能像以前那樣地揮霍,更實在一點的是,當自己已經確定志業是咖啡時,能不能有更多實際的作為是可以讓自己未來有更明確的資本實力在開店這一件事情上?



我想前往澳洲前跟實際到澳洲後,最實在的除了找份咖啡工作繼續磨練自己以外,更實在的是加強自己英文溝通能力,除了是給自己更多在澳洲發展的機會以外,我想接續著自己先前的工作經驗:說得好等同服務得好。雖然自己還沒正式到澳洲工作,和澳洲客人的相處也還沒有個既定印象前,最基本的溝通,至少是自己能錄取一份外國工作的前提。

期待未來的未來,精彩可期。

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吧檯手的一天〉豆子



準備去澳洲前的日子,剛好有歷經到台灣大過年,因為自家咖啡豆用完,順道跟家姊去costco補充豆子。

親戚剛好也因為這樣,跟我聊起買咖啡豆一事的事情才發覺,只要一提到咖啡,好像大家都有自己的一本經可以拿出來念一樣,更別說我一直不懂何以批評星巴克豆子的不好的出發點是烘焙太焦,但很實在地是那就是星巴克的賣點,他的源頭也就是義大利式的那一種重烘焙藝術,連我都沒辦法否認有時候我偏好重烘焙咖啡的嗜好下,品嚐輕中烘焙的咖啡豆,不免讓我出現一些先入為主的問題,像是果酸、核果、蜜桃、花香如何的。

而對於選咖啡豆這事情本身,我承認其實沒啥耐性去面對那些只想要「拾人牙慧」的消費者,畢竟咖啡豆究其根本還是一種嗜好品,嗜好品本身基本上就需要去體認到的是,每個人的飲食偏好本來就會有所差異,今天我去勉強你喝怎樣的咖啡才是好喝,不如跟你說喝怎樣的咖啡對於你而已相對好,這是卡波我從業到現在的觀念。

有些偏題,回頭。

咖啡業工作也三年了,咖啡豆好歹也喝過幾十款,常常有人問起說什麼咖啡豆才好如何的,想當然常說的那些產區(拉丁美洲、非洲、亞洲太平洋)、烘焙度(輕/中/重烘焙、一爆二爆前中後)、比賽(COE)、認證(公平貿易)什麼的,甚至對於一些新入門的菜鳥而言,其實這些名詞反倒會淪為商業行銷廣告,卡波還在星巴克服務時,就很常遇到客人發問,外頭的一堆認證,到底有沒有那麼厲害?而在這一系列的文章裡頭,我會希望把這些專有名詞到一個不行的字詞放在後頭,以備註的方式附上,所以好奇的讀者可以先往下看。

今天講了那麼多,我們不如就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聊談,一款咖啡,在飲用黑咖啡為前提下,你希望是怎樣的一款豆子?

我總是會問問我的客人說:怕酸嗎?怕苦嗎?接下來開始延伸到,你希望怎樣的風味?柑橘的?黑可可的?莓果風味?香甜榛果核果風味?甚至煙燻?中草藥?這樣子的引導下,其實就可以把市面上很多咖啡豆做分類。

曾經服務客人的過程中,介紹咖啡豆的用詞太過於生活化,反倒讓客人真以為咖啡豆裡面還真有添加我所形容的風味,像是非洲的肯亞,我都會形容具有葡萄柚或者陳皮梅特有的柑橘基調咖啡豆,又如同亞洲太平洋產區的豆子,總會有特殊的草本土質基調,有些客人直接聽成在烹煮過程或者烘焙過程有添加這些我提及的植物,反倒是一種很可愛的誤會,但實際上添加不同香料或食品一起烘焙的咖啡並不是沒有,在西非Touba一帶有著名為Senegalese coffee的傳統咖啡,其製作方法正式以綠咖啡豆加入當地產物Selim pepper和丁香先行烘焙,在進行後續的萃取,這樣子的咖啡有別於一般事後添加香料的咖啡豆,反正有一起烘焙特有的馴化香味,這可是到現在卡波都想要嘗試看看的。

而說了這麼多,不外乎正是前往澳洲前,會也希望自己有一個方向是當自己已經習慣台灣星巴克特有的買一送一文化與重烘焙核果香甜滋味,是不是在澳洲的咖啡業界裡,可以去發覺自己還沒有嘗過的咖啡豆風味?

後記:

依照目前自己自主喝咖啡的習慣來看,卡波很偏好很乖乖牌的核果風味與非洲系統的莓果柑橘基調的咖啡豆,但澳洲的咖啡到目前看過的文獻都是指向亞洲太平洋產區會有的厚實感與核果甜味,這一點反倒很讓卡波放心也期待有個美好的未來可以去闖闖。

名詞解釋:
公平貿易:最為人所廣為接受之公平貿易定義,由FINE所創「FINE是指一個由國際公平貿易標籤組織(Fairtrade Labelling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國際公平貿易協會(International Fair Trade Association)、歐洲世界商店連線(Network of European Worldshops)及歐洲公平貿易協會(European Fair Trade Association)四個公平貿易的主要組織所組成的非正式連線

烘焙度:依照生咖啡豆開始進行加熱後,約略9到11分鐘後出現第一次爆裂聲,此階段的聲響是源自咖啡豆吸熱過後體積膨脹後產生的噪音,如同爆米花一樣,而約略在15到16分鐘後,會出現第二次爆裂聲,此階段的聲響源自於氣體壓力與咖啡豆本身的油脂造成的聲響。市面上會以一爆前、一爆、一爆中、二爆、二爆後作為區分點,以星巴克而言就僅以一二爆時間點粗分為淺中重烘焙色譜,同時佐以橫條座標圖標列烘焙程度,這一點反倒連很多星巴克的從業人員都沒去注意到。

COE:Cup of Excellence 冠軍盃,源自於1999年時期,咖啡豆國際期貨市場出現跌幅時期,讓咖啡豆本身的品質被關注的一種作為,演變至今,已變成各國咖啡豆產業為表現其風味特殊的平台,但此處為簡述,關於冠軍盃與美國精品咖啡學會的關係,就交給以後的文章來說明。

圖片截選自www.meijer.com/

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

〈吧檯手的一天〉壓粉

La Marzocco這種全手動的咖啡機,在我目前的咖啡人生裡面,算是到比較後期接觸比較多,在星巴克時期我也只是以我自己的員工豆加上大言不慚與厚顏無恥的好奇心,去跟當時候台中僅存的4家還用全手動咖啡機的中醫二門市協調我想要學全手動咖啡機的意願,能不能到門市端學學看?或許當時後咖啡熱情有讓店經理好感動一下,進而我也學習到了相關的知識與實作。

而這篇一樣的,聊聊壓粉這事情。

壓粉這技術,有人說要手肘拉平壓粉,亦有人說壓粉後要輕敲咖啡把手後再補壓一次,讓沒有壓實的咖啡粉稍稍微壓實,以期讓後來的Espresoo流出時,能均勻且沒有失誤,諸多壓粉技巧確實是我到現在都不能說我是所謂的職業老手,我亦有做不好的地方。像是一份Espresso下來以後,會有所謂的三分層cream,body,heart,在風味上,cream的確是一份咖啡香甜香味所在,body就是這一份咖啡厚實度,最後的heart就是所謂的苦度,但真要如此細分嗎?不如有機會可以親自嚐嚐有別於Espresso的Ristretto,藉由縮短萃取時間,省略調heart這階段,反倒是一個很純粹的咖啡型態。

在離開星巴克,找找其他咖啡店接替著咖啡工作時,曾經去過一家台中新開的咖啡店,前前後後面試了兩輪,第一輪是所謂的心性測驗,也就是聊聊卡波我的人格特質,還有基本的咖啡知識狀態,很有幸地在星巴克時期的訓練讓我很快通過這一階段。而在第二階段,也就是上機實作做杯拿鐵,在當時後,卡波確實拉花技術不怎麼好,也怕實作說要看這個。但其實最讓卡波驚訝的是後頭,到正式上機以後,才發現機型有別於星巴克是最大的問題以外,在正式上機實作前,竟聽到店家很自豪地說自己的機器全台灣只有五台,他們家是最新機型如何的,我在當時後啊...可真是起了全身雞皮疙瘩啊!不是說自己不負責任,只是一說自己是最新機型,又在面試中提到說不想聘用沒有經驗的人,我只記得當時候那杯拿鐵,應該是這輩子完全不想承認是卡波我做的一杯吧!

直到魔豆咖啡時期,其實更是見證了當前台灣咖啡業界的狀況,在這時期卡波好不容易練好了最基本的心形、葉形,以及簡單的變化,才發現最令人覺得促咪的是,大型連鎖咖啡店慢慢開始拉花文化藉此刷洗重度的商業化,小型廉價咖啡店希望不要拉花浪費時間,特殊咖啡店卻會用拉花掩飾些豆子上的不足或者以此作為賣點,這樣子的感觸反倒提供給自己往後開店在選擇市場定位上時,可以有個方向去思考。到底是一昧地衝刺店收益的美式企業大數原則經營、經營小眾咖啡文化的精銳小店、還是兼顧店收益與店長特色、社區經營的社區店,而轉化我在星巴克、魔豆咖啡的兩家咖啡店,連鎖、直營又是另外一個可去發展的。

到最後,如果說壓粉這事情是咖啡吧檯人的執念和必須專注所在,那店家經營又是另外一個層級的經營與磨練。這也算是自己想去澳洲前的自我期許與規劃,是不是這一趟澳洲行可以替自己找到未來的出路,不僅僅是執念於咖啡這一項上,而是找到更多關於未來的可能性,也說不定這趟澳洲行會讓自己咖啡夢破滅也說不定。


2015年2月8日 星期日

〈吧檯手的一天〉蒸牛奶

在咖啡業前後也三年有,不能說自己多厲害為前提下,第一份星巴克的教育訓練在夠紮實的狀況下,其實加上後續自己接觸到各家的規定下,其實一些common sense的地方,像是蒸牛奶方法與溫度、壓粉的力道與手法、基本配方的劑量起跳,不敢說每一家都一模一樣,但大方向基本上都不會偏離太多。

而這篇來說說過往蒸牛奶的趣聞。

在星巴克時期,因為台灣客人常常會去計較奶泡問題,有些人會說貪小便宜,計較奶泡與牛奶分量的差別、有些人會說口感問題,這些都是各家都會說的哩哩摳摳,根據Men's Joural 上頭的一篇文章 Getting it Right:How Not to Order Coffee一文來說 (http://www.mensjournal.com/food-drink/drinks/getting-it-right-how-not-to-order-coffee-20150128),其實蒸不蒸奶泡一事情,有絕大部分是取決於飲料的類型,說白話一點就是,如果今天你點了一杯Cappuccino,如果沒有特地說什麼,基本上半杯奶泡+半杯咖啡牛奶的狀態,這是在台灣的星巴克,那如果又提到我待過的魔豆咖啡,那差別就是有沒有灑粉,這說來也是讓我驚訝也錯愕的。

又回到「蒸」這事情,將熱蒸氣導入牛奶的過程中(如上圖,將蒸氣頭置於液面上),其實會促進乳糖、乳脂肪形成微泡,加上溫度變化產生梅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進而使牛奶出現濃醇香的口感,而沒有「蒸」這個步驟的牛奶,其實會少很多這種甜香的口感,而在卡波年少輕狂時期,只要看到客人的杯子上頭出現no foam extra milk(去奶泡補牛奶)註記的時候,基本上,就會直接把蒸氣頭泡在牛奶裡頭,出現非常大的蒸煮噪音,進而被很多值班臭罵(笑),而這樣子的壞習慣,其實到後來比較有職業道德時,就會「比較」少出現。

在魔豆咖啡時期,其實是目前做過的咖啡店、待過的門市比較起來最讓我錯愕的地方,就以冬天熱拿鐵的製作溫度來說,66~70度之間算是很常見的溫度,如果客人說要熱一點,頂多也是75度做結。自己以前玩牛奶的經驗也是如此,差不多80度以上,會開始出現牛奶焦味,更別說85~90度會出現沸騰前的大氣泡,這會讓綿密的奶泡變成口感不加的粗泡泡。而我卻被當時後的魔豆店長多次在客人面前批評我的拿鐵不夠熱!這倒是讓我很錯愕!因為奶都蒸到快沸了,結果他就憑藉他徒手去摸沒有熱杯完全的冷馬克杯來說我的拿鐵不夠燙,這事情卡波離職到現在,還是覺得不可思議!或許當時候要把馬克杯先熱杯,才算是他理想中的狀態吧?(笑

直到現在離出國前一個月,在準備出國前的各種事情的時候,我總會思考到,如果我到澳洲的咖啡店工作以後,何為一杯好的拿鐵?又以澳洲來說,我在台灣所學所做出來的一杯Flat White, Piccolo Latte,其實會被人說太燙又或者奶泡比例不對也說不定,期待出國以後的闖蕩吧!

圖片取自:https://bluebottlecoffee.com/preparation-guides/milk-and-art

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豆子,有事嗎?〉Whittard - Costa Rican




這一系列的文章,來到了最後一篇,最後一盒烘焙度2的Costa Rican。

位於中美洲的Costa Rica,是少數咖啡產地國,政府傾全力扶植咖啡農業的國家。從主動取締羅伯斯特種植到培育咖啡農家族子嗣接手家業、處理法改良,甚至到三大處理法中,有較高難度的蜜處理法,都是這一個產區所拿手的。

而由於地裡海拔梯度,多數咖啡農在海拔超過約1300m的高度進行種植,甚至在中部山區West Valley,種植海拔平均都超過2000m,因高海拔種植進而得到的高密度咖啡豆,不管是在後續的處理、烘焙、風味上,有突出的表現!其實這邊又要用台灣最常見的飲食習慣來說明為什麼有這個優點了!

相信大家吃過梨山高冷蔬菜吧?就以高麗菜為例子吧?

在正常的菜價下,高麗菜一顆了不起50~100元之間游走(如遇颱風菜蟲炒菜價請跳過),而只要掛了梨山高冷蔬菜,基本上都是150元起跳,甚至我還看過一顆高麗菜喊到300元起跳都有!而回到植物生理上,當氣候越冷或者氣候變化過大時,成長速度變緩(甚至為了儲備養分),植物細胞壁裡面儲存的胺基酸、糖份都會相對比較充足,而作為植物傳宗接代的種子,也會相對應拿到更充足的養分,進而原本就是植物種子的咖啡豆,獲得了比起一般種植環境中更多的養分,作為在高海拔環境中要繁殖下一代。


而這一款豆子又是怎樣的一款豆子呢?如果以卡波的咖啡筆記說,他是這麼一款咖啡:

  • 氣味:沖泡前,蜜桃乾;沖泡後,葡萄乾,開心果。

  • 酸度:輕

  • 醇度:輕~中等

  • 風味:奶油、椪柑、可可

在這麼一款輕烘焙的咖啡豆,其實很意外他沒有所謂的輕烘焙咖啡特有的果酸,反倒是溫潤的奶油厚實感,伴隨著像是椪柑的柑橘甜味,和可可特有的舌根粉感,如果要和前七款來比,最後這一盒,真的是令人驚艷的溫潤!雖說是輕烘焙、拉丁美洲產區,但在溫度降下來後,卻又有近似亞洲太平常才會有的厚實感,在舌根有淡淡的回甘。

而Whittard咖啡豆寫到最後一盒咖啡豆的時間點,剛好也是卡波我結束台中的工作回到雲林老家生活,同時自己私底下開始自我訓練手沖Pour-Over和賽風Syphon的日子,由於近期入手咖啡豆為小咖啡僅在Costco販售的Breakfast Blend、高雄咖啡自然醒的Banama Elida,兩款咖啡豆明確的風味表現,確實有讓自己發現除了自己慣用的French Press品嚐方式以外,Pour-Over手沖適合喝層次的清中烘焙、Syphon適合喝厚實感的中重烘焙,這兩個特點讓自己也是離開了小咖啡才發現的。當然地,這樣子的品嚐嗜好,也是源自於卡波一路上的咖啡訓練圓自於自發性,而非台灣常見的拜師,所以大多我手邊的資訊都是以歐美咖啡體系為主,如果誤差,敬請原諒也多多指教。

回到這系列常提的,如果要以小咖啡常過的豆子來說,這一款咖啡豆基本上,小咖啡是嚐不到的,從烘焙度、風味變化上,基本上小咖啡是不會有如此輕烘焙但又溫潤的風味。

卡波手頭上的Whittard咖啡豆禮盒組,也正式喝完了!謝謝讀者在這一系列文章的追文,接下來分享的就會是卡波在一般生活中練習Pour-Over跟Syphon用的豆子,以及相關的咖啡烹煮技法,謝謝觀看。

Whittard官方網站:http://www.whittard.co.uk/

本系列使用的咖啡為八款


後記:

因Cost Rican已為whittard絕版咖啡豆,在本次咖啡豆分享文章中,就不在附上官方網站介紹,敬請包含。

2015年1月25日 星期日

關於Barista一說:

寫了好多工作日記,以及發佈了好幾篇關於豆子的品嚐文章,至於關於如何烹煮,我也不用特地去撰寫做法,而是看法這事情我會比較想去分享,而這篇要說的都不是這些,而是以自己台灣大小咖啡店繞了繞,接續著要準備出國闖闖的小小咖啡業界心得。

不短不長地,在台灣的咖啡業界已經混了三年有,也因為第一份工作在星巴克的關係,豐厚的企業資源在培養一個Barista咖啡師傅上,是有很大的幫助,不管是製作飲品、咖啡味蕾建構,甚至到最學理系統化的烘焙度、產區特色、處理法特色,烹煮咖啡用的硬體的哩哩摳摳知識,我應該算是在星巴克構築了大半部分對於咖啡的認知,這是我要感謝也道歉的。由星巴克為出發點的咖啡知識,有絕大部分有些癥結點是可被挑出來說的,譬如商業指向、義式咖啡重烘焙文化、SOP製程降低人為影響,這些是我離開星巴克後反思自己身上的學識而觀察到的盲點,也以此做為發展,到了下一家咖啡店,也就是台中科博館後面的那一家魔豆咖啡店。

在民間的小咖啡店裡,我看到的極致costdown所產生的企業春藥現象,這是台灣餐飲服務業最常見的,一昧降低食材成本(甚至引發食安問題都在所不惜)、人力成本(就算違反勞基法都振振有詞),我在之前所培養成的咖啡知識在這時期基本上都用不到,甚至連同星巴克好服務血統在這裡都是多餘,直到自己正式出書,轉任早班工讀,試著去降低工時,讓自己有更多時間去沉思時,才發覺自己一路上所學的指向是為了開一家店時,其實那是令人興奮的!而也照著如此的想法走時,才發覺自己在星巴克後期、魔豆咖啡整個時期,都沉浸在精品咖啡,台灣到底哪邊可以入門著手起?的尋找,直到自己的〈咖啡‧踹共〉咖啡講座巡迴結束,我還是覺得沒有任何一個機會點。

直到最後開始去反思自己一直關注的幾家咖啡店(Intelligentsia Coffee & TeaBlue Bottle Coffee CompanyStumptown Coffee RoastersSecond Cup CompanyBean Around The World Coffees and Cowboy Coffee)位置大多集中在美國西岸西雅圖、加拿大西岸溫哥華,更別說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 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America)亦是位於美國西部洛杉磯,而又正值25歲人生一關卡,想出國進修或者打工旅行的念頭也就此萌生。

而回歸到出國的初衷,不外乎自己對於咖啡的熱情,而精品咖啡如何的,如果真要用自己現在的程度來說,就用自己咖啡講座常用的飲食經驗來說吧?

如果我們用吃飯這件事情來譬喻喝咖啡(儘管咖啡不能當飯吃),喝一般的咖啡這件事情就跟吃一般的白米飯差不多「意象」,更別說即溶咖啡就像是泡麵裡面的有一種叫做泡飯的即食飯那樣乾癟無深度可言,而精品咖啡就像是特地去挑不同品種的米飯,更別說去挑不同認證,有機的、公平交易的、具生產履歷的、不同品種的諸如此類的印象,以此為出發點,每一種烹煮咖啡的器材就像是烹煮米飯的各種鍋具,鑄鐵鍋、大同電鍋、電子鍋,甚至像西班牙燉飯專用的雙耳淺鐵鍋,這樣子的烹飪器皿不同所烹煮出來的米飯型態也有所不同,更別說因為個別鍋具的特色所引申而出的不同米飯料理,雖本為米飯,但因為國情、器皿、地理、氣候,甚至是文化不同而有所不同!這樣子的構想,完全可以投遞在咖啡這件事上頭,而我這三年來最大的感想就是如此。

Barista就如同一位廚子,先依照既定的菜單烹煮出客人所想要的料理。但在不同的狀況下,我會想引導著客人從吃即食泡飯的那種即飲咖啡,先轉化成吃白米飯的一般咖啡,到開始吃不同品種、認證的米飯料理,但如果要我這個廚子說什麼最好,我依舊沒有相對答案,即溶咖啡畢竟還是有他的存在價值,而一般咖啡的espresso也不是該死,那精品咖啡特有的黑咖啡文化,更不是絕對的正確!畢竟回歸到咖啡本質上時,他就是一種飲料!當自己要多些什麼去轉化別人看法時,不免讓自己淪落為星巴克時期所學的行銷話術,當服務好也只等同於話說得好時,那時候的我不覺得如何,卻在歷經過魔豆咖啡時期後,發覺餐飲服務的本質,真的不該只是如此!

有如自己待過的大小咖啡店一樣,我見識到制度完善與不完善對於一位員工的工作品質影響,更別說當自己在制度完善的星巴克,到最後也會萌生離職的念頭時,一家咖啡店的管理,說到頭來卻是跟一家咖啡店的咖啡有同等需要被關注發展的地方,莫不讓自己感到些羞恥的是,我應該是要在星巴克做到店長才去萌生離職的念頭,會有此念頭莫過於是讓自己先熟悉一輪大企業下的門市人事管理實作,以此做為延伸到自己未來想開的店。而這樣子的管理知識缺陷,正也是刺激自己出國的一個原因,想去看看有別於台灣大小咖啡店以外的管理型態,進而找到未來可以實際在店裡運作的Business Mode。

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

〈豆子,有事嗎?〉Whittard - Mocha Djimmah

DSC_0690



事隔將近快三周,前兩周的〈咖啡‧踹共〉台北場、高雄場,分別將自己對於精品咖啡、文創產類型的咖啡店文化分享給讀者後,〈豆子,有事嗎?〉這專欄也剩下接下來的兩款烘焙度2的Mocha Djimmah及Costa Rican。

而今天就從Mocha Djimmah這款豆子來說說。

位於衣索比亞的西部山區,Djimmah算是台灣最為熟悉的一個地方,不僅是咖啡文化的起源地,同時,從小到大的「摩卡」咖啡一詞,也與他擺脫不了關係。記然說到摩卡一詞,不如就先把市面上的飲料摩卡(Mocha)、豆子摩卡(Mocha Djimmah/Mocha Matari)、品種摩卡(Mokka/Mocha/Moka)都提出來說一輪。

如果就以飲料摩卡(Mocha)來說摩卡這詞,統稱是咖啡+巧克力+奶(牛奶、奶精、奶水、煉乳沒有硬性規定),而此一做法源自於豆子摩卡在深烘焙過程中,會呈現可可一風味,請注意!這裡卡波可能要澄清一件事情,咖啡常見的可可風味,通常跟飲食生活中的那種健達出奇蛋、金沙或者最簡單的77乳加巧克力的奶香甜膩的巧克力味有些不同,如果真要形容,應該是近似77%巧克力那種苦甜,甚至我在小咖啡時期,飲用Verona這款豆子時,更像我以前高中家政課製作巧克力,灑在上頭的黑可可粉一樣,粉質苦味極度明顯。也因為如此,咖啡飲品裡面的摩卡會加入巧克力,以重現豆子摩卡在深烘焙過程中出現的可可風味,也造成後續食品用詞上有摩卡醬與巧克力醬的差別,卡波我也是正式進入咖啡業界以後,才發現兩者在本質上的差異。

而在豆子摩卡(Mocha Djimmah/Mocha Matari),關於Djimmah跟Matari兩者差別,不如用正房與偏房來形容這兩者差別,原摩卡一詞的出現,源自於葉門外銷咖啡的港口小鎮(Mocha),在17世紀時,從葉門銷往澳洲(當時已Holland為最大宗),從摩卡港出口的豆子,因其風味大受好評,故得名Mocha,而至今諸多寫法,但念音卻相似,雖無明確資料去標明何種寫法才是正確,卻也因為如此,變為咖啡館一個很好玩的話題之一。

回到正題,而其中葉門的咖啡豆到了近年來又以Matari為大宗,其中淺焙的野香,重焙後的可可基調,時常被列為真正的「摩卡咖啡豆」,而地理位置在當時候也沾了點光的隔壁國Ethiopia的Djimmah小鎮,也因為藉由當時候對外出口咖啡豆出名的港口小鎮(Mocha)進行咖啡豆出口,進而也沾了點光也被冠上了Mocha。但在市場上除了風味有明確差別以外,也經常有人說Mocha Matari才是喝精品咖啡的摩卡,而Mocha Djimmah是商業用咖啡,也就是在台灣老式咖啡店常見的摩卡咖啡豆本尊,風味和Mocha Matari是大相庭徑的,但今天喝的可是Mocha Djimmah,所以就從平民階段往回嚐起吧!

而第三個品種摩卡(Mokka/Mocha/Moka),更是接續著豆子摩卡(Mocha Djimmah/Mocha Matari)風味緣由,在近年來的精品咖啡品種透明化下,葉門摩卡,也就是Mocha Matari本身的樹身矮小,豆體也較為小而精緻,一般被認作為Bourbon波旁的變種/亞種。

總結其上三個小故事,今天市面上才會出現三種不同說法的「摩卡」。

而在這也要另外提出一個關於Mocha Djimmah的一個產地知識,拉掉Mocha一詞不說,同位於Ethiopia中西部的Djimmah小鎮與隔壁的Limu小鎮所產的咖啡豆通常都會同時出現的在咖啡豆市集上,那如果要判斷的話,Limu小鎮所產的咖啡豆以水洗法為主,而Djimmah小鎮則是以日曬法為主,此一處理法差別除了造就很大的風味差別以外,與同一產區的Sidamo、Yirgacheffe、Harar,更有不同的味譜特色。

以目前自己喝過的Sidamo、Yirgacheffe印象相比,這一次喝的Mocha Djimmah確實溫潤很多,整體像是蔓越莓果茶,又如同吃完葡萄乾會有的甜膩感,而冠在前頭的Mocha,反倒不突出。

DSC_0691



而說了這麼多小故事,如果用卡波的咖啡筆記來形容這款豆子,他會是這樣子的:


  • 氣味:沖泡前,糖漬櫻桃;沖泡後,草味、甜可殼。

  • 酸度:輕

  • 醇度:中等

  • 風味:葡萄乾、蔓越莓果乾、陳皮

如果用Whittard 官方網站的說法來形容這一款豆子,如下:


  • Origin: Djimmah, Ethiopia

  • Body: Full-bodied

  • Roast: Light/Medium Roast (2)

  • Summary of taste:Dark chocolate, rich and winey

  • Whittard recommends: Using a filter, cafetière or aeropress and enjoying black or with milk according to taste

  • When to drink:Throughout the day

Grown at a high altitude beneath the shade of dense forests, the beans laid out to dry in the scorching sun. Known for their bittersweet chocolate intensity, these Mocha beans give a hit of boozy fruit, and a delicious nutty aftertaste. Mature and multi-layered, this coffee has a flavour as rich as its history.

有別於官網所說的黑可可與酒味,這次喝起來的感覺確實是小咖啡很少見的,依照自己以前在小咖啡著墨過的輕烘焙豆子,莫過於輕柳、閑庭這兩款豆子,但兩款豆子的風味表現,相近的清爽柑橘基調以外,也只是差別在閑庭的核果風味再加重些,整體兩款豆子都還沒有Whittard的Mocha Djimmah的果乾風味明顯。

所以這一次品嚐下來,如果要用小咖啡近似的咖啡豆來相比,基本上我會說這款豆子是小咖啡沒有的味道,所以只能喝Whittard的囉!但如果與自己一路上喝過的Mocha Djimmah,也就是一般咖啡店的摩卡黑咖啡(如果沒有錯的話,用Syphon煮的Mocha,沒有特地標明Matari,十之八九就是Djimmah),Whittard烘焙度2的豆子,應該是一爆左右就下鍋,可可風味與核果甘苦確實比較沒有出現,但舒服的果乾風味,確實讓人想在嚐嚐看。